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出优秀的作文,在平时生活中不断积累词汇量是非常用必要的,想要写好作文就要在平时积极建立写作素材库,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乡的风俗作文438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
家乡的风俗作文438篇1
盼着盼着,终于盼到了春节。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的春节都有特色。
按照广东的老规矩,在除夕前是要大扫除一次的,把灰尘都扫干净。然后还要去逛花街。花街里一盆盆鲜花争芳斗艳,一盆盆金桔硕果累累。金桔象征着大吉大利,所以通常人们都会在屋外摆放一盆大桔树,屋内摆放一棵结着金光闪闪果实的小金桔树,以求来年大吉大利。
盼着盼着,除夕终于来临了,人人都穿上了喜庆活泼的新衣。屋里摆上了糖果饼干,屋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又是忙着准备饭菜又需要装点屋子,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也忙着,又是吃饼干,又是吃糖果。吃完中午饭大人们又忙了起来,为的是晚上的那顿年夜饭,有的人在酒楼也早早订好了酒席。天一黑,人们就陆陆续续的去酒楼,酒楼里可谓是人山人海,还没走进去就已经被喧闹声包围了。好不容易年夜饭做好了,开饭了。餐桌上有鸡寓意“有计”;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有生菜寓意“生财”,还有很多……
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一转眼八点了,电视机里的春晚就要开始了,家人们团团围坐在电视机旁,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十一点了,还不能睡,因为要守岁“五、四、三、二、一”,随着新年钟声响起,新年来临了!“嘭嘭嘭”屋外,有人放上了美丽的烟花,我也没心思去看,回到房间倒头就睡。
大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这天人们不再忙碌,都在休息。街道里时不时传来舞龙舞狮的锣鼓声,人们见面都会说新年好。从初二开始人们就会去好友亲戚家拜年,一进门小孩子就会说恭喜发财随之红包也会到来。孩子收到红包后,不管大小多少都是笑盈盈的。当父母口不停地和主人聊家常时,孩子们也口不停地吃东西。在初二至十五的那段日子,父母的手机都“叮叮叮”地响个不停,都是亲朋好友发来的新年祝福。待到十五那天,元宵节,大家还要吃元宵,春节才算结束。
春节来地快,又离开地快。细细回味,我还意犹未尽,仿佛又听到了那一声声新年好。
家乡的风俗作文438篇2
金黄的外皮,包裹着喷香的馅,这就是家乡的馅饼。一口咬下去,酥脆、咸香味儿霎时蔓延至我的每一个味蕾,好吃极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汇,塌饼是家乡人的必备品,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它。做塌饼的阿婆常常站在店门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饼,刚出锅的塌饼……”下班的年轻人总会停在街头的塌饼店前,买个塌饼压饿。但他们往往只买一个,因为一个塌饼就已足够。老人们也常常会在买来后分一半给老伴吃,另一半则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仿佛在享受世间最珍贵的美味。孩子们则是一放学就吵着闹着要大人给自己买来吃,手捧着一个热乎乎的塌饼,咬一口,那带着素菜味儿的清香,便弥散在了孩子的欢笑声与妈妈慈爱的笑容里……
我一回到乡下,便会缠着外婆,让她亲手给我做塌饼吃。每次开始做,她总要先去洗手,再将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细细地清洗干净。她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而省略每一个细节。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外婆将反复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软的面团擀成薄薄的面 皮儿,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后再利落地将拌好的馅放在上面,用勺子压实,每一步都是那么细致。每每此时,我都欢呼雀跃着围在灶台前,围在外婆的身边,围在氤氲的蒸气里,围在弥漫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觉仍回味在我的记忆中……
当然,看着外婆娴熟的动作,我自然也是安静不下来的。我总是会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让我试试好不好?我保证不捣乱。”外婆对于做塌饼可是分外认真,从不让他人帮忙,因为不放心——但她仍然会答应我的要求,在一旁慈爱地笑着指导我。
外婆做塌饼的手艺可是一绝,乡里人都夸赞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饼,都会做很多,一部分留给我,还有一部分给邻里。我总能把塌饼都吃完,从来不会浪费。听外婆说,小时候每当我哭,外婆便给我塌饼啃,我便不再哭闹,家里人都说我是塌饼的忠实粉丝。
当然,我们也经常送给邻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道谢,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问外婆为什么大家如此奇怪,她却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细细想来,道理实在很浅显:这就是家乡人啊,热情,爽朗,却也憨厚,朴实。这种礼尚往来,不是客套,而是一种习惯。
我爱家乡的塌饼,我爱家乡的生活,我爱家乡的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438篇3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人偏爱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阳糕的风俗。每当提起重阳糕,我自然会联想到重阳节以及王维的那首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就是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为背景,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据记载,吃重阳糕的习俗源自于唐朝并一直沿袭至今。传说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状元康海曾用糕来庆祝自己中了状元。
对于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诱惑力自然是无法抗拒的,更何况是甜食。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长辈们忙碌地打算着制作重阳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种干果等。我也蠢蠢欲动,打算届时敞开肚子大吃一顿。望着摆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馋虫便被勾了起来。
可是制作重阳糕偏偏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活儿,我实在等不及了,便也来帮忙一起和面。两只小手上沾满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还是照样卖力地揉捏着,宛如要把这和谐欢愉及祝福也一同揉进面团里。可是,妈妈却每每对我说:“快去玩吧,别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听到这话,便匆忙跑到镜子跟前,望着镜子里一头一脸一手的白色,对着镜子扮起了鬼脸。
玩了一阵子,又来看看做糕的进度,此时我发明白色的糕胚被装进了模具里,最下层的是白色,中间夹着一层红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层似乎最吸引人:有红色的大枣,金黄色的板栗,绿色的果脯,还有浅黄色的核桃仁,光是看这颜色就使人直咽唾沫。
过不了多久,就闻到了从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味,我就知道已经在蒸糕了,不多会儿就能把它装进饿得咕咕叫的肚子里,心里不断盘算着到底要吃几块。重阳糕最终出笼了,冒着阵阵的白气,夹杂着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来,把肚里的馋虫给压下去,再也顾不得妈妈在一旁的劝阻,挑了一块果仁多的,对着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吐舌头,呼呼地往外吹气。
“别净顾着自己吃,快给外公送一块去。”我赶紧奔向外公的房间:“外公,外公,快来吃重阳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参与做糕了,您快来尝尝好不好吃。”
传承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的内涵。在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充满美好祝福的重阳糕,小辈们往往会为长辈们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对长辈的一片孝心,这也非常符合我们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兴许我们应当珍惜和牢记这份经历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文明的产物,因为这是专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
家乡的风俗作文438篇4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我家乡的风俗也有很多,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九月重阳放风筝了。
重阳节风筝上市,每家店铺的门前都摆着各式各样的风筝,一清早就有许多人上街去买风筝了。孩子们更是和风筝结下深厚的情谊,在熙熙攘攘的街,在人头串攒动的铺中,总能见到孩子们的身影。人们买上风筝,自然是到风筝场去放了。
我拿着新买的风筝——它是一只羽翼丰满、深褐色的老鹰风筝,跟看爸爸来到了风筝场。呵!风筝场上的壮观场面是我从未见到过的。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那是彩;地上人头攒动的人群那是江。我们挤入“江"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片稍微宽阔的空地。我们坐到地上休息,消除身上的疲劳。
一位叔叔的身影映入了我们的眼前,只见他把蝴蝶风筝放到地上,右手拿着线轴,拉着长线,风一起,他立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向前奔跑,风筝“哗——”地一声飞上蓝天,随着线越放越长,风筝就越升越高了。它扭着长长的尾巴,在空中随风舞动……我们看得心痒痒的,顾不上疲惫了,也学着那位叔叔放起风筝。我们并不了解风向,只要有风一起,我们就向前跑。结果呢,飞上半空的风筝,就像一只无头苍蝇,这儿碰那儿撞的,最后干脆一头栽到了地上。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我的筝终于成功飞上天空了,因为我们都学会了如何看风向。
望着展翅高飞的老鹰风筝,我的心别提有多高兴了。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黄昏已经慢慢的逼近,风筝场上的人群越来越少,天上的许多风筝也失去了踪影。我望着被夕阳染得通红的老鹰风筝,恋恋不舍的把它收回来,和这美丽广阔的风筝场告别了。
重阳节已经过去,可放风筝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这个风俗给我带来无穷快乐,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家乡的风俗作文438篇5
我的家乡离嘉兴市区不远,有古色古香的西塘,有原汁原味的八珍糕……那就是我的家乡——嘉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现在就让我来说说嘉善那儿是怎么过迎新年的吧!
家乡的每家每户为准备新年都忙得不可开交,应接不暇。再忙,也必须要做的一项事——“切切叫”,什么是“切切叫”呢?奶奶说就是掸烟尘。细细区分,在廿六掸烟尘叫“乐阵阵”,廿七叫“切切叫”,听起来真是喜庆的名字!廿七那天,奶奶与附近邻居们一早就在掸烟尘,“啪啪啪”的声音打破了寒冬腊月的寂静,似乎天上都下起了灰色的雪。在“切切叫”同时人们也理发、洗澡、洗衣服、拆洗被褥和洗器皿等,我又迷糊地问奶奶:“这些事还要挑日做?”奶奶用当地的俗话告诉我:“干干净净辞旧岁,轻轻松松过新年,这些事可不能随便做!”
在廿六、廿七后,廿八、廿九更忙碌了。做团子、划方糕,奶奶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做了一大蒸锅的团子和方糕,又拿了几个装进红色的袋子里,我猜测:奶奶做这个比别的要更加小心认真,这一定是祭佛用的吧?果然,奶奶说这是除夕日祭祀祖先和神佛用的,奶奶忙碌地只说了短短一句,我只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在除夕之夜,人们除了要洗碗、刷锅、洗菜、切菜、淘米……这些家常,还要再点燃一支炉或在灶肚里燃树块,燃至年初一。我看奶奶忙,就跑去问爸爸这样做有什么寓意?爸爸耐心地回答我:“方言中‘火’与‘富’同音,火烧到年初一就意味着今年富到明年。”
在这个除夕,我收获满满:了解了家乡我不知道的习俗和文化,也知道了人们对过年的重视,每件事只为一个字——“年”!
家乡的风俗作文438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