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促使我们对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影片的叙事结构与节奏,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个春天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1
一、片子很感人。细腻、真实、生动、不做作是全片的基调。每一年的春节都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生活中的琐碎是最真实的影像细节,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盼是最动人的'真情流露,大时代的喧嚣无法扰动小院子里的一池渔水,相濡以沫、相伴一生是最美好的感情归宿。
二、文艺有传承。导演的美学修养与影像功底不是凭空而来,这是一家热爱生活、感恩生活、善于用影像记录过往的人。片中导演的父亲、母亲和姐姐、哥哥,无论是歌唱、舞蹈、音乐,还是填词、写字、作曲,均有章有法,传承家族文脉,彰显艺术修养,普通的乡村田园,山林郊野,处处都是一家人挥洒文艺才华的身影。是艺术,使这个家庭和这部影片熠熠生辉。
三、催婚之利器。一个人来到人世间,真不是为自己而来的,一年前还谈笑风生的姐姐,几个月后竟因病离世,叹服导演能在葬礼上如此冷静的拍摄那些让人撕心裂肺的影像,白发人送黑发人,是这世间最令人悲痛的遭遇,如果一个人没有结婚,没有生养,那身后之事该是如何的凄凉?
四、美好需要发现。这部影片,就是导演在自己家里拍摄的,一人一机一镜,每个人都有家,每个家都有美好的角度和诗意的画面,导演的捕捉发现能力很强,深夜里父亲母亲各居一室的场景、俯拍院子的八卦渔池、父亲登山时的吟唱、春风拂动的窗帘、黄花绽放的花墙,等等,好多场景,美的沁人心脾,让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2
电影开头一幕幕琐事扑面而来,我还想这是什么电影呀,这内容也太过于真实了吧,和我看过的电影都不一样呀。影片中的房屋,大山,过年习俗和我贵州老家里几乎一模一样,艺术加工痕迹很少,就和我们普通人回家拿手机拍摄记录家庭琐事一般。但是豆瓣评分很高,耐心地看着,当然还有熟悉的贵州口音,很亲切!
没想到后面越看越有味道。完全被老头子圈粉,老头子一大把年纪,会吹箫,拉二胡,拉小提琴,修板凳,熏香肠腊肉,还会唱歌,最重要的是集这么多优点于一身的帅老头还是个物理老师,物理渣渣实名羡慕。文理兼具,样样精通,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并且到老还不忘继续学习,现在拍摄,唱歌软件,微信也样样不落。这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呀。
我来说说老头老太太的爱情,影片中没有一句我爱你,但是处处透露着我爱你。相伴五十个多年,经常两个人一个唱歌一个跳舞,一起做饭,一起登山,一起笑一起玩。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很美,同一个画面里,左边老太太在蹬缝纫机做衣服,老头在电脑前唱歌,一副特别和谐的画面。我最喜欢他们两个每年过年一起上山登山去,要么去采蕨菜,要么采药材,在路上两人还唱起了年代久远的歌曲,老太太还跳起了舞。贵州独山县,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县城,父辈能如此开放有爱,不是和物质有关,而且和人的精神有关,我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里,应该多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有情怀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一辈子都不会寂寞。
关于儿女,四个春天,其实是记录了四个春节,也体现当地过年习俗,烟花炮仗少不了,亲戚来家做客少不了,年夜饭,春晚,当然最重要的是儿女回来一起过年,也只有过年时远在他乡工作的儿女才会回到这个老窝里,记录父母的日常。拍摄记录是一个很好的回忆方式,万物更迭,物是人非,只有记录下来才能保存良久。四个春天,看着父母一点点衰老,感叹时光易逝,要更加珍惜眼前人,多回家孝敬父母,长辈,多给父母打个电话,关心关心他们,因为他们正在以我们可见的速度衰弱。
里面最遗憾的是姐姐的去世,姐姐是_年的,还在东北读过大学,看起来很年轻漂亮,但是很惊讶突然走了,电影里没交代什么原因,我最伤感的是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头老太太的悲伤神情,他们拗动的嘴脸,是他们最痛苦的体现。生离死别没办法避免,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惜生命,保护自己的健康,在活着的几十年,应该为社会,他人,自己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不辜负这么一趟人间之路。
电影的拍摄方法很新颖,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很形式的,被平实的内容,温情的家人情感所打动。我羡慕老头老太太的生活,那也是我未来所期待的幸福生活,平淡朴实无华但是充满着温馨的爱的生活。我觉得如此温馨的一个原因,还在于老头老太太心态很好,同时很幽默,经常会相互逗趣,哈哈大笑。他们的相处之道,也是我们学习之处!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3
春节假期,去看了和菜头很早以前就推荐的一部纪录片《四个春天》。此时由于几乎过了上映日期,全北京似乎只有一两家影院在上映。我去看时,不到100人的小厅,一共来了6个人,全是女性。(或许,女性同胞更容易成为文艺青年呢?)一:影片确实非常动人。
很多个真实的情节和片段打动了我,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纪录片的魅力吧。因为真实,人物的喜怒哀乐,有太多感情都能和观者产生共鸣,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身上一样。
姐姐离世的那段,我和后排的女生都哭的鼻涕眼泪一大把,彼此能听到对方呜咽的鼻涕抽泣声。还有哭丧人完成吟唱的一段歌谣,我当时都震惊了,觉得这些简直就是口头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丧葬文化中有许多我们并不了解的、优秀的、传统的东西。吟唱人并不是没有感情的、只是为了挣钱而虚张声势、大哭小叫死去活来(也许之前的我们都被影视剧误导了)。他们静静的、哀伤的坐在那里,动情的演唱,不知道想起了什么,眼里泛着泪花。但终于是更多的无奈、更多的同情。这是丧葬文化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这些吟唱不是封建迷信,浅浅地唱出了对于一个辛苦半世、拉扯孩子长大的女人最后一程一路走好的祝愿,真挚而深情。我不知道这些唱词是谁写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差不多情况的人,都会唱同一段唱词,但在那一刻,我觉得这些吟唱就是最好的,那一刻的人们需要它,无论是生者还是逝者。
2:影片结构非常精彩:
不能否认的是:姐姐的离世,是影片非常大的一个戏剧性部分。第二个春天,重点就是记录这件事,也是令人最心痛动容的一部分。以至于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都有点担心,这才第二个春天,故事的高潮就结束了,那第三个、第四个春天说什么呢?
果然,第三个春天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出现了许多10年前、20年前的视频片段,让观众有了非常意外的体验。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高级的悬念设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片中的爸爸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生活地特别有主意:他喜欢音乐,各种乐器都能吹拉弹唱,信手拈来。但当我看到:他把音乐文件,放到专业的视频剪辑软件中听的时候,感觉非常意外。一般人听听歌,搞个播放器足矣,难道他还会剪辑视频不成?果然,姐姐离世后的第三个春天的部分,整个影片出现了一个拐点:大量10年前,爸爸拍摄和剪辑的视频,作为宝贵的影像资料出现。这给了我一个特别大的惊喜。回过头来看,整部影片虽然是纪录片,但是很用心地研究和使用了讲故事的方法,耐人寻味。
3:影片塑造了特别真实生动的人物。
准确说,并不是影片塑造了人物,而是爸爸、妈妈、姐姐他们本来就在那里,活生生的在那里。
爸爸其实非常与众不同:他一个中学物理老师,不仅热爱音乐、吹拉弹唱,还尽己所能,“每天为家多做一件事。”这几乎是普通家庭中,爸爸的.形象的典范了,他那么普通,掉在人海里根本看不到影子,却又那么与众不同,令人着迷。
妈妈好像就是我的妈妈一样:她爱唱歌、会做饭,家里家外一把好手,全家人都听她的,又好像也都不听她的。辛苦操劳一辈子,担心儿女、担心老伴儿,没有时候能好好休息。对了,年轻时也是个大美女。
姐姐的镜头不多,但最令人唏嘘。生活的大手无形又无情,让人哀叹命运之无常。姐姐最后的日子,镜头使用非常克制,也非常短暂。快得令我感觉都好像有点突兀,但后来想想,这种快和突兀,何尝不是作为弟弟(也是影片导演)的真实感受呢。大家似乎一下子都被生活打蒙了,不知所措、猝不及防、却要必须面对。
4:唯一我觉得有些无法接受的是:作者即是家人又是创作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这样的身份,使得他毫不费力地捕捉到了家人最放松、最真实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姐姐离世这样的事件中,保持客观地拍摄确实非常非常难。甚至我看到一些非常冷静地、旁观者视角的片段,心里会觉得阵痛、特别难受。(比如妈妈在女儿的葬礼上累得靠在椅子上睡着了,嘴大大地张着)
但也许这就是这部片子的独特之处吧。创作者以亲人的身份来记录家人的生活:深入其中,来自其中,却要抽离其中。
我会非常感激这样的创作者和作品,但是让我自己做,我猜我是无法做到的。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4
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精彩的一部纪录片,想要推荐给大家。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的话,这部影片里藏着许许多多平凡的中国家庭为什么能够走过坎坷的内在的力量。1月4日全国上映,还请大家不要错过。
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很独特,镜头下是一个平凡的小镇上的一个平凡的中国家庭,记录的也是那种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看完之后,却带给人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个冬天是有点寒冷,希望这部影片能带给你一些温暖。
他们所住的屋子,也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那是一种典型的,以前的那种装修风格,有些潦草,有些不修边幅。看上去就是请镇上的手艺人来做的,远远没有我们现在的这样的精致。屋子里有许多的东西都是老物件,有搪瓷做的容器,有打农药用的喷雾器,有缝纫机等等。
这些东西,在我小的时候,也是家家户户都要用的。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喷雾器,每次大人们打完农药,我和我表弟就把它拿到水边去清洗干净,一打开,就是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小时候闻起来还挺香的。洗干净后,我俩就在喷雾器了灌满水,然后背着它到处去洒水,尤其喜欢背着阳光洒水,只有这样才能看见彩虹。
每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心中总是会有一种魔幻的感觉。我们日常的生活是一个样子,在电视上或是网络上看到的有钱人的生活是另一个样子,而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在较为偏远的地方生活又是另一个样子。虽说生活的样子不一样,但是,生活中同样是有着欢乐,也有着痛苦。
最后,我想说说在开头我所提到的那种“力量”,第一,我认为是亲情,是亲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第二,我认为是乐观,是中国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沉默的,隐秘的乐观。
“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5
镜头先把清冷的山脉,微雨的田野拍给我们看,然后带我们走进了热热闹闹的第一个春天。
陆妈妈炫耀着:花椒结得多么旺!陆爸爸检查他自己做的腊肠美不美。接着,端上来的饺子熏肠和火锅,将折磨所有饥饿观众空虚的胃囊。春节,对联,家人围坐,亲戚朋友来对歌,邻居送来一枝据说稀有的梅花,给陆爸爸养。
开朗的陆妈妈和十八班乐器样样都会几下的陆爸爸,在一起边吃饭边聊着过往的琐事。这是一个平常,普通,融洽,温暖的春天,而导演在剧照里放了一张爸爸在右面房间看电视跟唱、妈妈在左面房间的缝纫机旁忙的剧照,也如期出现。镜头里,他们虽然隔着一道墙,我们却都知道,他们是如此地紧密相连着。
我时常猜测父母们。在没有儿女陪伴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是对方最亲密的朋友,最亲近的家人,比起儿女,他们才更加相互了解,也真正地相互照顾。
陆妈妈跟着爸爸一起学拉二胡,荧幕上,在方方的天井中央,他们坐在那个圆圆的环形鱼塘旁。
向来非常讨厌“过日子”三个字的我,看到这里,竟然觉得,“过日子”也很不错。
如果是这样“过日子”,我并不那么担心,那么抗拒了。
然后,全片唯一可称得上是“故事点”的人物出现了——陆姐姐。陆姐姐的性格真是开朗啊,她那么热情,全身上下的感觉都非常像妈妈,在圆桌边手舞足蹈说起出租车上的趣闻,司机师傅如何猜测她和弟弟的`“夫妻相”,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她是那么爱唱歌,喜欢跑出去,爱笑爱闹,嗓音洪亮。于是,当姐姐的健康突然出了问题的时候,这个普通家庭的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抵抗力的。
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坚持,忍耐,直至结束。
纪录片的残忍真实之处就在于此:哭就是哭,笑就是笑,离开就是离开。
日子在第二个春天,像是被雨水泡发了似的,皱纹更多,笑容也褪色了。陆妈妈熬着中药,面对儿子的拍摄和记录,她突然感慨着说:其实,你姐姐的事情以后,我和你爸爸都想到一件事但是我们也都没问对方,那就是,我们其中一个人走了,剩下那一个,要怎么办?
这让我猛然想到,每个人都有孤单感。越是亲密的人,越是害怕“醒时相交欢,最后各分散”的孤单零落。这种害怕是这么具体,具体到那一个人身上,具体到那一天从起床开始,你就是一个人起床,洗脸,吃饭,不再有说话的人。
到了第二个春天,我和朋友说,这电影比上个月那部是枝裕和更戳痛我。
也有治愈的时候。
陆爸爸的生活秘籍是:要每天为家里多做一件好事。
陆妈妈的幸福宝典是:能多陪他一天就是一天。
于是“技术宅”父亲修桌椅板凳,做笛子二胡,养蜂养花,剪辑配乐……母亲还是那样耐劳,多了皱纹少了笑容,却还是有歌。
流淌着的,缓慢的,静静地清晨和黄昏的低语,记录了这样一对夫妇的四年。他们才是影片真正的主人公,只有他们两个,站在同一块天井之下,一起面对孩子们的远行和回归,面对发黄的音像资料,面对爱女的病痛和消逝,面对第二年第三年坟山那一枝细细的竹竿,挂着最新的白幡。
这就是日子的滋味,尚未过进日子,还在“日子”之外观望的我们,在这面小小的屏幕上目睹了什么是苦辣甜酸,温情勇敢,忍痛而前。
散场的时候,有人问导演,为什么是“四个春天”?导演答:因为觉得不能再拖了。想起《步履不停》所说的某一种遗憾,作为礼物,这是导演送给父母的;作为电影而言,这是别人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关照。
我又想起北岛在《青灯》里写蔡其矫:
满天星斗连成一片,璀璨迷离。看来总得有最后一次,否则人生更轻更贱。我们都走在这路上,谁都没有免于死亡的特权。也许重要的是,你与谁相识相伴相行,与谁分享生命苦乐,与谁共有某些重要的时刻,包括最后一次。
在田间跳的舞,在屋顶上种下的腊梅,开得热闹的迎春花黄灿灿,春风里柳枝飘摇,这么美丽的镜头,那么多的诗意。
微雨下起来,父亲给母亲递一顶草帽,日子里似乎永远回荡着《青年友谊之歌》和《蓝色的海洋》。
四个春天观后感篇6
纪录片《四个春天》1月4日在全国上映。当晚,我找到一家电影院去看。开演前,影院前台的屏幕上显示,120个座位,还余票102张。然而两个小时之后,我确信看到了一部最好的关于家庭的纪录片。
一部影片好看与否,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看观众离场的速度。当天,所有的观众都留在座位上,一直看完片尾曲才离开。尽管只有18个人。
这部片子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它是拍给那些试图走进父母,离家再近一点的人看的。
电视广告里,家的场景总是这样的。父亲穿着雪白的衬衣,大红羊毛衫,带着金丝眼镜,母亲满头银发,面容慈祥。过年了,儿子开着大七座mpv,带着貌美如花的妻子,提着包装精美的礼盒,一双漂亮的儿女扑进爷爷奶奶的怀中,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沙发上,满脸幸福的看着电视里的春晚。
然而,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我们的父母衣着普通,相貌普通,他们身处某个三四线小城市,或者不知名的小山村。回去一趟,需要跋山涉水,舟车劳顿,需要安排请假,耗费心力的计划。回家的情景,也没有那样激动人心,通常一声“妈,我们回来了”,就代表了全部。
就算是回家,这个被称为“家”的小地方,不管你曾经多么熟悉,年幼时知道它的每一处角落,此刻都会觉得有些陌生,就像面前的父母,感觉贴近而又遥远,无论你认为自己是多么挂念他们,无论他们多少次出现在你电话的那一端。
因为他们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而不是身边。
在我们的印象中,家庭,父母,好像永远是同一种形态,同一个样子。但真实的情况是,从当初离开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这么多年,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志趣,有了新的家庭结构和重心,他们则离开原先的位置,退居到另外一边。那些细微的变化爬上他们的额头,缠绕他们的腰背,也横亘在我们之间。
有一个问题是,在离开我们的漫长岁月里,他们都在做什么,又是怎么度过的?
?四个春天》的好处在于,它用大量真实的细节,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拍这样的电影。它的成本只有1500元。作者用便携摄像机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四个春节。其间有相逢,有欢聚,也有亲人离去的变故。大部分镜头记录的是两位老人的日常,他们一起干活,养花,准备年饭,拉琴,歌唱,互相打趣,一起悲伤,痛哭,怀念故人,彼此搀扶,照顾,步履蹒跚。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日子像流水一样悄悄走过,儿女们在过年时会回来聚上几天,除此以外,就是房顶的腊梅花落了又开,屋檐下的燕子去了又来。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也在父母家中装一部摄影机,将它与自己的画面同步,我们会看到些什么?
当你心乱意乱的堵在路上时,他们可能刚烧好了一盆热水,准备给对方洗洗头。
当你和客户推杯换盏时,他们可能摆好了药粒,正用放大镜仔细研究这种新药的说明书。
当你在单位熬夜加班时,他们可能正动作生疏地操作电脑,一遍遍地看你之前拍摄的视频。
当你还在纠结春节要不要回家时,他们已经打扫好了房间,备好了所有物品,在你的床前摆好了新拖鞋。
生活是一条绵延千里的线,线的两端,同时进行。你用片刻的时间想起她,她用全部的时间记挂你。你用一年中三五天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用一整年的时间,等待这一次相聚。
如果你有家在远方的父母,如果你曾历尽艰辛去抢一张回家的车票,如果你也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如果总是你先说再见,如果你嘲笑过他们发的垃圾信息,如果你向他们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曾拒绝带上他们为你准备的东西,如果你上车时看到过他们被风吹散的白发……
去看看这部电影吧,它会点破你心头的情绪,说出你想说的话。之后你就会明白:
这世界每天有很多次相遇。只有与家人相聚,才是久别重逢。
四个春天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