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文的时候,能够培养同学的思考才能,优秀作文的写成离不开平时的词句积累,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祭灶神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祭灶神作文篇1
时令进入腊月,总有些值得期待的日子。腊月初八总能美美的喝上一碗妈妈用八种材料煮的粥——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祭起了灶神(传说那天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一年的大小事)。每年的这一天,我家总不忘记祭灶神,今年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三,外婆一大早就起了床。早早地准备好了各种祭灶果,祭灶果长得奇形怪状的。金油果穿着一身金黄色的衣服,像一根根金手指,豆酥糖穿着一层厚厚的棉衣,冻米糖呈正方形,由各种米做成。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祭灶果。我看得口水直流,真想拿一个来吃吃。外婆看见了,说:“这些要等祭灶完了才能吃的,现在可不能吃,等你吃了这些糕点啊,保你步步高升。”
晚上,吃了晚饭,外婆收拾好碗筷,整理好桌子,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的,手也洗了好几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祭灶果放到了灶台上。然后双手合十,开始拜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像在背书似的。我心想:像这种迷信活动,外婆居然也会参加,真是的。我本想去劝阻外婆,但我又很好奇外婆说了些什么,就凑过耳朵听了听。外婆说:“灶神爷啊,谢谢2022来你对我们的保佑,请你2022年也保佑我们全家工作顺利,学习、生活天天向上。保佑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我被外婆朴素的语言感动了,外婆的迷信寄托着她美好的心愿,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外婆一起祈祷了起来。
香烧尽了,外婆说:“灶神已经上天了,大家可以吃祭灶果了。”朴素的迷信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心愿,愿美好的民俗代代相传。
祭灶神作文篇2
祭灶,印象磨灭不去。记得很小的时候,奶奶在祭灶的那天总是拿着一串佛珠,端坐在灶前的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家里的陈姨薛妈她们,总是忙忙碌碌。不停地往灶前的供桌上摆放很多的东西,说是祭灶。在我脑中还有印象的,是那些黑节骨,白节骨和油枣之类的糕点满满地摊上一桌。祭灶这天,母亲可也不是等闲之辈。她按照奶奶的指示,独自去揭灶上那张已经发黄了的旧灶神爷像。然后,再把新的灶神爷像粘贴上去。在下来之后,母亲还得恭恭敬敬地跪拜一番,连鞠三躬呢。那时的我,人虽小,当然也放达的很。小孩,总想把什么事都搅得热闹,这是天性。奶奶瘪着那张没剩几颗老牙的嘴,还尽护着我说,—乖儿闹玩未必不好。奶奶叫着陈姨,带我出去还买鞭炮呢。腊月二十三,理该是送灶神爷上天的日子。在薄暮时分,我见过薛妈用黄糊糊的胶糖涂在灶神爷的嘴上。我们小孩不懂薛妈究竟在干什么?后来,才听奶奶说,—这叫粘灶,把灶神爷的牙齿粘住,免得他上天去跟玉皇大帝瞎扯什么。有的人家,还搞得挺是考究。除了糖胶粘嘴,还要另去搞一些酒糟,涂抹在大灶门边。此种俗称叫作—醉司令的玩意,目的也是想让灶神爷醉得神志不清,不让他乱说瞎缠。避弃杂进某种凶兆。
中华千年遗传下来的习俗名目繁多,而且都挺有意思,可以没完没了地一直延续下去。
据说,人们普遍瞧不起这位灶神爷是事出有因的。凡间对灶神爷的身世来历各说其词,众讲不一。最广泛流传的,要算玉皇大帝与灶神爷是同姓之说。因为两人本是同一张姓的缘故,玉皇大帝就把七仙女中最小的那位女儿许配给了灶神爷当了老婆。但是,灶神爷在天上仍然劣性不改,大犯天规。终究让玉皇大帝打下凡间。让他投胎于一户人家,管做火夫。夫君跌落凡间,玉皇大帝的娇女也不得不随这个穷管灶的一同受罪。可是,玉帝的老婆王母娘娘不忍心看到女儿和女婿那样穷迫潦倒。于是,就跑到玉皇大帝面前活缠死纠。最后,总算迫使玉皇大帝给灶神爷封了一个王位。所以,灶神爷就能坐在凡间的灶堂里那样坐享其成。自然,灶神爷多少年来就那样。显然,坐的很是得意,凡间的人们奉供的也很高兴。
灶神爷当了神仙,许多方面总会被人说得和写得痛快淋漓,有声有色,不出破残。其实不然,灶神爷也会发出叹息。在腊月二十三要上天的日子里,人们祭灶,意愿就是把他顺利送上天堂。然后,这事还没算办妥。到了大年三十,人们还要迎接灶神爷的下界,指望他给人间降吉。
祭灶神作文篇3
时光飞逝,一眨眼我们就到了腊月二十三。
祭灶的习俗是吃芝麻糖,看一看,芝麻糖皮是黄色的,中间长,两角扁,上面还有很多芝麻宝宝。摸一摸,凹凸不平,黏黏的。我用手敲一敲,听!发出“咚咚”的声音,好像在说:“别敲了我要晕了!”闻一闻,好香呀,我的口水流了三尺半,肚子咕咕直叫。尝一尝,真香呀,入口让人回味。关于祭灶吃芝麻糖还有个小故事,我说大家说说。
古时候村庄里有一对老夫妻,他们很老才有一个儿子,为了生计他们把儿子送到矿场打工。有一天,老婆婆对老爷爷说:“儿子好久没有回来了,你去看看吧”然后,老爷爷就往矿场走去路上遇到一个年青人他们边走边聊,中途时那个年青人说:“其实是阎王爷哪缺人了,让我来矿场收集一百多人的生命”。老爷爷这时才想到自己的儿子也在矿场呀,就求年青人不要收自己儿子的生命,年青人考虑了下老夫妻只有这一个老来子,这才答应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到年跟各路神仙都要上天庭汇报这年的民间事情,灶王爷得知这件事就汇报给玉帝惩罚年青人。现在我们每到祭灶要吃芝麻糖就是为了让灶王爷到玉帝那汇报事情时嘴里甜滋滋的多说好话不要告状,让玉帝多奖励民间百姓。
今天是祭灶我知道了芝麻糖的由来并且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
祭灶神作文篇4
今天是腊月二十四,也称小年,家家户户祭起了灶神。
吃完晚饭,妈妈把灶台收拾得干干净净,摆上了各式各样的祭灶果、祭灶糖。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水果和糕点,我直流口水。刚伸出手,想“偷”个尝尝,却被妈妈制止了。妈妈说:“这些要等祭完神灶了才能吃的,等下吃了灶神吃过的这些糕点啊,保你越来越聪明。”爸爸也忙着在灶台正中央贴上灶神像,整整齐齐地摆上酒,茶。接下来就是我的任务了,告诉你吧,这可是我第一次接受这样有趣的任务。
爸爸递给我一个打火机,叫我把两支蜡烛点上,接着又给我八只香。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点上香,学着妈妈的样子对着灶神像,双手握着香,高举过头顶,严肃认真的拜了3下,心里默背着妈妈教我说的一大堆吉利的话。然后再用左手把3支像插进香炉里,最后燃放鞭炮,在噼里啪啦声中迎接灶神来我家品尝我们为他精心准备的糕点,祈祷灶神保护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爸爸妈妈看着我像模像样地做完了这些,开心地抚摸着我点头说:“我们的小男子汉长大了!”
祭灶神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寄托着我们美好的心愿和祝福,祝福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愿美好的民俗代代相传。
祭灶神作文篇5
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习俗,阴历十二月廿三日为官家祭荤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则于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种仪式。火的出现,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是值得大大纪念的。但后世把祭灶变成“灶神”崇拜,说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这个衍变过程,大约始于汉代。据《后汉书.阴丑传》载,有一个叫阴子兴的孝子,腊日(十二月廿三)早饮,见到灶神出现,连忙拜求,并宰了家中的黄羊祭祀,“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祭灶,而荐黄羊焉。”这个传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说越神,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的“驻户大使”。一年一度,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报告户主善恶情况,上天的日子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动身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饯行。祭荤灶的以鸡、鸭、鱼、肉、灶糖、灶饼、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饼外,还有甘蔗、荸荠、红枣、花生、金针、木耳等。在祭供时,孩童们便唱着童谣:“祭灶祭糊涂(讽刺灶神糊涂官),灶前一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王爷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妈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祭供将毕,将旧的灶神图撕下火化,贴上新的灶神图,以示送旧迎新。在祭灶节前,外公外婆要给男女外孙送灶糖灶饼,有几个男女外孙,就得送几包,每包还要附送一张“花面壳”(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孙悟空、猪八戒等,孩子们有吃有玩好不热闹。
现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旧俗。灶糖灶饼更名为年糖年饼,成了福州春节市场年货之一。
祭灶神作文篇6
祭灶是春节传统习俗之一,灶神是民间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萨,被尊称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或说钻木取火的“ 燧人氏”,神农氏(炎帝)的“火官”,黄帝作灶的“苏吉利”为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尊敬。
灶王龛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或将神像贴在墙上,上书“ 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等文字,两旁的对联为:“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谣云:“二十三,糖瓜粘。”这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指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其意在于欢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来的善恶行为。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新的一年中这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交给灶王爷之手,由他掌握处置。因此,每户人家都十分重视祭灶。
祭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摆上纸马和草料。焚香完毕,请出灶王神像,连同纸马和草料,在院子里点火焚烧。全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此时,有的地方还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爷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又回到了人间。每家要换上新的灶君神像,点上新灶灯,摆上供品,在灶龛前焚香化纸,算是“接灶”,灶王爷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监护工作。
祭灶神作文篇7
前几天,爷爷买了两袋祭灶果,看着那些个红的白的,我馋得直流口水,刚想去“偷”一两个来解解馋,却被爷爷喝住了:“现在可不能吃!那是先祭了灶王爷后才可以吃的。”
祭灶,也就是祭灶王爷,是十二月二十三的一个民间习俗,它的到来意味着一系列年庆活动的开始。旧时的灶台都不象我们现在用的那种炉子,都是自己生火的那种,所以家家户户都供奉着灶王爷神像,它坐在厨灶中间,看这户人家是怎么生活和行事的,把他们都记录下来,到了十二月二十三那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人们逐渐形成了在这一天祭灶并把又粘又甜的糖瓜献上,“粘”住它的嘴巴的习俗。
各地过祭灶节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在我的记忆中,我们过祭灶节的习俗就是吃祭灶果。祭灶果是多种多样的,一般都有麻枣、红白双色球、油果、黑白芝麻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等。我最爱吃的是红球,颜色十分诱人,一口咬下去,里面绵绵的,甜而不腻,仿佛又回到旧日时光。长辈们在小年这天给小孩子吃祭灶果,是希望他们能象方言所说的“祭灶果,吃了乖乖过”,同时也祈求一家人在新年的生活能如这些糖果一样甜蜜。
其实很多习俗传到现在,只是一种纪念意义了,就象老人说的,以前是因为家里没有好吃的,小孩子都盼着逢年过节的,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好东西。而现在,用爷爷的话说,天天都象是在过年了。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习俗,过年才有了过年的色彩,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对每一个节日都还是那么企盼!
祭灶神作文篇8
最初的祭灶是祭“先炊“者,因为他教人熟食,有功于人。当时祭礼很简单,只是用盆瓶之类的炊具把酒食盛在里面一祭而已,其后才逐渐演变成祭灶了。
灶神本是个子虚乌有的迷信偶像,关于灶神的传说和祭灶的风俗,流传极广。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一颗星宿,因为犯了罪,玉皇大帝便把他贬谪到人间,让他呆在别人家里,察看谁作了错事,然后上天去给玉皇大帝汇报。灶神名叫“司命“。淮南万毕术同抱朴子也说灶神上天告人罪状,有减寿之说,于是灶神就被称为“司命“了。
在东汉时是专祭“司命“的。用木头作l.2尺长人像,行路人放在箱箧中,居家人另作小屋供奉。后来的灶王像、灶王龛即袭此而来。曹植有诗曰:“日苦短,乐有余,乃置玉樽办东厨。“古来庖厨之门,大多在东,在灶神像上常常看到“东厨司命“四字即是此意了。
汉人说灶神晦日(月底)归天,究竟哪个月,没有肯定。不过阴子方祭灶是在腊日,可知汉时已有腊月祭灶了。后来送灶神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接灶多在除夕。可能因为二十三到除夕正相当于古人的一个“来复“(日期),二十四日是因为腊月有大小建,而且二十四日又是交年节。
祭灶的仪式,是在晚饭后天刚黑的时候开始。放好桌子,把灶神像摆出来,在桌子最前面放好香烛、纸马、清茶、碗筷和麦芽糖等,另外再摆一盘马草马料,一碗凉水,据说这是喂灶王爷马的(自唐以后多称灶神为灶王)。在这些祭品中主要是“糖“。因为灶神吃过嘴甜了,到天上去,就说人的“好话“而不说“坏话“了。龛框的'对子也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仪最后一段,是将灶神像从龛中拿出,放在黄钱等物之上,点火焚化,同时把祭品中的马草马料一并焚烧。灶神便随着青烟上天而去。祭灶的节目至此便算演完了。至于那些贫穷人家,平日就是烟绝灶冷,到了这天更不会有富裕钱去买糖祭灶,只好念着“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过得苦,明年再请你吃糖“,黯然地度过祭灶日。
祭灶神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