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的一种安排和决策,每一篇教案都应该融入老师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教案简案范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冻僵、逗笑、窜过、逮住、孤儿、打搅、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圣诞树、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学习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学习难点
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我们刚刚读过安徒生的著名童话,今天再来读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是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写的《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2.我们怎样才能读进去,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学生自由说,如有感情朗读,联系实际进行联想,质疑思考讨论等等。)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
(4)准备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读准人名,并明确人物的身份。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3)按写信过程将课文分成三段。
(4)简单介绍一下凡卡。(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爷爷一个亲人。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在圣诞节前夜给爷爷写信,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请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了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把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
5.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家乡美丽的夜景。宁静、优美、柔和,有着过节的气氛,从中可以想见凡卡高兴的心情。与城市悲惨的学徒生活相比,乡村的生活是那样美好,所以,在凡卡的记忆中,连一个普通的夜晚也如此美丽。这正是凡卡对家乡对亲人思念的表现。
(2)守夜和砍圣诞树。从“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逗笑一会儿”,还有爷爷生动趣味的语言,体会到这可能是凡卡印象最深、最快乐的一件事。试着读出凡卡的快乐。
6.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凡卡写信时的动作、表情、心理,写信中对学徒生活的描述和对乡村生活回忆中,都有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找到一两处来体会。)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
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4.回顾全文,进行总结:结构比较复杂,它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这个仅仅九岁的孩子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拓展阅读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他是一个“无比伦比的艺术家”。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幽默名篇《公务员之死》、《胖子与瘦子》、《变色龙》、《套中人》等,早已被译成中文,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板书设计:
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篇2
我在教《中华少年》一课的第一小节时,让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诵读,而且用不同的方式读,比老师在讲台上怎么讲,其效果要好得多。
我在讲这一小节时,先解释几个词的意思,例如: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然后就提问这几个词比喻什么,接着就让学生读,后再归纳这一小节的意思。
我以为自己这样设计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结果不然。学生只是很被动地去读,根本不知道这一小节说什么,更谈不上本节的中心所在,且气氛相当沉闷。看到这种情况,我不再多讲,就让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配合读等形式,这样一读,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能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这一小节中心意思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静下心来思考,究其原因是
1、老师包办得太多了,比方说,这课是以读为主的,老师只需讲白方法、要点,要求就行了,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去领悟本节的意思或情感。
2、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如果能用上配乐去诵读,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3、课堂评价语欠丰富,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读得好时,老师应当使用各种课堂评价语,特别是小组赛读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
点评:我在讲这个模块的课的过程中,花了较大的篇幅讲了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其中的理由是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骆老师在这一篇反思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这句话:“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发展,竭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一名教师的人生价值。”教师的幸福除了生活上的安居之外,乐业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获得的工作的幸福,才会让我们感到人生的意义。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篇3
?我的发现》
这一部分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中都含有一个相同的字回。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进而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发展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的方法选择字义,同时也巩固了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过程建议
1、出示三个句子,学生自读。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想想回字在三句话中的不同含义。
2、自主思考,组内交流。
3、利用工具书,查找回字,结合句子,选择正确的字义。
4、回读句子,深入体会。
5、启发思考:像这样一字多义的例子,你还知道吗?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这项练习由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个部分组成。读读认认中安排了表示厨具名称的八个词语,里面包含着九个生字的识读任务,在认读中丰富学生的汉字积累和生活经验。读读背背安排了团结合作,取长补短,错误思想方法、学习四个方面的十六个成语的积累。教材归类安排,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有利。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好教学。
过程建议
读读认认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认识哪些厨具吗?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些名字中提到的生字你们都会写吗?
2、出示八个词语,让学生猜读生字,然后加上拼音,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组内互读,正音,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进一步理解字义。
4、组字游戏,巩固生字识记。
读读背背
1、分组出示四组成语,引导学生自读。边读边想,每组中的四个成语有什么联系?在组内试着说说每个成语的意思。
2、组内互读,正音。借助同学的交流和工具书,弄懂成语的意思。
3、比赛读成语,比比看谁读得准。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成语。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以连环画的形式,引出了一个自我保护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思考图中小朋友应如何做的同时,生成自我保护的意识。教学中要从看图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图意,再联系实际生活,挖掘学生的认知,在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指导学生的生活。
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两名同学练习表演教材图中的内容。
2、将学生他成若干小组。
3、准备画画用的彩笔和画纸。
过程建议
1、表演:两生表演教材中插图的情景,学生边看边想,弄清故事情节。
2、续编:如果你是故事片的小朋友,你会怎样想?怎样做?把自己的想法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要相机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如:外面来的是熟人?外面来的是陌生人?你分别应该采取怎样的做法。
3、续演:组内合作,续演故事,分组展示,师生欣赏,共同评议。
4、感悟: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交流,以指导学生的生活行为。
5、画写:学习前面的形式,自拟内容,画一画,写一写。组内交流共同评议,选出优秀的,在全班展示。
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猜谜为线索安排了填字游戏和谜语展示两部分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进而体验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课外搜集、学习的热情。
过程建议
1、出示填字游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把词语填完整。
2、组内合作互读,检查。
3、引导学生观察所填写的字,进而发现新世纪我能行六个字。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趣味性。
5、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谜语,小组互猜谜语。
6、集体猜谜比赛。
7、启发学生课处汇编成谜语集。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掌握文章的结构,理出文章的线索,学习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介绍景物的方法,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増深学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了解,懂得故宫是古代中国辉煌艺术成就的见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按照空间移位来进行介绍的方法,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感悟激发对中国古代辉煌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讴歌。
教学准备:
查阅故宫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出话题,激趣导入。
身为洛阳人就从龙门石窟的佛雕艺术价值谈起,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会说出自己对龙门石窟的认识,从而引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也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古代辉煌艺术的兴趣,为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打下基础。
2、播放课件,展示故宫的辉煌建筑艺术,先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在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指导“重檐屋顶”、“额枋”、“蟠龙”“降龙”等字的读音,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重点分析第1段,了解故宫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欣赏建筑艺术:
1、自由朗读课文,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故宫景点;
2、把这些景点板书在黑板上,并按照顺序标出来,理出文章线索,学习按照空间移位的顺序写作的方法;
3、播放教学课件,让学生欣赏故宫中太和殿、乾清宫、御花园等景点的景色。
4、结合课件中所展示的景点对照课文内容找出,并完成以下问题:这座建筑的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3、4自然段是略写,重点让学生理出写作顺序;
(2)、5、6自然段是详写太和殿,是本课的重点段,要在读中分析、感受。
在第5段中要抓住太和殿之大,殿身的艳丽色彩和殿顶的雕金盘龙图案来欣赏体会故宫建筑艺术之美。第6段主要介绍了太和殿的作用。结合教学课件并配以庄严浑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太和殿神圣、宏伟的气势,在朗读中体会出来。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的读,把这种情感植到学生心中。
(3)、采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8、9自然段,加深对故宫建筑艺术的赞叹。
(二)、赞叹奇珍异宝:
朗读第10段了解故宫藏品之多之奇之贵种,并出示相关资料增加学生对故宫的了解。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出示资料介绍“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以来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的参观,使学生认识到“故宫”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齐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感情。
五、小试牛刀拓展延伸
2009年世界邮展要在洛阳举行,以一名邮展志愿者的身份按照空间移位顺序写一篇小文章给各地游客介绍一下龙门石窟。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
1、图文结合,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2、通过准确的用词造句来重点体会雷雨前自然界出现的现象和特点。
教学流程:
(课前班长领读有关雨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渔歌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关于雨的古诗。特别是最后一首,(出示古诗)老师很喜欢,想请同学们再读一次,不过这次老师有个要求,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下雨的景象,好吗?
(出示课件)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想象到的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呢?
请位同学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从古诗引入,让学生看雷雨的动画演示,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们能不能给刚才这段动画起个题目呢?
你为什么要起“雷雨”这个题目呢?
板书课题《雷雨》齐读课题。
3、大家都见过雷雨,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
夏天下雷雨时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时,描述的语言比较苍白,使学生在接下去的课文阅读中与自己对雷雨的表达形成对比,可以感受到课文语言描述的魅力。]
二、创设情境,观察想象
1、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有位小朋友亲眼目睹了一场雷雨,并把它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写的吗?好,接下来我们就学习他的文章。翻开书18课,听老师读课文,听准字音。师范读课文。想读吗?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3、同桌检查(认为自己读得好的读给同桌听或者觉得的不好的请教同桌。)
[同桌进行合作学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乐意去阅读。]
4、(课件出示)有位小朋友读了课文后给课文画了三幅插图,请大家想一想:这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呢?每幅图各有什么不同?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1)指名说,归纳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比较一下每幅图各有什么不同?
随机学习生字:乌云:压(动作理解)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树枝:乱摆谁能给“乱”组个词语或说句话?
:垂垂—睡(我好想睡觉啊,连眼皮都垂下来了。)
彩虹:挂虹——红
[让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认真观察各幅图,找出各种景物在雷雨前、中、后不同阶段自然景物的变化。如:雷雨前、中、后的天空,小树、蝉、、雷、雨、闪电有怎样的变化。通过指导学生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你看,这雷雨前(中、后)的景色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是写雷雨前(中、后)的景色的呢?赶紧默读课文,找一找。
板书:1-34-78(初步渗透“段”的概念。)
看板书小结。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看雷雨前的景色。(课件出示图片)
三、创设情境,品词析句
1、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就会发生很多变化。
瞧,书上都写着呢!赶快拿起书看课文,谁愿意把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这部分读给大家听一听?
(1)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把字音都读准了。)(2)自由练读。
(3)齐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色。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同时,充分接触熟悉文本内容,为感情朗读做好铺垫。]
2.读出感情。
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可怕、紧张、难受……)
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随生回答出示句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板书:乌云压
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好这句话吗?
a.让学生评评,他读出这种感受了吗?
b.师评:“黑沉沉”你读的特别好,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乌云正向我们压下来,大地一下子变暗了。
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c.师将教室灯关了(出示乌云图):现在满天都是乌云,而且越来越黑,越来越低,一直向你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
谁能再读读?---齐读
[这句话的朗读指导是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演示感受“压”,图文结合增强学生的想象感受,利用老师的语言渲染影响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朗读。]
(2)是呀,雷雨之前,乌云密布,天色昏暗,天气是又闷又热。不止小朋友感到难受、害怕,就连树上的叶子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出示句子)
从这句话里你知道了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极了,大家都无精打采的。
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板书:树枝乱摆
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做动作。
大家一起做动作,读。
(4)看到这令人害怕的情况,(出示句子)“一只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板书:垂逃
是啊,也知道雷雨快要来了,(播放蛛蛛垂下来逃走的动画)你看,这只可害怕了,赶紧拉一条丝,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谁来当当这只害怕的,指名学生读。
[学生对“垂“字的理解有困难,用文字解释也比较复杂,所以采用多媒体直观手段,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了是怎样垂下来快速逃走的。这儿让学生来扮演角色朗读,学生很感兴趣,能够进入角色带着自己的见解朗读句子。]
你还从哪句中感受到害怕?
(5)“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板书:越来越
指导朗读:你的声音为什么越来越高呢?
让我们再去感受一下那电闪雷鸣的时刻吧!(播放雷雨前闪电雷声的动画)
[由于多媒体课件已将雷雨前闪电、雷声不断变亮、变响的过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齐读(读出气势)
3.说话训练。
雷雨前的天气又闷又热,黑沉沉的乌云像巨石一样压下来,压得人透不过气
来,狂风席卷大地,闪电雷声也不甘示弱,一次比一次亮,一次比一次响,多可怕的气氛呀。
快要下雨了,其他的小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出示句式:快要下雨了,——
(小鱼浮出水面吐泡泡,小燕子飞得很低很低,蚂蚁忙着搬家……)
[这里不但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还是一个知识点的拓展。激发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让你有惊喜,课外积累多的学生说出了小鱼浮出水面吐泡泡,小燕子飞得很低很低,蚂蚁忙着搬家等现象,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肯定其合理性,可以让其他学生明白更多的自然现象,懂得平时要去观察,去发现。]
4.是啊,大家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就知道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了。
(出示1-3段)满天的乌云——齐读
5.小结:课文写得多生动多形象啊。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也能写出关于天气变化的好文章来呢!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课文的第一段,也就是雷雨前的景象。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接下来是我们的写字时间。
四、书写指导
今天,我们要写的都是今天刚学的生字。出示:压、垂、乱、彩虹
你觉得哪个最难写?
师范写:垂(注意笔顺,观察“—”的变化)
生练写,师巡视。
展示,评议。
板书设计:
乌云压
雷雨前(图):树枝乱摆……越来越……
垂逃
18、雷雨雷雨中(图):
雷雨后(图):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教学难点:
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一)师生共同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生读。
1、复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二、字词回顾
出示词语,指生读,检测,生正音。
三、品读课文,读懂文本
(一)自学指导一: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找出三位妈妈的话。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三位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话,用“———”画出来。
2、全班交流: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3、指导朗读三位妈妈的话,体会阅读乐趣。
(二)自学指导三:读读说说,体会“孝敬”美德。
1、感受沉甸甸的“一桶水”。
三位妈妈手中提的是怎样一桶水啊?谁能找到课文里的句子说说。
2、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这桶水沉甸甸的?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3、体会“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
4、齐读“三个儿子”的表现,发现写法。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联系生活说说你该怎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2、颂读《三字经》,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三 个儿子
聪明有力气 嗓子好 没有特别的地方
翻跟头 唱歌 帮妈妈提水
孝敬父母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篇7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毛泽东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毛泽东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持中共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毛泽东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习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那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毛泽东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毛泽东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毛泽东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毛泽东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毛泽东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字、词的学习规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积累字、词。
2.通过阅读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积累知识,表达自己感想。
3.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充分展示自己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自主识字,积累新词。
2.指导学生默读短文,并结合小制作进行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片。
2.学生课前完成的小制作。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都是聪明伶俐的好孩子,请开动脑筋和我一起去发现文字王国中的奥秘吧!
──我的发现
1.自读词语(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正音(指名读,纠正错音)。
3.同桌互读(说一说每组字有什么特点)。
4.归纳小结(归纳每组两个词语的字相同,只是交换位置,组成新的词语,词义不同。)
5.鼓励学生说出类似词语(教师板书)。
如:算盘盘算到达达到喜报报喜喜欢欢喜
6.齐读词语,师生小结(让我们牢记规律,去发现更多这样的词语。)
二、读读认认
1.课件演示(出示课件:肤问:谁认识这个字?并指名读,再出示拼音。)
2.你怎么记住这个字?(出示课件:月夫肤(皮肤)说说记忆的方法)。
3.引导学生归纳识字方法。
4.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识记其它汉字。
5.师检查识字情况(先指名读,再“开火车”读。)
6.巩固生字,鼓励学生进行扩词练习(出示生字卡片。)
第二课时
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词宝宝迷路了,让我们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一、我会读
1.读一读词语,发现每组词语在意思上联系。
2.读句子,选词填空(填完后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指导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纠正练习、再指名读)。
4.拓展练习: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
二、我会读
1.默读短文(画出生字,可借助字典或和同学交流学会)。
2.指名读(说说你想告诉我们什么)。
3.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朗读,特别是师范读)。
4.说说从鲁班身上学到什么?
5.把故事讲给同学听。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小制作
一、观察小制作引入话题
(教师出示用易拉罐做成的灯笼,引导学生观察,你认为做得怎么样。)
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制作(把小制作放在自己课桌上)。
三、板书课题《我们的小制作》。
四、师生口语交际。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制作过程说清楚,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补充纠正。
(2)分小组交流。
①每小组同学轮流介绍,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还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及时解答。
②比一比小组中哪名同学说得好,推举进行全班交流。
③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汇报展示(各小组代表分别介绍,评出优秀讲解员和最佳作品)。
五、办作品展览会,展示优秀作品。
展示台
一是学生比一比谁收集的多,选出最有特色的邮票,向同学介绍它的内容。
二是同学读自己的名言,可以说一说作者和自己为什么会收集?并开展互赠名言活动(小组成员之间)。
三是学生自愿展示自己近期的优秀作品(如书法或美术作品,小制作或作文等)。
(xx区中部小学,xx)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a案,二下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案简案范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