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断的磨练,相信同学们一定都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了,为了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我们一定要学会观察生活,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物保护类作文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物保护类作文篇1
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佛教文物是一个角度独特而地位重要的文化载体,记载了中国佛教及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珍贵史料信息,是解读中国佛教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凭证。
3月24日下午17:30,师父去培训中心参加全国佛教寺庙文物保护培训班的结业典礼。国宗局齐晓飞副局长、师父、国宗局徐远杰司长等在主席台就座。
首先是学员分享培训心得,分别由中国佛教图文馆副馆长圆持法师、厦门南普陀寺方丈则悟法师、壤塘县确尔基寺活佛登德多吉、南岳福严寺方丈大岳法师、鸡足山祝圣寺住持宏盛法师分别作了心得报告。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培训使自己收获较大:了解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强了文物保护意识,知道了文物保护的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使用,传承发展;同时也感恩国宗局领导给大家创造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
接下来,国宗局徐远杰司长总结了培训班的学习状况,肯定了大家的成绩,并分析了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几点期望。
然后师父讲话。他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壮观的优秀民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好这些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结晶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有的意识和应尽的义务。文物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一件既有重大现实意义,又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工作。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我国以来,经过漫长的发展进程,最终完成其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之一。佛教的宇宙观、人生观等,渗透到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历史的进程,尤其是推动了文化领域的丰富多彩与多元发展,诞生了琳琅满目、形式多样、美不胜收的艺术瑰宝,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众所周知,文物是文明有效而直观的载体,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佛教文物是一个角度独特而地位重要的文化载体,记载了中国佛教及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珍贵史料信息,是解读中国佛教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和凭证。其宗教价值在于它能呈现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反映不同社会时期和时代思想背景下佛教的理念与脉络,并由此折射出中国大德高僧们在继承印度佛教思想精髓的同时,不断光大佛教教理、推动佛教发展的智慧光芒。佛教文物对于我们佛教徒正确认识佛教历史,科学规划发展未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佛教文物保护工作是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此次培训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文物局和中国佛教协会都非常重视,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培训班邀请了文物系统的专家学者为大家讲课,从课程的设置来看,学习内容相当丰富,既有文物保护的法规,又有文物保护准则,还有保护文物的作文 文物保护安全防范等相关知识,涉及到文物保护的众多层面,让大家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应有的文物保护知识。大家通过几天的认真学习,掌握了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深化了对文物保护意义的认识,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国家宗教事务局非常关心大家,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在此期间专门安排培训班学员分别到有关文物场馆参观考察。
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佛教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我们的寺院就像一座座佛教文物的博物馆,从殿堂建筑到寺内的佛像、法器、壁画、经版等等,都是具有极高宗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贵佛教文物。希望大家在今后寺院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能够以崭新的理念,将在培训班所学到的文物保护知识应用到日常管理中,增强对佛教文物保护意义的认识,认真抓好佛教文物保护工作;切实贯彻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squo;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squo;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的squo;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squo;的十六字方针,努力提高寺庙文物保护的水平;充分发挥寺院佛教文物的社会文化效用,积极配合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共同支持即将在江苏无锡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squo;中国佛教寺庙文物展squo;的筹备工作;为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文物保护类作文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可是一个新兴的节日,来到家乡亦不过只是短短五个年头。可就是这个新颖的节日,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古朴古韵的无限情感。
“嘀嘀哒——嘀嘀哒——”老街上敲敲打打,好不热闹。大红的花轿,敬业的轿夫,专业的司仪队,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回了许多年前的那个大喜日子。人们聚在一旁,老人家们更是议论个不停“我们以前啊——”,是啊,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怀古节日,谁还能回忆起那快被遗忘的老时光?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我发现类似的风俗节目还真不少。编箩筐的,制草鞋的,泥刻的,剪纸的……令人眼花缭乱。没有隆隆作响的大机器,只是手工制作,也能做出一份特别的精巧与细腻。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白白的头发,满布的皱纹,似乎都在宣告着主人所经历的风霜。可她非但没被无情的岁月所击垮,反而保持着一种历练后的轻巧。一个木架,几缕布线,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怎么能织成一匹精细却又不失结实实用的布。可在老奶奶的手中,这起起,那勾勾,色彩鲜明的十二生肖像就应运而生。这条线连着那条线,那条线又压着这条线,细细的丝线一头连接着现代,而另一头的历史却好像与我们渐行渐远。
老奶奶身后是一幢古朴的小楼,里面展出的是许多楼主从各个地方搜寻来的古物。大到雕花木床,小到锅碗瓢盆,上面的图案无不精美细致,栩栩如生。就连乍看普通的木盆也有不平凡之处,所刻的八仙过海中八个人物神情各有不同。有的桀骜,有的不羁,有的和蔼,有的慈祥,简直要把这八位仙风道骨的仙家刻活了。
“以前的人可真聪明!”我发出由衷的赞叹。“那现代的人就不聪明了吗?”妈妈反问,我哑口无言。旁边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却开口说话了,“不是现代人不聪明了,是我们在变懒!”
我们在变懒吗?确实,一系列工业文明机器的诞生,使我们忘记了手工,忘记了祖先的那份钻研与探索。可这些真的能代替一切吗?现代的技术也许模仿出它们的样子,却少了几分手工的灵动;可以做的比他们更丰富,更多彩,却又少了几分历史的古香古色。正如我无法推断出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手工杰作花费了制作者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在这年头,已经很少会有人这么“慢”的去做一件事了。
如今的我们渴望一切物质,但殊不知一种更加伟大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遗产。我想,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文物保护类作文篇3
山东济宁斥巨资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一经披露,即遭到上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对,各大报纸也发表了很多质疑的文章。反对者认为,项目投资300亿元耗资巨大,打着文化名义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有文化造假、文化浮夸之嫌,会对“国库”造成严重浪费。
从中华文化城的规划看,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令人咂舌。其实这种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大、全的文化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各种新建的民俗村、风俗园、影视文化城常常占地面积惊人,却倒尽了游人的胃口。
这种文化发展的理念是值得反思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文化的。文化大发展不同于经济大发展,不是物质大繁荣、资金大投入、利润大回收。更何况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经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领域也并不适合,对经济持久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对“发展”的概念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似乎一提起发展就想起庞大的面积、惊人的数字、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这种自杀式发展模式或许可以短时间内拉动gdp,但是其代价则是能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异化,还极大地败坏了人们的内心生活,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其弊端已经引起中央、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等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就是明证。我们一直把“发展”理解为一个量的概念,而实际上发展更是质的概念。
对文化而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就更是灾难性的。它不是建设而是破坏。那些人造的没有文化的文化城的真正动力和杠杆是经济,是gdp,是所谓“政绩”。
在我看来,古建筑古文物的“原貌”“原样”不只是城楼、坟墓、牌楼等等孤立的文物的原样,而是这些建筑物、文物的原样再加上它的周边环境的原样。打个比方,十三陵是一个文物群,各个陵园之间有很多空地,如果在这些空地建造新的建筑物,即使陵墓本身没有动,它们所处的环境却发生了变化,这同样是对于文物环境的破坏,文物环境的破坏即广义上的对文物的破坏。所谓文物保护应该是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如果文化标志城的负责人和专家们真的是以保护文物为宗旨和目的,那么我奉劝一句:不要再建任何的新建筑,彻底放弃标志城这个“创意”,才是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物保护类作文篇4
怎样才叫保护文物
山东济宁斥巨资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一经披露,即遭到上百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反对,各大报纸也发表了很多质疑的文章。反对者认为,项目投资300亿元耗资巨大,打着文化名义破坏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环境,有文化造假、文化浮夸之嫌,会对国库造成严重浪费。
从中华文化城的规划看,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令人咂舌。其实这种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多、大、全的文化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各种新建的民俗村、风俗园、影视文化城常常占地面积惊人,却倒尽了游人的胃口。
这种文化发展的理念是值得反思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反文化的。文化大发展不同于经济大发展,不是物质大繁荣、资金大投入、利润大回收。更何况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以及经济利润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领域也并不适合,对经济持久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极为不利。我们对发展的概念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似乎一提起发展就想起庞大的面积、惊人的数字、富丽堂皇的楼堂馆所。这种自杀式发展模式或许可以短时间内拉动gdp,但是其代价则是能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异化,还极大地败坏了人们的内心生活,损害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其弊端已经引起中央、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发展等新的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就是明证。我们一直把发展理解为一个量的概念,而实际上发展更是质的概念。
对文化而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就更是灾难性的。它不是建设而是破坏。那些人造的没有文化的文化城的真正动力和杠杆是经济,是gdp,是所谓政绩。
在我看来,古建筑古文物的原貌原样不只是城楼、坟墓、牌楼等等孤立的文物的原样,而是这些建筑物、文物的原样再加上它的周边环境的原样。打个比方,十三陵是一个文物群,各个陵园之间有很多空地,如果在这些空地建造新的建筑物,即使陵墓本身没有动,它们所处的环境却发生了变化,这同样是对于文物环境的破坏,文物环境的破坏即广义上的对文物的破坏。所谓文物保护应该是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
如果文化标志城的负责人和专家们真的是以保护文物为宗旨和目的,那么我奉劝一句:不要再建任何的新建筑,彻底放弃标志城这个创意,才是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
文物保护类作文篇5
保护文物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古迹遭到严重的破坏。比如长城,游人大量涌入,长城的城墙被乱涂乱画,果皮、塑料袋等垃圾随处可见。有些村民在垛口处私自搭梯子,收点小费等等。看见这些令人担忧的情景,我们也许十几年后地就看不见长城了,我们能不遗憾吗? 20xx年前,邓小平就提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然而,在长城上,凡是在游人去过的地方,几乎每个城垛都留有他们的涂鸦和垃圾。
为了研究和保护长城,10多年前,一位叫威廉·林赛的英国人来到中国,他发起清洁长城运动,带领中外人士一起到长城上捡垃圾。他还设立长城环保基地,雇用山民在怀柔一带维修长城周边环境。他常说的一句话是: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保护长城,作为中国人,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去做?
我想出了一些保护长城的办法:
第一、加强卫生管理,让一些民警去巡视,如果有人乱在城墙上画,乱扔垃圾罚款。
第二、建一个保护长城的网站,呼吁准备去长城旅行的人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长城。
第三、写一封信给管理长城的工作人员,让他们在游览长城的门票上的游览须知上面写上关于保护长城要注意的事项……
同学们, 做为中国的小公民,保护长城,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要想尽办法去让长城恢复原来的样子,使它永久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文物保护类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