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必须将教学反思的写作重视起来,优秀的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1
20xx年6月12日下午第2节课之后,纠结了十多天的公开课终于尘埃落定。紧张的心情终于可以舒缓片刻,但随即又得为自己今天的表现自我反省。
走上讲台快两年了,然而面对公开课,仍会紧张;面对听课的老师们,还是不能把他们当成“冬瓜”“南瓜”。因此,慢慢去克服公开课的紧张情绪是首要任务。
之前一直被提醒这次是高效课堂比赛,不能拖堂,于是害怕自己的内容太多而拖堂。从开始上课起,就不停地在赶,自我感觉不够从容。这也导致了最后尴尬的两分钟的煎熬。检讨:时间没有把握好。
接下来,谈谈我这堂课的过程及反思。
导入部分提了三个问题:1、我脖子上挂的是什么?2、同学们对于端午印象最深刻的物件是什么?接着赠送手工品——鸭蛋袋子给同学们,迅速调动了大家对于端午节的兴趣。3、通过预习,咱们知道汪曾祺先生对端午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以此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文章《端午的鸭蛋》。在这一部分中,我自以为导入还算有亮点,但是如果我准备的鸭蛋袋子够多就好了,因为有的同学没拿到,觉得很遗憾。
课堂主体部分:(一)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二)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三)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
(一)在分析家乡鸭蛋的特点时,学生发挥得不错。但是没有完全找出家乡鸭蛋的特点:历史悠久。作者引用袁子才的腌蛋一条,可见高邮鸭蛋有名已有至少两百年的历史。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很喜爱自己家乡的咸鸭蛋,因为他本身是个美食家,不仅懂得吃,还会做,所以他很不屑于袁子才不会做菜,道听途说而写成的《食单》。但是即便他不喜欢袁子才,看到袁子才夸赞高邮鸭蛋,他“不计前嫌”,反而引用袁子才的原文。
陶鑫同学分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时,虽然我配以了诱人的咸鸭蛋的图片,可是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先想象这幅画面来感受着这鸭蛋的油多的特点。
付泽川同学朗读: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后,我应该再请一位同学尝试,而不应该由我直接点出要强调那些字眼。
对于这部分的表现得作者的情感,学生到位得太快,加之我又下意识地赶时间,所以没能让大家根据具体的语句来揣摩作者的情感。
这部分的一个亮点环节:为高邮腌蛋创作一句广告词。“鸭蛋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高邮鸭蛋一年卖出7亿个,蛋壳围起来可以绕地球2圈”“以后吃方便面再也不用油料包了,高邮鸭蛋,真的有油哦”……学生妙用连珠,而我只会连声叫好,而忽略了点评。惭愧!
还有,本来的设计是:在总结完这部分内容和情感后,全班齐读第2、3段。但是怕时间不够,竟然不敢读了。策略失误!
(二)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时,胡翔宇同学一步到位,准确找出了高邮端午的七种风俗,我抓住“吃十二红”提了几个问题后,就又下意识地赶时间,完全不记得自己课前设计的环节:给时间让大家谈谈自己家乡的端午与高邮的端午有哪些不同的风俗,我都准备了赛龙舟的图片也没有机会展示出来。遗憾!
(三)在分析家乡端午的鸭蛋带给一个孩子怎样的乐趣时,陶冶文同学也一步到位,完整地找出了四种乐趣。仍然觉得自己太赶,本来想在这里指出: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应是晚上的乐趣,可见一枚端午的鸭蛋能给孩子带来一天的快乐。孩子是天真的,最简单的事物就能获得最真心的快乐。另外课前设计的环节: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端午节,一枚鸭蛋还能带来别的什么乐趣吗?如果学生没有的话,我就回忆自己小时候会跟小伙伴“碰蛋”。以自己的经历,唤起同学们去寻找端午的快乐。遗憾!
三个部分分析完,之后,让学生看着ppt上展示的文章脉络,在归纳文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回想刚刚大家对作者语言的分析和点评,归纳出文章的语言特点。陶鑫同学和胡翔宇同学分别一步到位,这与他们平时爱思考有关。我想与我们平时在课堂上的训练也有些关系吧,是以我心里小小地得意了一下!
最后归纳文章主旨,全班同学绝大部分都能到位,最后在黄馨怡同学与李泽浩同学的合作下,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于是在此基础上,我点出作者的家乡高邮的鸭蛋多双黄,作者的这篇文章主旨也是个双黄蛋,全班同学很快反应到是:故乡情+童年趣。欣慰!我立即在黑板上画了抽象画——双黄,并板书。
时间还有10分钟不到的样子,时间大概是够的吧,我心想。于是我开始了本课的拓展部分,将话题自然转入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的事件,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只请了罗家俊、余竞涛、谢雨虬三位同学回答,他们回答得都很好!但是,这个环节,我应该给同学们多一些的讨论时间,多请几位同学发言。这个环节本该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的,而我自己却迫不及待熄灭了它。自责!
接着同学们齐读ppt上展示的“一切物质资源都会因枯竭而消失于无形,惟有文化能生生不息,传承千古……”之后,我呼吁大家“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民俗,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看着手表离下课还有两三分钟的样子,我就开始布置作业了。原来布置作业只需要十几秒钟!于是接下来的两三分钟,我请了近10位同学就第二项作业“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写一写今年你如何与家人策划并度过一个有浓浓节日气氛的端午节”发表自己的想法——临时的想法!这些孩子真是太优秀了!他们知道我多出了时间,一个接一个地帮我救场!不争气的我还是忍不住偷瞄墙上的钟……
终于,这堂课结束了!谢谢各位听课的老师,包容我的不成熟、不优秀;谢谢初二(11)班所有的同学,你们是最棒的!还要特别感谢占小华老师、罗时来老师、刘凯老师、肖贤民老师、宋玉峰老师、谢今老师、梁庆老师、邢国飞老师、冯祥永老师、王智军老师……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2
我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上运用的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感知浓郁的民俗画面。我先是声情并茂的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再由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的精彩段落进行交流,最后分析完文章思路后全班齐读,逐步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内容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我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
导入到正文之后,我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但是其中也有些不足。我在主题情感的挖掘上不够到位。我对“为什么以端午的鸭蛋为题”这个整体感知的部分把握不够,为了进入下一个环节,让学生活动时间也不够充分,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也不够充分,未让学生很好的展开讨论,感受不够深入。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3
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教学,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我是如下进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
一:从标题上看,讨论主要人物。
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1看人物着墨的多少2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3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4
?端午的鸭蛋》是我先后修改了两次最后一次较为满意的一堂课。至少自己觉得,把握课堂,驾驭课堂方面开始有点得心应手,比较自如了。整个教学过程中,有预设环节的按部就班,也有课堂生成的自然引导,借机发挥。学生的气氛较为活跃,融入课堂,融入文本应该还有点效果,这是我由衷高兴并乐于见到的一种现象。整堂课下来,,自我感觉思路比较清晰,文本扣住和围绕的比较紧。片段赏析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顺利。但还是出现了几处败笔:
①对于二、三段家乡鸭蛋的赏析中,有两处语句“不过高邮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这两句话的风格是一样的,都表现了作者汪曾祺幽默的语言特点以及渗透着对家乡鸭蛋的热爱自豪之情。但我在课前备课和语言揣摩中多给它加上了一个词“夸张”,自己也在多次的朗读品味时,越读越觉得它有夸张的味道,就一相情愿的渗透在了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其实后来想这两句话应该没有“夸张”,而更多的是“比较”。这样的语言表达明明有浓浓的比较意味,我竟然把这一点给忽略掉了。范了严重的教学知识上的纰漏。所以,有待改进。
但我又觉得,要说没有夸张也不尽然。因为作者在讲述这两句话的时候明显口气是很大的,这种大的口气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和幽默的语言味道。这里的“夸张”仅仅是一种朗读味道,而不是作修辞手法来解释的。作此理解不知道行不行呢?
②第一段端午的风俗描写营造了一种“闲适自由”的气氛,而最后一段用“囊萤映雪”的联想作结也是营造“随意闲适”的感觉,我原本以用“首尾照应”来概括。实际上,这两处闲适的评价角度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段属于语言描述中渗透出来的气氛的闲适,而最后一段则是作者手法、笔法上的随意作结。按这个思路来推测,首尾就不可能照应了,所以,在细微的地方也应该注意。说“随意闲适”是对的,但“首尾照应”反而画蛇添足了。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篇5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预设,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总结起来主要有:
(一)深入理解和领会文本内涵,准确预设本课教学目标。
在备课时,我反复阅读文章,并且大量阅读了各位名家对本文的解读,同行们对的教学设计方案,让我对文章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汪曾祺平淡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家乡的热爱,对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发现生活乐趣的心态都是应该让学生从学习中有所体会的。这样的认识让我很清晰地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端午文化,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的深厚情感;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目标并不繁多,而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可以力求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有所收获。
(二)注重诵读训练,在读中品味语言。
我一直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标志。对于像本文这样有韵味的文章,自然少不了朗读的训练。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时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甚至一些标点符号的体现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课堂评价以激励为主。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获得的知识才能刻在他们的头脑中。本节课通过三个活动对整节课进行串联,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到欣赏鸭蛋,感受童年端午时,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感受,体会作者的快乐童年。学生参与度很高,在乐中学。
另外,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牢牢把握住一点:自己要做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热心的促进者,机智的引导者。因而处处循循善诱,凡对学生稍有创意之探究即予以热情鼓励。将自己当作学生中一员,为学生着想,经常与学生同读、同练、同议;在学生可能遭遇困难之处,充分预测后率先示范而不包办代替。相信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是轻松愉快的。
(四)注重文本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这是一种大语文的学习概念。在分析体会完课文的情感、语言后,我把作者对家乡高邮的感情与同学们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联系起来,利用讲述家乡的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很自然地引出学生对家乡的一种自豪之情,并趁势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种家乡的风俗或特产,以达到联系实际,情感升华的目的。学生的的表现也给课堂增色不少,不少学生虽然篇幅较短,但却写出了家乡风俗的特色,很有感情色彩。
当然,本节课虽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一)朗读教学还显单薄。
朗读时,主要抓住了语言的修辞角度进行理解,对字词的运用分析较浅,对一些有特别作用的标点符号没有进行体会。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对破折号的运用没有顺势让学生进行归纳,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朗读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到位。
(二) 教学环节设置较多,不敢取舍。
本课的设计中,看似只有三个活动环节,但不少环节对时间的要求量都是较大的。一个课时的设计,我没有能大胆的取舍教学内容。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文章内容这一设计有些虚浮,学生大多是经过事先的预习或参考书获得的知识,而非本身的思考。
另外,在各环节的串接上,还是有不够智慧的地方,流畅度不够。
(三)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多元。
本文主题的理解各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我将之定位为:对家乡的热爱,对民俗文化的热爱,课堂上也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路。 但学生有智慧的,有的学生就对之有了更深的体会,如普通人的小快乐等。在教学中,我准备还是不充分,语文智慧的火花出现了,但却没能让它闪烁起来。
总的来说,本节课还是较为成功的,也得到了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认可。但学无止境,在收获的同时,更加深了我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对新课标的领会。我行走在路上,将继续努力。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