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问题教学反思6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我们在结束教学工作后,必须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有趣的教学任务转眼间就结束了,赶紧写份教学反思吧,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饼问题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饼问题教学反思6篇

?饼问题教学反思篇1

对于“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一课的教学,感触颇多。应该说,对这堂课我在思想上是非常重视并付出了努力的,但同时也有一些顾虑,担心我的教学设计不符合新的理念,思路不被学生所理解从而直接导致本节课的失败。带着这些期望和顾虑,我完成了这节课的准备并予以实施。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我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较自然的引入新课,然后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等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然后再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从而使学生更好得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从上课时学生的表现和课后的作业练习来看,绝大部分都能理解相遇应用题的特点并正确解答简单的和稍加变化的此类应用题,解题思路也较清晰,而且下一课时教学“相遇求时间”的行程问题时,学生由于对前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掌握较好,所以教学起来显得也还比较顺利。自我感觉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在确定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的时候,我还溶入了自己的一些担心。由于这节课在西华学校上,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不了解,在课上能否象平时一样调控学生,让学生完全跟上我的思路我没有的把握,怕学生敞开讨论后不容易收回。所以在过程中自己还是没有完全放得开,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离完成一堂较高质量常规课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还有明显的漏洞和缺陷。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上有所改进!

?饼问题教学反思篇2

1、联系生活,旧知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新知的学习往往需要旧知或生活经验作支撑。所以在环节的设计上,我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问题“李奶奶家的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后,我要求学生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为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埋下伏笔。

2、注重策略,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先是调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归一法”解决问题。之后,我激励创新,引导学生尝试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同一问题。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3、精心设计,学以致用。

在题型设计上,我尽心设计了“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的变式练习和“测量树高”等问题,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不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形成了技能,又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了数学本身的价值,深刻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回顾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比如,课堂的学习气氛并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发言不积极,各个环节的语言还要不断推敲,还有质疑问难不够充分。每次反思总有不足,可是每次还是很有收获。

?饼问题教学反思篇3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0页的内容

知识目标:

通过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细致严密地考虑问题;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植树问题,现在我这儿有三棵小树,要把它种在公路的一侧,想请你帮我想想有几种种法?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

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

二、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考虑的都是在直条线上种树,都可以找到线路的端点,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在湖的四周植树,在花坛边缘种盆花

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

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

1)、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牙签当树苗,在泡沫塑料板的圆上种几棵数(棵树任你自己决定),边种边数: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

我们学校5号楼的东面有一块长方形空地,要在它的四周种树,每边种3棵,四个角上可以种也可以不种,有几种种法?

2)、四人小组讨论,并把种的方法在练习纸的长方形上表示出来(建议:公共角上的树用圆点表示,其他的用长点表示);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

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

5)、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判断正误

3、研究在其他封闭图形上种树:

a、你还想在什么封闭路线上种树?(指名回答)

b、学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种封闭图形上种树,边种边数:种了几棵?分成了几段?

c、小组交流。

4、得出规律: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板书)

5、联系:它和非封闭路线上的哪种情况相同?

(告诉学生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6、质疑问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在不规则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和段数是否相同?

三、尝试练习:

练习第121页的做一做上的习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指名板书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三课时课题: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教具准备:33格、44格、55格方格纸、围棋子若干粒、44格条形吹塑纸贴在地下。

课前准备:课桌围成回字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谜:十九乘十九,

黑白两对手,

有眼看不见,

无眼难活久。(打一棋类名称)

[设计意图:用谜语引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3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抢答:读题后,让学生口算出答案。(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

(3)动手验证: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验证刚才答案。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2=824=8

33-1=834-4=8直接点数。

教师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并奖励智慧星。(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2.教学每边摆放4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4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游戏:让一学生当小老师,其余学生当围棋子,请小老师邀请围棋子按上题要求站在老师设计的大棋盘上。

[设计意图:这一游戏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摆放方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把所学知识运动到游戏中。]

(4)汇报交流(着重请学生说出方法)

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5)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1)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最外层每边能放5个棋子。最外层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2)动手操作:请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摆放棋子,写出算式。

(3)汇报交流。(教师随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摆放方法。)

(4)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

三、总结规律

(1)师:你觉得再用棋子摆,方便吗?你能根据前面我们摆放的方法,填写下列表格,总结出规律吗?(小组合作完成)

每边放的个数最外层总数

3

4

5

6

1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学例3:出示围棋格子图。问: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2)总结规律::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间隔数边数=最外层的总数

(3)学生根据规律,独立完成例3。

三、运用规律

1.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个棋子?

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五边形,怎么算?一个三角形呢?(集体口答)

2.做第121页第三题

?饼问题教学反思篇4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可以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首先,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精心创设了两个复习题目,这两个复习题目是从例题改编过来的,为教学例题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养成寻找数量关系的习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出示例题,让学生比较例题与复习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分析题意和找出数量关系,学生交流各自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学生会联系以前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也会根据复习题的铺垫想出一种新的思路。简单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两种方法,着重讲解第三种策略。这样教学,旨在让学生复习旧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且通过不同方法的比较,找出假设策略的本质。从而真正理解假设策略,掌握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运用假设策略”的重难点时,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学会怎样从假设出发思考问题,根据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并体会检验的好处。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练习内容回归生活,桌子和椅子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联系以前曾经使用假设策略的地方,拓展学生数学学习的领域。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可以使学生深刻感受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应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体验、理解、吸收、内化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应力求规范,比如个别列算式不规范,不能很好的体现思考过程,所以应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②评价语言和方式过于单一等。总之,我将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饼问题教学反思篇5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1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来解的基本应用题。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通过方框中的说明突出了怎样进行思考的过程,特别强调了要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即“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所以总价和数量的比是相等的”然后再设未知数,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改变例1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很广,这里使学生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题目,概括出一般规律。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比例意义来列等式,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上要十分重视从旧知识引申出新知识,在这过程中,蕴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运用这个概括对新的实际问题进行判断,这是数学学习所特有的能力。

课堂小结起着整理归纳、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不恰当的课堂小结也许适得其反。我带领学生把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整理、归纳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小结对学生的当前解题确有帮助,或许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应用题时是不会出错的。但新课程强调的是面向学生的未来,试想想,这样的小结会给学生的将来带来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应用题归结为这样的四步,学生在解题时按照这样的四步也许是不会错的,但实际上用比例解应用题时,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四步,尽可能简单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种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题就出不来好效果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做不到灵活开放了。更不用说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了。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饼问题教学反思篇6

1、以“秦兵马俑”的视频引入,不仅让学生加深对世界文化遗产秦兵马俑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借此领略中国的古老与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来。

2、对本节课两个红点的处理,以放为主,扶放结合。对于第一个问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所以完全放手。对于第二个问题,重点让学生理解“1号坑占地面积比2号坑多5/9”的含义,重视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方法的优越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重点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使学生逐步掌握策略提高能力,同时也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练习设计本着贴近生活,应用生活的理念设计了三道练习,并且第三组设计以题组形式出现,关注学生差异。

4、针对本节课的内容,送上两位数学家的名言,是想让学生明白通过积极的思维,积极的思考,体验一种智慧才能体验到数学学习带给我们的那种成就感,鼓励学生多思多学,研究数学,乐学数学。

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环节的处理上,红点二的处理教学顺序有点乱,应该在同学说思路的同时随机板书学生算式,然后再来处理第二种思路。

2、解决问题的课应训练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说清思路,掌握策略和方法,本节课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清思路上还存在着很大问题。

3、在反馈上,对于生成的问题,处理的不及时,不到位,不能关注到个别学生的思维。

4、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不好,所以前面用时过多,后面的练习未能处理,使得整节课练习的效果不好,不能及时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饼问题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

教师师德问题整改报告7篇

写鲜花饼的作文7篇

性问题学习心得体会7篇

645问题整改心得体会5篇

描写桂花饼的作文8篇

描写桂花饼的作文最新8篇

描写桂花饼的作文精选7篇

描写桂花饼的作文推荐5篇

教学《三字经》教学反思6篇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反思6篇

?饼问题教学反思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