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和鹿教学反思最新6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对于教学反思的写作来说,我们一定要找到教学上的不足,同时将解决措施撰写完善,写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全面发展的过程,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浪和鹿教学反思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浪和鹿教学反思最新6篇

浪和鹿教学反思篇1

?雨后》被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定为同课研究课,集体备课,集体打磨,人人参与,人人执教。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我有了以下切实的体会:

一、研读教材要有一定的深度

?雨后》是冰心奶奶写给孩子的诗歌,描写了孩子们在夏天雨后的广场上快乐玩耍的情景。用“乐”字贯穿全篇,整首诗充满了童趣。怎样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中儿童特有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这篇课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备课开始就确定了教学风格要活泼,要以读为本。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感到难。经过几方试讲,几次修改教案才发现只有把文中群体的乐和个体的乐有机地联系起来,画面才能变得鲜活、有趣。

1、展现玩水场面,感受群体之乐

首先,老师用很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雨后的广场;接着,用课件展现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这一群赤脚的孩子,高挽裤管,尽情地在广场上水的“海洋”里使劲地踩呀,喊呀,笑呀!再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孩子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丰富踩水的画面,最后激发学生尽情地朗读第一节,让学生感受这一群孩子真的快乐得象神仙一样。

2、突出踩水摔跤,感受无拘无束的乐

第2、3节诗描写的是小哥哥踩水,他是群体中的典型代表。他使劲地踩水,为的是让水花溅得高高的;虽然滑了一跤,但脸上却放射出“兴奋和骄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质疑,把两节诗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感受男孩踩水时特有的快乐。

3、抓住小妹妹的情态,感受含蓄的乐

如果说小哥哥在水中玩得无拘无束,而小妹妹称得上是小心翼翼了。抓住她的一系列动作来读诗句,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再随着诗句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象哥哥那样摔得痛快,玩得尽兴。这是小女孩特有的含蓄!

只有这样解读教材,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设计要全方位预设

诗歌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文体,它的语言跨度较大。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也存在跳跃性。因此,教学设计要有全方位的预设,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第一节时,老师会动情地说:咱们一起走进这雨后的广场,看看那儿有哪些新的变化?有的孩子会直接切入第一行内容,有的孩子会直接切入第二行内容,还有的孩子会直接进入第三、四行内容,不同的内容导致不同的教学环节。只有做了充分的预设,老师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多变。

老师的评价也要做好预设,尤其是争对学生的朗读,对于不同层次的朗读,老师要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因为老师的评价就是一步步地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在以读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如何让学生进入角色朗读,把重点词语、自己的情感读到位、读出来显得尤为重要。

浪和鹿教学反思篇2

?窃读记》是五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阅读”,教育学生要热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喜爱和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之后,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述,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简单。

但就像我上课经常出现的问题一样:总是在计划的课时之内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此类问题,在新课改后愈加明显。我经常为此事烦恼,更是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自己觉得出现此现象,主要还是自己作为指导者,这个“导”的功底不够,上课不能更好地发挥主导,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怎样样地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自己的潜力还不是很强,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潜力有限。究其原因,还是自己的文化功底太薄,不能满足新课程下的课堂要求。所以,没办法,只有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浪和鹿教学反思篇3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本课教学中,利用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那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抓“巴望、天天、好像”等品味农夫的“急”,抓“好像”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体会语言文字的妙用,抓“一棵一棵、一直”体会农夫的“傻”。

同时我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因为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教学课文时,指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地方想象,如:教学课文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儿子看到禾苗枯死会对爸爸说些什么?农夫会说些什么?你会对种田人说写什么?在学生在想像中发表自己对寓言故事的领悟、见解,说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

浪和鹿教学反思篇4

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通过自我的不断反思,探索出解决音乐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一、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二、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四、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真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来喜爱音乐,热爱艺术。

浪和鹿教学反思篇5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

成功之处:

1.多种方法解答,拓展学生的思维。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四种解题方法如下:

方法一:黑色棋子+白色棋子=可以摆的棋子

19×2 + 17×2

=38+34

=72(个)

方法二:每边的个数×4边=可以摆放多少个

18 × 4 = 72(个)

方法三:每边能放个数×4-重复的4个=可以摆放的棋子

19×4 - 4

=76-4

=72(个)

方法四:每边看作17个,有4边,再加上四个角的4个。

17×4 +4

=68+4

=72(个)

通过这几种方法的展示,让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一种解题思路,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的方法,利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拓展性。

2.不拘泥于课件的使用。在例3的教学中,虽然每种解法都制作了课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利用在黑板实际画图,分析每一种解法,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此解法的分析,利用学生对每种解法的理解。

不足之处:

在拓展解题思路的同时,相应地就减少了练习的时间,导致练习量不足。

再教设计:

每种解法不再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在黑板上画图进行分析和理解,减少课件制作上的费时费力。

浪和鹿教学反思篇6

?课程标准》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藏戏》是小学语文新课标12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反问句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然后简略地说明藏戏的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读完课文,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藏戏艺人。他们的演出是纯粹的,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有的只是观众,只是悠哉游哉的一份随意!难怪,藏戏可以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靠的就是藏戏艺人的那种精神,娱乐观众的无私精神!他们不计名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表演着!

本课除了有了人名,地名生僻词以外,文章通俗易懂。于是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能饶有兴趣地流利朗读课文。2、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3.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准确地说明方法。4、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我也设计得非常简单:1、朗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多读几遍,尝试着理解。2、默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藏戏形成的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3、藏戏有哪几个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反复朗读具体描写藏戏特点的自然段,读出你的感情!你想对藏戏艺人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4、比较本文和《北京的春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总之,本文在内容、写作顺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何把本课的知识点不露痕迹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是我们教者要认真考虑的。

浪和鹿教学反思最新6篇相关文章:

灯与光的教学反思最新6篇

师说教学反思课后反思最新7篇

云歌的教学反思最新5篇

窗的教学反思最新8篇

川字的教学反思最新7篇

语文教学反思最新8篇

小学教学反思最新8篇

美术雪教学反思最新7篇

蒙氏教学反思最新5篇

用数学一教学反思最新8篇

浪和鹿教学反思最新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