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具备清晰的教学目标和评估标准,教案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学生反馈和教师自我评估来评估,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听声音教案通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听声音教案篇1
课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回声及回声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践、观察的方法,探究回声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疑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设施:音x、共鸣箱、铁架台、真空罩实验装置、橡皮筋、泡沫塑料球、吉他、鼓、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利用上课铃声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四、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检查作业
教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同学们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敲动鼓面有纸团的鼓。分析现象:得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结论:鼓面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演示实验:学生拨动梳子使其发声,分析声音产生原因。
结论:物体振动时发出声音
教师演示实验:①敲响音x靠近泡沫塑料小球,观察现象分析原因②敲响音x,把其放入水中。
解释振动:物体来回往复的运动叫作振动。
结论:音x振动时发出声音
学生实验:拨动学生自制的六弦琴使其发声,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实验:摸着喉头发生,体验,分析原因
教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各种动物的叫声,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过来有嗡嗡的声音,那么,它们发生靠什么呢?
结论:翅膀的振动
板书: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教师: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教师:我们知道神舟五号飞船顺利升空为咱们中国争了光,我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启动,那你知道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如何交流的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演示实验:真空罩实验(用手机试试)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教师: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
结论:空气中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那声音是怎么通过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里的呢?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声波的形成
教师:咱们已经知道空气可以传声,其他的呢?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比如液体,学生回答水可以。
教师演示实验:把一音乐盒密封后放入水中,分析现象
结论,水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教师:上节课让大家做“土电话”都做了吗?
学生演示“土电话”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
学生举例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板书:2、声音的传播靠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教师:在雷雨天,我们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
(光速比声速快)
学生看p30声音表,并分析特点
板书: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一般情况下,中传播声音最快,其次是,中传播声音最慢。
学生介绍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
教师通过图片进一步介绍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回声的形成
学生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小距离
已知:t=0、1s v=340m/s
求s/:
解:由v=s/t得s=vt=340m/s×0、1s=34m
s/=1/2s=34m/2=17m
答:最小距离17m
教师:如果要测定海底深度,必须测出哪些物理量,怎么计算?
学生讨论并回答
听声音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
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2、准备录音机1台、实物投影仪1架。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xxx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黄叶
蟋??
大雁
秋风
……声音美妙
秋天美好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秋天还有哪些特有的声音,并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自由组合写小诗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进去,合作意识不够,另外,学生想象力丰富,但语言贫乏、口语表达能力也跟不上,导致了“我口难表我思,我手难写我想”,这些都是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也是日后语文教学努力探索并积极改进的方向。
听声音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借助摹声,运用不同的动词理解、想象诗歌的内容。
2、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的基础上,尝试利用物件来发出摹声,并配以动作来表现诗歌。
3、体验用不同方法表现诗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
2.圆舞板、沙球、碰铃、双响筒等打击乐器若干,大鼓一面。
3.音乐《森林狂想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播放音乐,幼儿扮演各种动物角色,进入活动场地,初步接触常见动词。
教师:今天的森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玩一玩。
2、创设情景,引起幼儿倾听、感受各种摹声。
教师:森林里有什么呀?(树、草丛、小河等)
小动物们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玩一定特别快乐。
二、借助摹声,想象表达
1、倾听各种声音,学习用指代的方法想象、表达。
(1)听,什么声音,你能学一学吗?(教师在树枝间敲击双响筒)在树叉间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可能是谁呢?(在树叉间出示小问号)
(2)小河里又发出声音来了,听一听是什么声音?(老师敲击圆舞板)可能会是谁呢?
(3)呀!树洞里还有一个小脑袋,它又发出什么声音?(师敲击沙球)它可能是谁呢?
(4)草丛中又会发出什么声音呢?(教师在草丛中敲击小铃)“叮叮叮”又可能是谁呢?
(5)“小动物们玩得正开心,突然,森林里又传来了一个声音“咚咚咚”
(教师敲击大鼓,做到有轻而重)这“咚咚咚”的声音听起来感觉怎样?
这“咚咚咚”的声音会是谁呢?
2、创设情景,感知、理解、体验“笃笃笃啄木鸟”等躲藏时的速度,尝试用丰富的动词进行表达。
(1)听到“咚咚咚”的声音,小动物一下子都不见了,什么叫“一下子”?
(2)小动物到底一下子都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教师:小动物一下子去哪了?(幼儿说,教师出示词卡)
(3)幼儿集体学说诗歌前半部分。
3、渲染气氛,体验经过时的紧张气氛。
大伙儿都蹲在看不见的地方,静悄悄地,目不转睛地看着,“咚--咚--咚”(教师敲鼓)越走越远。
教师:这一次的“咚咚咚”(演示)有什么变化?
4、了解诗歌名称。
教师:其实这是一首好听的诗歌,题目叫《咚咚咚》。
三、感受气氛,表现诗歌
1、领会意境,学习合适的`情绪和语言完整表达诗歌内容。
教师:呀!好紧张哦,我们把森林里传来的声音一起来说一说。
2、做动作朗诵诗歌。
教师:现在我们加上动作来说说诗歌。
3、分角色朗诵诗歌。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次合作,谁愿意来模仿一下“笃笃笃啄木鸟”……
4、借助打击乐器,用语言与打击乐器相结合的方式表现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教师:小乐器也想来说一说,拿着你们的小乐器我们一起来说说《森林里的声音》。
(教师敲大鼓,幼儿敲小乐器)(小乐器想休息了,我们让它休息一下吧)
四、活动结束
教师:咚咚咚”越走越远了,森林里的声音可好听,可多了,我们快去告诉其它小动物们吧,
让它们也出来尽情地玩一玩。(音乐起)
诗歌《咚咚咚》
森林里传来了“咚—咚—咚”的声音,听见这声音,“笃笃笃”啄木鸟一下子飞进了树枝间,“呱呱呱”小青蛙一下子跳进了小河里,“沙沙沙”小老鼠一下子钻进了树洞中,“叮叮叮”小兔子一下子蹦进了草丛里,大伙儿都蹲在看不见的地方,静悄悄地,目不转睛地看着,“咚—咚—咚”越走越远。
听声音教案篇4
设计意图:
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能够安定人的情绪,陶冶我们的情操,然而,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里,孩子们感受不到流水的欢畅、树叶的歌唱、青蛙的欢叫,他们缺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我选择中班的语言讲述活动《自然界美妙的声音》为桥梁,摘取了幼儿较熟悉的水滴声、鸟叫声、小河流水声,用这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声音,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调整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学习大胆联想和描述,进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倾听自然界的声音,学习大胆联想和描述。
2、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倾听各种声音,并说一说。
2、制作自然界美妙声音的音像资料、打击乐器若干、大图片三张(山洞中的水滴、林中的鸟、小河)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幼儿完整倾听“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1)以“带幼儿去郊游”谈话引入活动。
(2)请幼儿完整倾听声音,并启发幼儿说一说。
你们听到的声音好听吗?听到了什么声音?我们好像到了什么地方?
(3)请幼儿看画面听声音,说一说:
我们到了什么地方?听到了什么声音?
2、分段欣赏,引导幼儿大胆联想和描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1)山洞里的水滴声:
①提出要求,引导幼儿认真倾听水滴声。
②启发幼儿运用象声词,模仿水滴的声音。
③引导幼儿展开想像,完整描述水滴声:“水滴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它好像在做什么?”
(2)树林里的鸟叫声:
①提出要求,引导幼儿认真倾听鸟叫声。
②启发幼儿运用象声词,模仿鸟叫的声音。
③引导幼儿展开想像,完整描述鸟叫声:“小鸟是怎么叫的?它好像在做什么?”
(3)小河流水声:
①提出要求,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小河流水声。
②启发幼儿运用象声词,模仿小河的声音。
③引导幼儿展开想像,完整描述小河的声音:“小河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它好像在做什么?”
3、以“当小导游”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完整描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1)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完整欣赏“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2)出示图片,请幼儿当“小导游”尝试完整讲述。
(3)教师范述,引导幼儿感受语言美。
(4)引导幼儿自选打击乐器模仿水滴声、鸟声和小河流水声为教师朗诵伴奏。
4、拓展延伸,寻找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师:你们喜欢大自然美妙的声音吗?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好听的声音,小朋友回家后可以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大自然中听更多美妙的声音,听听这些美妙的声音好像在告诉你什么。
听声音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对熟悉的声音感到亲切、愉悦。
2、喜欢听教师和家人的声音。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录制好教师轻声说话的声音和爸爸妈妈用好听的声音对宝宝说的话。
2、小猫、小狗、小鸟叫声录音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听听做做,激发兴趣。
播放小猫、小狗、小鸟叫声,让宝宝听一听、猜一猜,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听听声音,引导感受。
(1、)播放教师轻声说话的声音,感受教师说话的亲切。
(2、)播放教师爸爸妈妈对宝宝说的话,引导宝宝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3、鼓励宝宝来录音
为宝宝现场录音,鼓励宝宝将自己最好听的声音录到录音机里,放给爸爸妈妈听。
活动延伸
可在以后的活动中录制更多宝宝的声音。如:宝宝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宝宝说的儿歌、宝宝单独演唱的歌曲等等,不断提高宝宝的表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听声音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 龙的声音作文7篇
★ 浪的声音作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