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德经的心得通用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重思考过程和收获,而不仅仅是结果,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激情和兴趣,追求更有意义的事业,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道德经的心得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学道德经的心得通用5篇

学道德经的心得篇1

在读书上学的时候,接触老子《道德经》的机会并不多,相对而言,孔子的《论语》我们会更加熟悉,可能是因为没读过,我比较好奇,所以选择了它来写我的第一篇读书心得,而没选《论语》。当我看到这本书第一章时,就觉得挺熟悉的,里面的句子常被作为电视剧的台词,为人所知。看《道德经》有的地方会觉得难懂,里面的句子很玄奥,就像在讲一些深奥的大道理一样。所以在读的时候,我有借助一些词语句子的注释,来帮我理解里面的资料。我曾听有人说道德经一经翻译就不再是原本的`道德经了,确实,这样藏着老子这位伟大先贤智慧结晶的作品,里面的资料不是用来翻译,而是用来感悟的,你仅有用心去读了,你才会听到老子想说的那些,而不是仅仅从字面上去获得,这样的获微乎其微。可是如果翻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读懂老子,读懂《道德经》,这又何尝不可

那句在电视剧里反复出现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出自《道德经》的第一章,我不明白别人在看电视剧时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看时只觉得好玄奥的句子,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一章讲的是老子他自我的哲学理念,认为“道”生万物,为万物本源。其实翻翻这本《道德经》,你会发现“道”的出现很频繁,“道”是作为老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代表着他对宇宙人生独特的深刻感悟和体察,对自然界,世间万事万物的观察和思考。“道”不可言说,也不易轻易领会,它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历程。

我们高中的学校有一块石头,倚在一棵很高大的树下,那块石上刻了“上善若水”四个字,是深绿色的字,与那棵大树倒是映衬得挺好看。“上善若水”这四个字也是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可能有人也在电视剧里看到过,它讲的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也是如此。水是柔弱的,可它又是最有力量的,甚至能把石滴穿。人的品性当如水一般,已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四个字虽然简单,却决不易做,仅有真正善良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道德经》里讲的道理还有很多,虽然也有些在此刻已经失去了意义,但里面还有很多在今日仍有着重要进取的意义,仍值得我们去珍藏和学习。《道德经》教给我们的很多,如果真正用心地去读去体会,你会收获很多。

学道德经的心得篇2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学道德经的心得篇3

老子《道德经》是灰色的,好的中华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我还记得小时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很出名,但是很出名。”当时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几年,我又不能完全理解道家的这部杰作,但至少我有了一些感触。

?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几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黎巴嫩人民,都从这本人类文化史上的智慧宝典中吸取了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立命的精髓。如今,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物质财富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觉得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出我的人生原则,不要和世俗齐头并进,静心是安心的基础。当人的心境达到一种空寂的状态时,就会一直坚持傲慢自大的作风,在社会、生活、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有所务实。

人们常说,阅读历史并从中学习是明智的。老子在《道德经》第17章说:“道总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的本意是教人遵循道,不为所欲为,为所欲为。只要你不莽撞,你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就是说,“不莽撞”是做某事的保证。什么是“有前途”?尽自己最大努力在社会上发挥好作用,做好本职工作,承担起家庭义务就是“做点事”。没错,在人类欲望备受争议的当今社会,如果他能全心全意的照顾好自己的工作,他的心态一定是一直处于一种禅定清心的状态,不进入禅定清心的状态就无法克制自己躁动的'心。也就是说,神不走极端,但他的心不思考。所以,是全心全意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道德经》可谓凝练、珍贵、淡泊、发人深省,显示了老子扎实的文笔和得心应手的文笔,以及他的创新能力。就是有说服力有说服力!再加上一些经典的例子,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邃,前一篇的呼应,主题的升华,把作者自己想表达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给人无限的印象和伤感,又有一种自然感,这其实是文章中最好的,也是古代汉语中最好的!

学道德经的心得篇4

老子,春秋末期人,又叫李耳。在神话里面,人称太上老君。老子名下有一本书,以前叫《周书》,后来叫《道德经》,这本书从产生出来,就被视为奇书。然而人们一直弄不清里面都说了些什么, 到后来就众说纷纭,基本上是千人千面了。到现在,各种译文已经称不上是老子的原意了,叫做读后感也许更恰当。

我接受到的那些观点,有许多非议《道德经》的地方,把老先生评议的很不地道。就感到很困惑,也想去亲自体会一下老先生的话。以下是我通读经-文后的一点感悟。

老子说:道理都是可以遵循的,但我的道理和以前 的那些理论不一样。

我这些理论叫个啥名呢?也确实有个名字,但不是 一般的名字 。

我用‘无’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开始,我用‘有’这个词,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来源。

所以, 我经常提到‘无’,那是想观察万物生成的奥妙,本来没有,为啥却又产生?

我经常提起‘有’,那是想观察万物为啥这么不一样,本来存在的东西,为啥却又消失?

‘有’和‘无’,这两种现象,有一个共同根源,只是名字不一样。这个共同的根源就是‘变化’,变化又变化,这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原因。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就去弄得美一点,虽然也好看了,但不是真美。 都知道善能得人心,就去做几件善事,虽然也是善行,却不是真善 。 自然界的事物,有和无互相生成,难 和易互相转换。长和短互相呈现,高和低有比较才显明。音和声互相配合,前与后总是相随。

圣人治理天下,采取 的政策,都是不和民争利益政策。

从来不口口声声的强调仁义,闭绝空谈,只是实 实在在把最仁义 的事做出来给天下人。

万物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会表示占有的意图’,万物 产生出来了,也不认为有自己的 一份。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勤勤恳恳地辅助万物的生长,认为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不求回报。 收获的时 候,更不据为己有。

他不据为己有,但谁能把他的功劳给忘了呢?在人民的心中,他的功劳最大,因此他的收 获也最多

君王不贪恋钱财,百姓也不用为钱财犯愁,就不去争夺财产。君王不爱珍宝物,就不会去搜刮民财,民众就不必去 偷窃。君王不为所欲为,天下民心就不会大乱。

所以,圣人治理的天下,民众都没有什么负担,一心一意的务农做工,每天都能吃饱喝好,没有其 他的闲心杂念,只希望把 身体养好,多活几年。

因为经常都是让民众没有其他的闲心杂念,也没有更高的欲 望,即 使有几个狡诈的人 想作乱,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采用不扰民的政策,天下没有不太平的。

不争的表现,无处不在,但 使用 的时候并不显得多余。它蕴藏深厚呀,好像是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它十分隐蔽,没有

锋芒,没有纠纷,没有光辉,如同微尘。但很明显,在各个领域都存在。我可不明白 它从哪里来,应该是比 天帝产生的更早。

如果天地不仁义 ,就把万物当作草编的狗,随便折腾,天下一片萧条。

如果圣人如果不仁义,就把民众当作草 编的狗,任意奴役,折腾的死去活来,天下一片衰败。

天地之间的事,是不是有点象风箱呢?虽然空虚,却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越是合理的使 用,产出的效益也 越多。采取了那么多的建议,国家还是这么穷,为什么不采取 修养生息的政策, 让民众好好生产呢?天地之间,养育五谷的元气是不会灭的,元气是变化产粮的源泉。元气产生的地方,是天地的根源地,那 里 能连续不断的产生,好像储存了许多许多 ,永远也用不完。

只要用来生产粮食,粮食那里会能用完呢。粮多则国富。

天长地久。天地为什么能存在这么长久?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能长生。

所以,圣人总是先想着别人,收获反而比别人多,总是不顾自己,反而身无损伤。不是因为他无私吗,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最上等的善行好像水一样:水能让万物都得到好处,却啥也不争,反而处在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品行和‘道’很接近。

住处,选在大家都不争的地方;心胸,象深渊一样有涵养; 和人来往,处处友爱宽厚; 说过的话,必定保持信誉; 品行端正,善于治理; 做事情,能发挥大家的长处;

准备行动时,能看准时机。

只因为从来不和谁争,所以没有怨恨。

想把财物聚敛到十足有余的程度,不如适可而止。

财物太多了,掩藏不住,竟然露了出来,就不可以长久保持着。 金玉堆满屋子,没有谁能守祝 富贵了又骄傲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灾祸。

一件功业成功了,赶快从功名里面脱身,默默做下一件事,这是符合自然界的规律的。

让迷惑的本性回归到真理上来,能不再离开真理吗? 一身正气,能达到婴儿那样的至 柔程度吗? 清除内心的杂念,能做到一尘不染吗? 爱民治国,能不和民众争利益吗? 制定的各项措施,能温和一点吗? 明白许多道理,能不用来欺诈民众吗?

有所生就要有所养,生出来的东西不去占有,做的事情也不求回报,长成了也不去参与分配。这是具备了明白事物变化奥秘的品行。

学道德经的心得篇5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无为而治,任何时候做到宽容(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向善(对善良的人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谦卑(要能如水的品质)、知足常乐(凡事适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贫乐道,放下名利、放下虚荣、放下固执,多一些知足、宽容和快乐)。

学道德经的心得通用5篇相关文章:

道德经二十章感悟心得6篇

学党史强教育心得体会通用8篇

道德经68感悟心得体会7篇

道德经第24章感悟心得8篇

看榜样7学榜样7心得体会通用7篇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心得体会5篇

学党史懂党史用党史心得体会通用6篇

学电脑的心得5篇

学舞蹈的感悟心得5篇

学孔子的心得体会5篇

学道德经的心得通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