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得体会,职场人能够明确地透露本质的见解,提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都知道写心得体会是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得到提升的,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阅读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阅读心得篇1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结晶,是一份让人受益匪浅的文化宝藏。读过之后,我对学习态度有了更深的认识。
有人说“态度决定性格”,我觉得“态度决定学习的一切”。因此,我认为,学习要有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我们在学习上要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要正视自己的无知。面对问题,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习中除了正视自己的无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习外,还应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也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的快乐在于练习,因此除了重视“学”,我们更要追求“习”。“习”就是在“学”的基础上加以应用,也就是实践。孔子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时一边学习一边应用知识,他们将知识应用起来应该是有个人学习的目的。作为学生,我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去享受学到知识的满足感和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成就感。前几天,天空中出现美丽的鱼鳞云,我从学到的地理知识懂得,“鱼鳞云”是秋冬季强冷空气来时的一种天气现象,说明天气将转晴,并且在未来两三天都是好天气。果然接下来一连几天都是晴天。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成就感。
在学习中我还保持“谦虚”的态度。“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个人修养,还是在学习上的一个态度和一种风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欣赏并学习别人好的方面是谦虚的基本。“虚心使人进步”这不仅在个人体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也应有这种态度。孔子的理论虽在古代产生,可在现在仍有不少可取之处。虽然“半部《论语》治天下”略有夸张,但这并不妨碍《论语》对我们的影响。
学习是我们学生的首要任务,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我们只有做到正视自己的无知,才会踏踏实实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知识后我们还要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感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在继续学习中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做到学无止境。
论语阅读心得篇2
我加深了对做人处世的思考,这种思考犹如悄然的细雨,随着我的脚步,一次又一次地清晰起来,每天的生活恰恰成了台阶,我不断地向上攀登,不断地领悟。
每一次读起《论语》,便觉得那是一种守望,守望着千百年后,圣贤的光辉能重新闪耀,守望着一个真正的君子出现。但这种守望似乎很飘渺,传扬千百年的知识光辉到现在黯淡了下去,谁愿意苦心孤诣地研究砖头般的典籍?我看到那个守望者的眼里注满了失望。
从《论语》中,我汲取了“营养”,我仿佛看到了君子的模样,他是温和的好好先生,他是知书达礼的儒者,他是文质彬彬的智者,他又是沉默坚强的男子汉,在大多数时候,他是温和善良的,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满腹经纶。在危险面前,他又变为勇士,无所不能。
这样的人算得上完人,是真正的“人上人”,可是这样的人真的存在吗?我不敢说。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我困惑过,苦恼过,追寻过,却始终无法参透。但,一触摸到《论语》,我的心就清醒了,仿佛被清泉滋润过。我开始懂得:
真正的智慧从不外露;
宽容的胸怀海纳百川;
温和的性格没有敌人;
勤奋的学习受益良多;
坚强的支柱来自内心;
真正的君子早已存在于内心之中!
论语阅读心得篇3
在学习国学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宝石璀璨夺目,它就是《论语》。读《论语》让我获益匪浅,虽相隔千年却似近在眼前,耐人寻味的经典理论荡涤我心灵的尘埃。
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包含孔子对教育、政治、哲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读完这本书,孔子的形象跃然我眼前,我对孔子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他开创儒家学说,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立私学,打破贵族教育。他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人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对儿子就像对学生一样,不唠叨,用心简单引导。子曰:“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告诉儿子学《诗》的意义,告诉儿子学《礼》的好处,只告诉儿子这两个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导儿子学习《诗》与《礼》,儿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学习了《诗》与《礼》。儿子自己悟到、学到的本领才是真本领。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执着努力的人。当鲁国不重用他时,他放弃了安稳舒适的生活,去周游历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传就忘记所有,离开妻儿,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参加夏令营,才五天,就受不了了,无法坚持。可孔子不然,虽然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了一切!这种执着精神,这种坚韧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关键。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这句好学名言已经被我铭记在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多么好学的一个人呀!要是我具有这样的精神,我定会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这么伟大的人,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他那样勤奋好学的人!
孔子是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给人以启迪。《论语》是一个警枕,让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论语》是一座灯塔,在寒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论语》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论语》是一幅意蕴深远的画……
论语阅读心得篇4
?书海拾珍》一书出版了,翻阅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读多遍的《论语》。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一直引导着我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间讨论上自尧舜禹下至春秋列国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学,人伦国事等文化道统的语录汇编。全书共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启示。
一、孔子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将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传授知识。
二、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事而教,因教启事,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个性和资智有着很大区别。他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习;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问“孝”,孔子给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问“仁”,孔子对子贡、子张颜渊与樊迟的回答也不一样。他的不同,是解释的方式、举例的深浅因人而异,最终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直达中心。
孔子善于巧妙地启发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把死教材灵活应用。他强调必须重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也。至于如何启发,在于老师的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三、孔子是“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
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比说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义,因此他时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几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随左右,处处以行动和人格感召,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他的感染。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吗”?
四、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
他教学生学问,一要学思并重,二要下学上达,三要由博而约。学就是读书,单读书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读书;单用思想而不读书,就是胡思乱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一面读书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读书,这样功夫与灵感并到,才能获得真实的学问,才不会盲从或想入非非,才不会对事理妄加揣度,乱下判断或一味主观、固执己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学问要从基础着手,一步步往高处走。做学问没有捷径,最高明的道理也是从最低浅处得来,每个人都要从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这就叫“下学而上达”。学问通达到一个广大的范围,就要选择其中一点,作高深的研究,这就叫“由博而约”。能由博而约,才能获得学问上独到的造诣。
孔子还是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典范。他与学生平等相处,亲密和谐。子路对他拜见南子很不满,他一边解释一边发誓,而不摆老师的架子。他的学生经常与他辩论,他也不认为是对师长不敬,反而认为学生这样做可以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们仰慕他的博学多闻,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恋他的和蔼可亲,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况下始终追随着他。
孔子晚年,许多学生奔赴各国去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商业贸易等各种活动其中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学者、富商,有的甚至成为王者之师。这自然与孔子科学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啊!
在施教的过程中,孔子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诸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指导人生的格言警句,将永远流传后世。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他的教育方针、教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新课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吗?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渺小,但我愿把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论语阅读心得篇5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这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好处,做一个真正好处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好处,做一个有好处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用心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职责,又要对他人负职责。《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能够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就应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潜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潜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透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明白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能够透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必须是有效率、有好处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透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阅读心得篇6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阅读心得篇7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20__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阅读心得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