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下教案推荐5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编写教案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创新,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质量,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部编六年级下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部编六年级下教案推荐5篇

部编六年级下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

了解计算机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

2.

掌握查杀计算机病毒的方法。

3.

会开启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测功能。

4.

掌握使用防火墙技术,会查杀计算机病毒。

学习重点

1.

查杀计算机病毒。

2.

安装和使用防火墙技术。

学习难点:

防火墙技术。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黑客、木马、病毒已经成为我们身边隐形的“网络杀手”,并且病毒在不断推新和变异,移动设备和计算机面临着病毒带来的巨大危害。

二、学习新课

试一试:

学生动手,运用“360安全卫士”,对计算机做一次全面“体检”,看看我们的计算机是否健康。

学一学:

一、病毒的全面防护

我们分别从防火墙和杀毒两个方面,尝试对计算机进行主动防护和查杀病毒(防火墙有windows自带的,也有第三方防火墙软件;杀毒软件有金山毒霸、卡巴斯基、360杀毒等。)

1、第一道防线,选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防火墙。它有助于防止黑客或恶意软件等通过与之连接的网络访问我们的计算机,防火墙是保护计算机的第一道防线。

2、第二道防线,选用360安全卫士。我们只需要来到“安全防护中心”开启“系统防护”,这样病毒入侵就比较困难了。“立即体检”基本上可以轻松解决计算机的大部分问题。“查杀修复”可以查杀计算机中的木马病毒。

3、第三道防线,选用“360杀毒”。我们既要防毒也要杀毒,“360杀毒”与“360安全卫士”组成一套防毒杀毒的'组合拳。运行“360杀毒”软件后,点击“扫描”就开始病毒查找,并将所查到的病毒一一列出,最后一键清除病毒。

做一做:查杀病毒

1)在主界面中,单击“全盘杀毒”按钮,将自动进入杀毒状态,

2)单击“更多信息”项,可以查看查杀结果、已经运行时间、剩余时间、查杀出的病毒等信息。

3)在查杀病毒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单击“暂停查杀”按钮暂停查杀病毒,暂停后还可单击“继续查杀”按钮继续查杀病毒。如果系统在查毒时检测到病毒,默认情况下会自动删除该病毒。

4)如果用户中途单击“停止查杀”按钮中断后,将弹出“杀毒结束”对话框,在框中显示查杀病毒情况,其中包括检查的文件个数、有没有病毒、花费多少时间等信息。

二、病毒变异

1、教师介绍20xx年“灰鸽子”木马病毒事件,了解变异病毒的特点。

2、议一议:面对20xx版“灰鸽子”木马病毒,我们应该采取什么防护方法,又该如何处理新的病毒变异呢?

小明有一个想法:为了计算机更安全,想在计算机中多安装几个查杀病毒的软件。我们怎样看待小明的这种想法?

做一做:

手机也是易感染病毒的重灾区,我们的手机里有安全防护软件吗?

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方法,在手机上运行“360安全卫士”等安全

防护软件,看看手机是否安全。

讨论交流:

防护病毒提倡防毒和杀毒并举,但应该以防为主。我们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哪些良好操作行为和上网行为?

三、探一探

企业和部门是怎样防护病毒的呢?国家有哪些防护计算机病毒的机构和法律法规?

板书设计:

16

吹响防毒“冲锋号”

——病毒的全面防护

360安全卫士

360杀毒金山毒霸

卡巴斯基

部编六年级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纳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宪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

教学重点:

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授

2)50吨的10%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1、阅读p122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宪法》第56条,《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2)试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1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4、税款计算

(1)出示例5(课本99页)

一家大型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理解:这里的5%表示什么?(应缴纳营业税款占营业额的百分比。)

(3)要求“应缴纳营业税款多少”就是求什么?

(4)让学生独立完成?

5、看课本98页内容。读一读,什么是纳税?什么是税率?

三、练习

1、巩固练习:练习三十二第4题。(要点:5%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额,7%对应的单位“1”是营业税。)

2、依据第5题,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板书设计

部编六年级下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部编六年级下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并能解答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及迁移类推触类旁通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工程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及工作效率所表示的含意。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同学们,你发现最近我们南雄城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答:略

师:如果我们要把新建沿江路人行道两边进行绿化。

①这项工程计划1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②如果这项工程每天完成 ,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程?

2、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像搞绿化、修马路、盖房屋、造桥、运货等各种工作,统称为工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工程问题。

二.尝试探究、探讨新知:

1.谈话:如果我们将新建路两旁的绿化工程进行招标,应聘单位有三个,他们都承诺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但甲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5天,丙工程队单独完成需18天。请问:

①你选择哪个队施工?为什么?

②为了加快工程完成速度,又该做怎样的选择?

2.(投影)出示例题,进行研讨。

(1)要绿化30公顷土地,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两队合作,几天可以完成?

要求: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分析题意:明确:3010 、3015与(3010+3015)各求出的是什么?怎样求合作时间?

(2)把30公顷改为10公顷、1公顷。这时分别怎样求合作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板书: 30(3010+3015)=6天

10(1010+1015)=6天

1(110+115)=6天

问:通过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工作总量在变化可用的时间都一样)

怎样求出合作时间呢?

板书:工作总量效率和=合作时间

为什么绿化面积加大了,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3)(出示去掉具体绿化面积是多少的题目)

通过读题看看现在这道题与前面三道题有什么不同?

①、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

②、弄清: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又表示什么?要求合作时间,为什么要用1( + )?

讨论:已知条件中去掉了具体的数量也能求出问题,这种做法与前面具体的数量计算结果的方法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

不同:一是具体的工作总量,另一题是没有具体的工作总量,而是用单位1表示。

相同:解题的思路是一致的,数量关系也相同,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把全部工作量看作单位1是工程问题的特点,这个1可代表一项工程,一块地,一堆煤,一段路程等等。

再看一看:为什么绿化面积水逐渐加大,可用的时间却都一样呢?

明确:工作总量虽然变化了,但每天完成工作量的几分之几没有变。把工作量30公顷、45公顷、60公顷都可以看作单位1,这三个算式实际就是例题的后一种形式,所以工作时间不变。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三个工程队一起完成这项工程需几天?

(2)根据上面给出的情境,绿化工程,甲队单独完成需10天,乙队单独完成需10天,丙队单独完成需18天。

大家提问,共同解答。

①甲乙合做几天完成全工程的一半?

②甲乙合做几天后,还剩全工程的 ?

③甲乙合做2天后,剩下的丙队来完成还需几天?

④甲、乙、丙合做3天后,还剩全部工程的几分之几?

4、看书质疑。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工程问题这类应用题,了解了工程问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通过学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见解。

四、课外实践:

编题练习:

五、回归评价: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我们南雄建设得更加美好

部编六年级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

部编六年级下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

大班下学期开学啦教案5篇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推荐6篇

七年级下学生学期总结8篇

上与下教学反思推荐5篇

三年级下英语教师总结8篇

教师一年级下学期教学总结6篇

九年级语文下教学总结精选6篇

一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总结7篇

一年级下数学教师工作总结8篇

四年级下学期教师总结优质7篇

部编六年级下教案推荐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