想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就要定期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只有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的写作,才能使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a的教学反思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a的教学反思篇1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在亿以内的认识中,例5教学将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例6是教学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在亿以上数的认识中,例2是教学将整“亿”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的近似数。
教学例5时,我出示情境图后引导学生一滴血液中含有:5000000个红细胞;含有10000个白细胞。 1、读出数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2、你有没有办法使别人一看到这个数就能使学生很快就能读出这个数吗?(a、给数分级 b、把后面的四个0用东西盖死。c、把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我问学生c,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的,她说:“我是看到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数。”别的同学也有附和说,我也看到过。接下来再讲例6时,再让学生重点体验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数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比较得到的近似数比较接近准确数后,做练习巩固新知,让学生把非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用万作单位求近似数。
当练习第18页第8题时,题目要求: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
北京大钏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写作:200184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a、200000 b、20万
当时,我在备课时就只想到答案b。这时我问学生a,你为什么不把级上的数换成万呢?学生作到:题目中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其它同学也点头称是。我就又启发说:“你比较一下a和b两个答案那个表达更简洁呢?试图把答案统一成b
学生a说:“答案b是比a简单一些,但是从题目要求来看并没有要求必须用“万”作单位。我无言以对。只好强行命令到:题目没有要求也要选择简单的方法写,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万”作单位来写。学生看了看我,无奈的坐到位上。从孩子的表情来看,学生并没有得到满意的说法。课后,我一至在思考这个问题。
其实教材中例5后面的做一做题目是:
中国科技馆共接待观众1843527人次。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近似数是( )……按题目要求应该写成18435百,但这种写法不符合我们的计数习惯。如果写成1843500,如果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取近似数后,这个数就表示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结果(也就是精确到个位),18435百实质是精确到百位,所以我做一做我并没有处理。但在课后练习题中,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如果学生a的答案和学生b的答案其实所表示的精确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不知道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如果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来讲两种答案都是可以的,但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系统来讲,只有学生b的答案是正确的。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学生a一个满意的答复……。
认识a的教学反思篇2
8和9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0-7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我在这节课的具体做法有:
一、注重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对于8,9的认识,学生的脑子里并非一片空白,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或多或少已经接触过8和9,对8和9已经有了一些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在学生的已知的基础上进行8和9的认识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基于此点认识,我在教学主题图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数量是8或9的物体,将课堂教学空间延伸到课外,使每一个学生真真切切地领会8,9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说一说,强化学生的感知,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构建自然数和被数物体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数进行信息交流,也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由此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无法帮学生思考,无法代学生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是现实的,学习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三、在”8和9的认识”的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活动素材,并给学生独立探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探究和讨论交流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数点子图”,我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数,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不仅会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而且还会联系左右图来数、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完点子图后,我让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一点困惑:
对于8和9,学生都已经认识,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会写,在教学完8,9的基数与序数意义后,我又独立放了单独一块内容教学8和9的写法。很多学生写8和9已经很好了,对8和9的认识也比较到位,但是教材还是安排这些浅显的认识,到底有必要吗?还值得探讨。
认识a的教学反思篇3
今天,在高师附校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这节课,教师能用适合孩子的谜语去导入,课中也出现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画,但是从孩子们的回答来看,这些知识显然对于孩子们很简单,但是教师依旧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教学,这显然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不足。
片段一:
师出示课件,上面有各种的钟表,其中有一个电子表。
师:大家看看这些钟表,哪个不同呢?
生1:这个不同,那些是手上戴的,这个是摆的钟表。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呀。
生2:我认为这个不同,它没有表带,是一条链子的。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呀。你们看看这个电子表,是不是和别的不一样呢?
生茫然看着老师点了点头。
?评析:这个环节显然学生不清楚老师究竟想说什么,所以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观点来说的,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经验,显然没有按照数学角度去思考。电子表示没有时针和分针的,其他的钟表都有时针和分针。如何能让学生说出这样的话呢?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另外在教学的环节上缺少了必要的层次。假如讲了时针和分针之后再出示这样的环节,肯定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片段二:
师出示一个钟面,说:你看这个钟面上,数字宝宝都不见了,谁能帮数字宝宝回家呢?
生1:我可以找到,先给1找到,然后依次2、3、4……
师:我就不知道1在那个位置,怎么才能找到帮助我找到1呢?
生2:先确定12就可以了。
师:12在哪里?
生2:在最上面的正中间。
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又问:还有哪些数字重要呢?
生3:3、6、9
教师依次标注,最后完成了数字到钟面上教学环节。
?评析:钟面上如何表示,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怎么找,有他们各自的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看看对不对,然后让学生展示,这样既让人人动手,又让孩子们汇报有了素材,比这样空讲要好的多。教师展示的是成人的想法,不是孩子的想法,这点教师体现了以知识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教师教给学生,不如学生自己教给自己。】
片段三:
师:钟面上除了数字,还有什么?
生1:有时针、分针、秒针。
师:我们只学时针和分针。时针是什么样的?分针是什么样的?
生……
?评析:学生已经知道时针、分针、秒针,说明学生对这个知识已经不陌生,那么教师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选一选、画一画,然后再说一说呢?学生是21世纪的学生,教学方法停留在上个世纪,这样的反差我们意识到了吗?学生会的,就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点必须做,不用含糊的。】
认识a的教学反思篇4
辨认东南西北是学生在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生活经验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体验“前北、后南、左西、右东”,培育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第二部分根据实际生活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并能看懂地图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对于刚刚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掌握这么多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就成为我研究这节课的重点。
开始环节我设计了介绍你前后左右同学的名字。主要考虑“前后左右”是学生在一年级学过的方位词,利用学生熟悉的旧知引入新知,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同时也为后面继续学习新知作了铺垫。然后我告诉学生太阳从哪升起,在我们教室里是从哪面升起的,然后在加上动作来做。在教室里辨认东西南北,我让全体学生起立做了一个游戏:听老师口令,现在都面向东,学生面向东,全部面向西,学生再面向西。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认一认,贴一贴,转一转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获得数学经验。
在学生进一步熟悉方向之后,在教室里创设一个实际的情景发作业本,让学生实际的来想一想、走一走,从实际的情境中逐渐抽象出,再回到平面图,小朋友们应当怎样走。此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认识a的教学反思篇5
1、初步感知
通过学生动手摆学具,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由于学生喜好不同,摆出的堆
数个数都不相同,由此引出“相同加数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着“相同加数的和”的数学问题,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
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乘法算式”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切身体会
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真正体验乘法的优越——简便.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
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其实不然,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
①偏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学生一口气说算式很累,甚至说不清,书写时,师如果巧设障碍,忘了该写几个6;
②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4、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我在学生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表示,从而写出乘法算式时是由我自己教学生,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得出.从加法到乘法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应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果当时能让一位好学生来介绍乘法算式,教师进行鼓励,不仅能让这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效果远比老师直接传授要好.
虽然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深思和挖掘的问题,但这些更深、更全面的思考将会改进未来的教学.
认识a的教学反思篇6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学习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设计理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因此,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为本节课的重点,亦是关键所在。在备课时抓住这一关键,从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给学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极其有限,且信息都处于“静止、储存”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经教学法的加工,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课一开始,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重视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次让学生进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材料。教学一开始,就是学生的操作:把12个竹笋分给4只小熊该怎样分?在这里,未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分,再要根据分的结果写出算式,并学习算式表式的含义。接下来让学生再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结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含义。 3.面向全体,体现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提高与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实际水平基础上主动、充分地发展、提高。在设计活动时,人人动手分学具;在相互交流中,体会多种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样多。无论是一个一个地分,还是用除法计算,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并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师生能共同体验成功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材分析:
在这课之前,通过分东西,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学生还不知道
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从本节开始,学生要认识除法。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这个认识过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化过程。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分竹笋”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等分的含义也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用除法表示等分过程,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本课在等分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与等分活动之间的联系。
教法和学法: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着重为学生创设情境,并适时点拨,要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学生重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方法、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含义与除法算式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动手分竹笋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陶冶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对,是大熊猫。今天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妈妈为她们准备了12个竹笋。
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大家,应该怎样分,你愿意帮助盼盼招待小伙伴吗?
二、动手操作,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经验
师:用你们手中的学具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你分的是什么,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课件呈现结果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师:结合操作过程,你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吗?
生: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手动的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统一表象,温故知新,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述,为
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准备。】
三、自主尝试,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师巡视指导发现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师:将你在吗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12:3 3 3 312〈4---3 12-3-3-3-3=0 3+3+3+3=12 12÷4=3
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虽然形式不同,但表示同样的含义,都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的表征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表达的含义。】
四、建立概念,学习除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师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渗透文化,深化含义
课件出示: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天横线把两个小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3、写出算式,体会关系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可以写成 板书:12÷4=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谁来说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
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通过相关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增强学习除法的兴趣。】
4、及时巩固,灵活运用
出示课件:(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
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师归纳小结:数学中平均分的问题就有用除法来解决,上面的这3个算式中12我们称为总数,平均分成的4、3、2份是份数,每盘放的个数叫每份数。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p13页“做一做”, 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写出算式。
你能说出15÷5=3表示的含义吗?
你能再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表示吗?
2、课件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
提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成2份)谁会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4.完成教科书练习三的第3题。
让学生讨论后写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对除法算式的认识。
5、说一说:你能说出生活中平均分的事例,列出除法算式吗?
6、出示课件:考考你
□+□+□+□=8 □=?12=○+○+○ ○=?
四、总结
认识a的教学反思篇7
片段一:寻找身边的角
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上学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
生:红领巾。
师: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师拿出一条红领巾)你知
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上都有三个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个新的图
形朋友。(板书“认识角”)
师:大家说说看,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角?
生:黑板上就有角。
生:墙上的图片里有角。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课件展示一些角的图片)老师
这儿还有一些物体,你能找出它们身上藏着的角吗?请一名学生上
来指一指。
片段二:做角并感知角有大小
(1)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了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根据材料或者自己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并且把你创造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小组里的朋友看看。赶快动手试一试吧!(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做的角?(请两名学生将所做的角用实物展示在黑板上)
(3)感知角有大小。
师:谁用硬纸条做的角比这两位同学的大,也贴上来。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请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小组交流)
师:老师真高兴听到你们这么丰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小朋友把活动角一起变大、变小。从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有关。
引申: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片段三:比较角的大小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们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吗?(出示两幅钟的画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那这样吧,拿出画有这两个钟面的作业纸,同桌合作想个办法来比一比到底哪个角大,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汇报交流,强调重合的注意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现在请刚才把角贴在这儿的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角,其他小朋友和同桌比较比较谁手中的活动角更大。
教学反思: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减,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角的认识》一课的内容应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一开始以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他们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接着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数学活动,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找寻数学知识。最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让他们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讨论,自己总结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可以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2)放手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如:在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角时,学生首先要从老师提供的材料里选出自己想要的,然后根据对角的理解动手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手动起来了,眼睛动起来了,大脑更是积极思考起来了。这些不仅仅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更激发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3)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认识a的教学反思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