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记住书中的重要情节与人物,优质的读后感能够让人对书籍的内容产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并阅读相关书籍,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迟来的告白读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1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以像莉迪亚这样。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我的原则是,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生命无法回溯,现在的一切终究会连点成线,在你年老时刻,回忆起来,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2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我读到封面上的这句话,说实话它完全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当你总在想“我是谁,我能成为谁”,你就会希望有人可以告诉你,“你是谁”,我抱着这样的心理打开了这本书!
小说一开始就告诉我,莉迪亚死了,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死,她的家人在寻找她死的原因,没有人愿意承认她的死或许与自己有关!
莉迪亚出生在一个混血家庭,父亲詹姆斯是华裔,母亲玛丽琳是纯正的美国白人。詹姆斯厌恶自己外表的与众不同,忍受嘲笑、孤独和搁置,他的经历告诉他合群是多么重要,所以她希望莉迪亚可以不要遭受他所遭受的一切,他的每一份礼物都只是希望她可以成长为一个合群的姑娘免受伤害,但是他却从未告诉过她礼物背后他过去真正的遭遇,那些礼物背后未说的话才真的重要和打动人心!
玛丽琳相反,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或许更准确一点她希望自己与母亲不同,这代表她不愿意成为像母亲一样的家庭主妇,但是为什么她有如此大的抵触情绪,我想是因为她意识到她也被希望活成母亲期望中的样子,而她明确的表达了反抗,她想要成为自己,职业医生是与家庭妇女完全不同的群体,代表着独立,梦想,自由,所以她心之神往,而对家庭妇女嗤之以鼻!事实上我并不认为她真的厌恶成为家庭妇女,或者多么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这只是她的一种抗争方式,“没人应该告诉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只想成为自己”。我想在这个层面上她或许成功了,她摆脱母亲的控制成功入学哈佛,在一众男生中维持镇静,自信,沉稳!但是很遗憾她又亲手毁了她所希望的未来,她爱上了詹姆斯组成家庭,当然我并不是说这个选择不好,我只是觉得多年以后当她为母亲收拾遗物后,意识到自己居然过着和母亲一样的生活时,她不应该感到愤怒和失望,这是她自己在没有征求任何意见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选择—结婚!是她自己的选择创造了现在的生活,而她应该学会为选择负责!当家庭放缓了她实现梦想的脚步,她一意孤行决定离家去实现当初被搁置的梦想,没有一个招呼,就离开!我不知道为什么她不和她的丈夫谈一谈呢,每一次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她从来没有征求过家庭的意见!我不确定但是我想在她的潜意识里或许她认为家庭是阻碍她梦想的最大阻力,至少不是助力!梦想又一次受阻,她将自己的梦想移驾到了莉迪亚的身上,而与此同时是对内斯和汉娜的忽略,这不是梦想这是执念!一开始她只是想要与众不同,而不同的方式就是成为与传统家庭妇女不同的人,她摆脱母亲的期望,为自己设立期望,知道不想要什么,知道想要什么,这真的很棒!但是她范了错误,她没有聆听,她只是想要把女儿塑造成另一个自己,代替她完成梦想!没有人可以代替她,就像她莉迪亚无法一直假装成为她!
在这个故事里,莉迪亚,内斯和汉娜是家庭期望的受害者,莉迪亚不堪期望重压,一直假装活成了那个让父母开心却自我压抑的孩子,内斯抑制表达的欲望主动退出被关注的中心,而汉娜从一开始就熟悉了被忽略,成为了家庭里的隐形人,敏感的感知每一个人的情感变化!家庭、父母的影响在这里显愈发重要,当我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成长为了今天的样子,我或许应该去看看他生活的家庭!
詹姆斯是他自己期望的受害者,他一直希望自己合群,亚裔面貌让他自卑,他一直无法正视自己,无法接受自己,比起实现任何期望,我想学会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都永远是第一步且最重要的一步!
玛丽琳,我尊敬她是因为她有自我意识,但我无法喜欢她是因为她不愿意接受选择的带来结果!就像《性爱自修室》里maeve母亲抱怨说,自己的惨境都是因为自己艰难的生活所造成的,但是maeve告诉她一切都是因为她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明白自己可以塑造期望的自己这很重要而且睿智,但是要明白选择是帮助我们成为期望的自己的方式,而愿意接受选择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平静的生活!
认识自己,塑造自己,接受自己!
“我是谁”,我只是一个出生在普通的家庭,做着普通的工作,写下普通的文字,做着终有一天我可以财务自由游走于世界的梦,并且愿意不断学习和行动的普通孩子!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3
这本小说以寻找lydia死因为线索,讲述了jame一家的故事。jame是一位大学教授,在求学、工作的路上他也经历了很多坎坷,作为一个移民,他深深感受社会的种族歧视,使他从小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这也为故事的悲剧埋下了伏笔。marilyn是一位美国普通女孩,小小年纪阴差阳错和一位亚裔男子结了婚,过早的进入婚姻生活,又使她对婚姻生活产生厌恶,在这个过程中,她对家人的态度以及追求自我的尝试对孩子们造成了深深的伤害。nath是lydia的哥哥,家庭矛盾的受害者之一,因为是哥哥,他对妹妹尤为关心和爱护,但是也因为是孩子,他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得并不是太理想,他的态度犹豫对lydia是另一种伤害。hannah是老幺,平时看着姐姐的一些变化,视乎知道点什么,但是她也无能为力。
那么lydia为什么落入湖中死去呢?我是这样认为的,lydia是一个黑头发蓝眼睛的混血儿,母亲对她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她能表现优秀,但是事与愿违。lydia的学习很辛苦,虽然有些拿手科目考得可以,但是有的科目对于她而言确是无从下手。母亲的过度关注使她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交际方面就更糟糕,学生和老师对她的态度不好,当然也有她不善于交际的原因在里面,可能是受父亲影响,她不太善于表达自己。她觉得父母不是真正爱她的,不了解她,不知道她的需要。所以她把感情寄托在哥哥身上,而哥哥漂浮不定的情绪、因学业必须离开他,让她很痛苦。这时刚好来了一位替代品jack,lydia把情感寄托在jack的身上。在落入河里之前她的情绪已经非常糟糕,各种各样的事情已经让她喘不过气来,然后在某天夜里,她离家外出时,意外落水死亡。
如果要问外因,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是这个特殊家庭、部分社会形态刚好对这位花季少女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在小说里的这些人物,比较多的.是不愿意说或者觉得说了没有意义的想法,让他们相处时的氛围是压抑和郁闷的。
这篇小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每个人物通过心理独白展现内心,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形成压抑的氛围,一切显得那么的别扭但是又那么的合乎情理,不同的矛盾纠结在一起,读者的心也被感染,跟着纠结。总的说来,这部小说细腻、有内涵,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谢谢小芳老师推荐。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4
我读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感触,这本书回忆了一个混血女孩离开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讲述了她离开人世后一家人发生的事,这本书也揭示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家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等问题。
在这个生活在美国的家庭中,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詹姆斯儿时随着谋生的父母到了美国,从小就感受到了别人对他与对其他人的不同,他处处怕别人知道他的`不同,处处想和别人一样。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玛丽琳由她母亲一人抚养长大,被她母亲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于是放弃了继续深造,成为医生的机会,她听到女医生便会有惊讶的反应。
当玛丽琳嫁给詹姆斯的时候,她母亲认为她不对,她应该嫁给一个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认为,如果玛丽琳听了她母亲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有她女儿莉迪亚的悲剧,她儿女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奈和困扰,她的家庭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但根源在于种族问题。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大女儿莉迪亚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玛丽琳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大女儿,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莉迪亚在家人面前假装自己有朋友,对妈妈的要求无条件服从,因为她爱妈妈,希望妈妈开心,而不是因为爱科学,不是因为想成为一名医生。玛丽琳却没有发现年少的女儿内心背负了这么多,同时,她还忽视了小女儿汉娜和儿子内斯,这三个孩子的内心都发生了问题,在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悲剧就发生了。
当莉迪亚永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在他们受尽煎熬后,才渐渐发现了一些东西,想挽回一些东西,可是,有的却再也回不来了。
终于,玛丽琳知道了自己应该早早地关注莉迪亚真实的想法,应该给另外两个孩子多一些关注,应该更坦诚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后悔没有在犯错之前醒悟,内斯后悔没有早早地说出该说的话……最后,他们明这本书让人反思种族问题,反思性别歧视,反思怎样与家人沟通,反思怎样做真正的自己。白了这些,玛丽琳终于去拥抱了那个一直渴求母亲关注的小女儿,原谅了丈夫,詹姆斯终止了错误。
在失去了一些过后,他们终于懂得了,应该让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时说出该说的话,不然,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后悔。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常常因为交流不当的问题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也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事,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交流,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5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个歧视感很强的美国二十世纪。其实,这种歧视现在也是还在的,一年也会有几十个因为种族歧视杀人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开始,我以为他会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说,但这本推理小说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说的心态来看这本书,它比推理小说的情感要更细腻,更能让人感动。这本书的题材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用过—华裔歧视。对于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其实很简单,作者也是一个华裔,她虽然没有这样被别人对待过,但她也是写这篇文章的最佳人选。
这本书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写。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这个女孩不应该被杀;每个人都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吗?每个人都冲着别人的好来努力,但你真的有尝试着去寻找你的自己吗?你的最真实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过,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实,你肯定我会后悔的。因为美好的永远是短暂的,可能就是一瞬间,就像书中一个情节:莉迪亚的妈妈在厨房做家务,他一回头就发现莉迪亚已经站在了厨房门口。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错过了莉迪亚一生中最有意义,也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连莉迪亚已经可以站起来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现在她现在应该是高兴,还是悲伤。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忙了这个,忘了那个,我们专注于这个,错过了那个;成长就好像一个取舍的过程。
这本书的结尾出乎意料的感人,还好莉迪亚走的时候没有带着愁恨,还好他们还拥有彼此。当找到答案成为一种解放的时候,那莉迪亚临走前失去的一声晚安就是最后开门的钥匙了吧。
“莉迪亚死了,但没有人知道……”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6
读完后没有来得及写。当时看完总觉得有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没办法去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后来上周回家的时候,心里觉得难得休息一天好想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又觉得爸妈还在期盼着自己回去。所以不停的'纠结犹豫让自己苦恼了两天。回家看爸妈本身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因为自己想要休息的心变得好像成为了负担。觉得作为孝顺的孩子不得不休息就回家,爸妈老了见一面少一面也必须回家。所以强行压制了自己所有的计划。直到昨天朋友说起,觉得沉重的亲情成了自己的负担。
一下就想起了莉迪亚,是叫这个名字吗。小姑娘其实什么都不喜欢,但是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所以总是会在看到妈妈期待的眼神时说一句好的妈妈,我愿意妈妈。这样沉重的爱,让莉迪亚没有办法去和妈妈说出自己的想法,错的越来越离谱。可是她又能责怪妈妈什么呢。所有人都会说,这是她爱你的方式。
可是如果真的爱我,可不可以听一听我的想法。让我感受到爱的同时不要承受沉重的枷锁。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作为家庭读物被普及。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7
合上书,很感慨,深深的触动在内心久久回荡!家有儿女,一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敢掉以轻心。读完此书,更感觉养儿育女之路如履薄冰。家庭是孩子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生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无声无息,又无孔不入。“精神分析派”专家曾不无悲观的揣测,每个孩子最早的情感体验、最初的心灵受伤,都来自于家庭。而这些童年的记忆像钢钉一样楔入灵魂最软弱的地方,并执拗地陪伴孩子到永远。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单纯的眸子里总能敏感的捕捉到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我们想极力隐瞒的一切都会不由分说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成为他们的心事与负担。他们敏感的内心默默记录着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并像刻刀一样在他们心灵深处雕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莉迪亚把妈妈玛丽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痛苦挣扎看得清清楚楚,妈妈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她的身上,希望她出人头地。妈妈因为想要追求心中的梦想,已经逃离家庭一次,莉迪亚害怕再次被妈妈遗弃,她不敢让妈妈伤心失望,就极力把自己伪装成妈妈期待的样子,也许这样迎合妈妈,讨妈妈的欢心,妈妈就不会再逃跑了!
莉迪亚假装努力读书,即便读不懂;成绩下滑了,她也假装不气馁;她对着电话盲音说话,假装自己有朋友,并愿意畅快交流。莉迪亚在一次又一次的伪装自己中,失去了真实的自我。生活对她而言是那么的无趣,时刻保持精神的紧张也让她几近崩溃的边缘,心理的重负压得她快要窒息……让这该死的一切都结束吧,我想休息!就这样,莉迪亚背负着妈妈的期望,走上了不归路。
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莉迪亚的整个心路历程,离她最近的妈妈竟然丝毫不知!妈妈还沉浸在对女儿自以为的“爱与关注”中,直到最后也不承认女儿的自杀。同一屋檐下住着最近的两个人,隔着最远的两颗心,每颗心都是出于“爱”。女儿不想看到妈妈伤心失望,想让妈妈开心;妈妈不想让女儿重蹈自己可叹的`一生,想让女儿远离平庸过上优质生活。谁错了呢?谁都没有错!爱怎么会有错!如果一定要揪出元凶来,我想,是爱的方式出了错吧!如果莉迪亚能敞开心扉,坐下来与妈妈有过哪怕一次的倾心畅谈,她的心声妈妈就能听到了、看到了、关注到了;如果妈妈能多一点的自我认知,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警觉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女儿造成的影响,就能及时纠正自己的期待,让女儿快乐的生活。这样,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我们身为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但如果不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思想为前提,只是一厢情愿的添加期许,爱就会成为伤害,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成为孩子心灵的枷锁。我不仅感叹,也许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成材”,甚至也不是“成人”,而是孩子能卸下伪装,不带面具地站在父母面前,说一句“妈妈,我需要!”是父母能更多关注并走进孩子的世界愿意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说一句“孩子,我懂你!”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篇8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伍绮诗著作的小说《无声告白》的开头。一天早上,莉迪亚的家人都下楼准备吃早餐,而迟迟未下楼吃早餐的莉迪亚被怀疑因某种原因暂时没能下楼吃饭,直至几天后她的尸体在离家不远的湖面上被发现。她的父母不相信莉迪亚是自杀的,他们不曾想到被他们寄予最大期望、被受到最大关注的莉迪亚是因为他们而自杀的。
莉迪亚曾经在母亲离家出走时许下承诺,只要妈妈回家,什么事情都可以答应妈妈。后来妈妈真的回家了,她以为是因为自己的祈祷起了作用,因此她认真地遵守着自己的承诺。为了不让妈妈再次离开,她愿意努力去实现妈妈的每一个期望。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假装自己打电话在和好朋友聊天。而这一切,她的父母都没有及时发现,而认为莉迪亚是与众不同的"乖"孩子,家中三个孩子中最优秀的一员。
读完书,我一直在反省自己,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是否已有某些无意识的行为或言语深深地埋在了孩子们的心底,可能将影响他们以后的生活。回想自己小时候,有一次我跟姐姐玩的时候不记得因为什么原因哭了,妈妈跑过来责备我说:"你老是要跟姐姐玩,玩了又要哭。"那时候我想,别人家的爸爸妈妈都是护着弟弟妹妹,而妈妈为什么却护着姐姐没有护我。我无法忘记那时候心底小小的刺痛,而我的妈妈,我想她肯定不记得她曾经这样处理过一件事情,并至今令我疑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因为家里穷除了剩饭和一年到头吃不完的梅干菜可以充当我的零食外,没有其他零食可以吃。有一天幼儿园下课时,我妈妈突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手里拿着一块我做梦都想吃的2毛钱一包村里小店有卖的沙琪玛。妈妈把沙琪玛递给我,我兴奋地抬头看了妈妈一眼,问妈妈:"这是给我吃的吗?"得到妈妈的肯定后,我尝到了这辈子都不曾忘记的沙琪玛甜甜脆脆的味道。其中除了沙琪玛本身的美味,同时还夹杂着不管风吹雨打从来没有到学校来看望过我的爸爸妈妈迟到的身影。我的妈妈,你肯定没有想到,你那次在幼儿园门口的出现,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回忆。
很多行为父母可能是无意的,但对子女可能产生的影响或许是你想象不到的。作为父母,我们做不到时时处处给孩子最好的。但我想,我们应该尽量多去关心孩子的内心,尽量去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对于曾经因为自己可能无意带给孩子的伤害我们尽量及时去发现,去调整,直至影响最小;对于曾经因为自己可能无意带给孩子的美好回忆,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跟你分享,让你跟孩子的生活中多一些发生。
迟来的告白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