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一定要认真制定教案,教案在制订的时候,你们肯定要考虑与时俱进,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举例说明动物运动的重要性。
(一)、自主学习
1、自然环境,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运动方式。
2、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等。
3、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通过运动的特征。从而提高了能力。
4、动物通过运动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和,从而有利于自身的和。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为飞行的是:
a、鸵鸟b、企鹅c、蝙蝠d、蚕蛹
2、动物通过运动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蜥蜴的主要运动方式为:
a、飞行b、跳跃c、爬行d、奔跑
3、下列哪项不是鸟类迁徙的意义:
a、获取足够的食物b、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c、产生有利变异d、有利完成生殖活动
(三)、当堂达标
教材52页《自我》1-3题。
(四)、拓展提升
教材52页《思维拓展》
(五)、课外阅读
?鸟飞行的秘密》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以及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2、知道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有利于青少年呼吸系统的发育和加强。
能力目标
1、通过课余时间收集与课上内容相关资料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在课上利用分析得到的信息为所学内容服务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在课上表达自己收集的资料,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本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自己不吸烟,并劝家长、亲友戒烟;宣传吸毒的危害误国、害民、坑家庭、毁自己。
教材分析
积极锻炼身体,讲究呼吸卫生和禁止吸烟、吸毒的道理是本节的重点。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本节无难点。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养成锻炼的习惯应该是终身必要的。同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对于大多生物生来说,正处于对吸烟好奇的时期,家庭、社会的影响常常大于学校的教育作用,真正做到不吸烟、尤其是终身不吸烟则更难。吸毒常自吸烟开始。
教法建议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呼吸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呼吸系统保健的措施。关于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联系学过的呼吸频率、呼吸深浅与肺活量的关系,结合自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体会,领会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良好作用。讲述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第一节中学生测得的胸围差和肺活量,指导学生对本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体育锻炼对肺活量的影响和适应气温变化的能力。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
有关吸烟的危害的内容,建议让学生查阅资料,及做吸烟有害的社会调查调查肺癌患者与吸烟的关系,烟草生产为国库增添多少利税?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问题?我国用于治疗吸烟所造成的疾病费用和弥补劳动力丧失及早逝造成的经济损失又有多少?并写出调查报告在班里演讲,最好与班主任配合,利用一节班会时间开一个烟弊大于利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人,肺癌专家,卷烟厂厂长,班主任,学生会宣传部长等,各自陈述自己角色的观点。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上安排学生观看烟雾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对小白鼠等的毒害和对呼吸器官的影响的录像,或带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看到吸烟人的肺与不吸烟人的肺做对比的标本展览,深刻理解吸烟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的道理。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呼吸,而呼吸的完成又与呼吸系统各器官的健康与否密切相关,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迅速发育时期,保证呼吸系统的健康就尤为重要了。
进行新课:
阅读课文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对呼吸系统有哪些好处?
2、 讲究呼吸卫生应从哪几方面做起?我们能够做到哪些?哪些我们暂时做不到,但应力争做到?
3、 你身边吸烟的人多吗?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板书)
待学生讨论完后,教师利用第一节中学生测得呼吸频率、胸围差和肺活量,指导学生对本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另外要求学生学习本课后,制订一个身体锻炼计划,征求体育老师的意见,坚持付诸实践,半年或一年后再来测定自己的肺活量、胸围差,与现在的肺活量、胸围差作对比,继续检验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二)讲究呼吸卫生(板书)
1、 用投影片打出当天天气预报中关于空气污染指数,引入呼吸卫生。
2、 分小组讨论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要求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3、 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污染源,保证呼吸卫生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启发、讨论)。
板书:(1)保持环境空气的新鲜、清洁。
(2)用鼻呼吸
(3)不随地吐痰。
布置课外活动1调查在公共场所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利用双休日在学校或家庭附近的热闹的公共场所,如商店、公路、电影院等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数,数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数和随地吐痰的人数,计算单位时间内不随地吐痰的人数占通过人数的百分比。在同一地点设置不随地吐痰的宣传栏,再做如上统计,看统计结果,分析原因。
(三)吸烟和吸毒的危害(板书)
1、 观看录像,使学生获得吸烟有害于人体健康的感性认识。
2、 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己查阅和调查的有关吸烟对人体健康及社会危害的资料。
(2)假如有人诱惑你吸烟或吸毒,你用什么方法拒绝?
布置课外活动2调查家长吸烟的情况,为家长算一笔吸烟账。
调查有吸烟史的家长或其他长辈、亲友的烟龄、每天吸烟的量、平均吸烟的烟价,计算:
这位家长用于吸烟的钱已经花了大约多少元?
若从现在起开始戒烟,按平均寿命70岁计算,后半生可以节省多少钱?
以每年交300元可以资助一名贫困生读书计,这笔钱可以资助多少名失学的学生读书?
和学生处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参观自然博物馆,参观禁毒展览。
和班主任配合的吸烟弊大于利的主题班会:
主持人(创设问题情景):人们明知吸烟有害于人体健康,特别是呼吸科医生,坚决反对吸烟,可是,为什么我国吸烟的人还是很多?为什么工厂还要生产香烟?为什么政府不明令禁止生产香烟?他们都是怎样想的?我们应该怎样做?请看我们的主题班会吸烟弊大于利。
扮演政府主管部门决策人的角色陈述:烟草生产可以为国库增添利税,每年高达几百亿元人民币;卷烟厂为成千上万的公民提供就业机会;香烟名品出口可以创汇;虽然我国的《烟草专卖法》禁止大众媒体播放烟草制作广告,但是,各大跨国烟草公司资助了我国不少体育比赛 因此,目前下令禁止香烟生产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只有随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和强大,从生产落后的小企业开始,逐渐取缔香烟的生产。
扮演肿瘤科医生、肺癌专家的角色力主禁烟,其理由是:1992年卷烟生产上缴利税305亿元。同年我国用于治疗吸烟所造成的疾病的费用和弥补劳动力丧失及早逝造成损失总额高达409亿元。在我国的大城市中,近10年肺癌死亡率增加了5倍以上,大约80%的肺癌患者是长期吸烟引起的。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多10~20倍。
扮演卷烟厂厂长的角色报告:该厂每年向地方及国家纳税,利税是该地区第一大户。厂内有2000多名职工正在加强科研,调整产品结构,研制新产品。争取在两年内实现对老厂的改造,建成现代化的新型企业。
学生会宣传部长展示学校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实验结果烟雾对小白鼠的影响,烟草浸出液对草履虫的致死性,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学生会环保部长展示烟雾对环境尤其是大气造成的污染资料,说明吸烟对整个生物圈将带来的危害。
教师总结:吸烟弊大于利。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
(二)讲究呼吸卫生
(1)保持环境空气的新鲜、清洁。
(2)用鼻呼吸
(3)不随地吐痰。
(三)吸烟和吸毒的危害
探究活动
抽烟与肺癌的调查报告
摘要:肺癌发病原因很复杂。通过我们从计算机网上查阅的资料:一般认为肺癌与下列因素有关,长期吸烟,长期接触致癌物质如沥青、石棉、石油废气和放射性物质如镭、铀等。也有人认为,患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和肺炎的人,容易得肺癌。为此,我们班同学就抽烟与肺癌一题进行社会调查。
调查的目的:通过调查肺癌患者有无抽烟的嗜好,使人们了解抽烟有害于肺,从而自觉养成不吸烟的好习惯,学会保健。
调查的方法:调查访问。
调查过程:
1、收据数据:全班同学分成10个组,分别到不同的地段去进行社会调查:有的到几个肿瘤医院或到某几个大医院的肿瘤科去调查访问:记录本医院有多少肺癌患者,有多少人有吸烟的历史。有的到社区、街道去调查访问有肺癌的患者,是否有吸烟的嗜好。(调查的人数越多,误差越小)
2、数据的整理:回学校各组汇报调查数据,用计算机对全班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用柱状图表表示结果。
3、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有吸烟嗜好的肺癌患者的人数与无吸烟史的肺癌患者的人数的多少。(可直接看两个柱状图的高低。)
得出调查的结论:吸烟与肺癌有重要的关系。
作者的建议:全班同学可向全校同学乃至全社会发出倡议:为了自己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4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性状的调查和图片、图示的观察,培养学生运用调查、观察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尝试运用遗传学知识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区分性状与相对性状;
2。 理解性状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什么是遗传?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请举例。
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 dna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存在与染色体上。
提出问题:生物的性状与遗传物质间有什么关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生物是怎样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的?或者生物通过什么途径把自己的性状传给下一代?父母能否直接将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什么?
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3、认识基因与染色体
(1)染色体:
科学家在研究细胞时发现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就将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科学家还发现各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每种生物的染色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展示人的染色体和果蝇(雌)染色体图:不同生物染色体形态不同。
展示几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提问:从以上四种生物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各种不同物种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又是相对稳定的。
——体细胞染色体数是生殖细胞染色体数2倍,或者说生殖细胞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1/2。
进一步研究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现体细胞中总有每两条形态大小相同,可以配成对,所以人的体细胞中有染色体46条,配成23对,玉米体细胞中有染色体10对。
染色体中的遗传物质叫做核酸。同学们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上听到看到的dna就是核酸的一种。
提出问题:每种生物都有许多性状,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怎样控制这些不同的性状?
(2)基因:
“基因”这一名词,同学们也不陌生。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与生物性状有什么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生物的不同性状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我们常说的基因是指位于染色体上的分成若干小单位的遗传物质,这些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小单位叫做基因。如:豌豆的花有红色、白色,茎有高、矮,人的上眼睑有双眼皮、单眼皮,等等,是由不同基因决定的。
基因是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小片段,所以基因也与染色体相同,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4、分析基因的传递过程
提出问题,讨论:在生殖发育过程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怎样变化的?
怎样才能使孩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父母相同呢?
分析图21—3基因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示意图。
我们在了解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时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每个受精卵又是由卵细胞和精子融合而成的。即从生殖发育的过程看,联系父母与子女的结构是生殖细胞。所以,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性状是通过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传给后代的。同样,各种生物也是通过生殖细胞把性状传给后代的。
只有这样,孩子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与父母的相同了。就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来说,其中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
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染色体的变比?
——这是由于染色体数目规律的变化与生物的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又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受精卵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另一条来自母亲,由受精卵经过发育形成的孩子的细胞中就具有了父母双亲的染色体或者说父母双亲的遗传物质了。父母的遗传物质就是这样传给了子女。由于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我们体细胞中的每一对基因中的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1。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是 ( )
a.染色体又叫基因 b.染色体位于基因之中
c.一条染色体上由许多基因 d.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
2)每个人都是由________发育来的,而________又是由________和_______融合而成的,由此可见,父母的性状是通过他们的___________遗传给他们的子女的。
3)基因的作用是 ( )
a.改变生物体的形态和功能 b.控制某些生物的性状
c.遗传给后代 d.发生变异,产生新物种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的受精卵里有46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也有46条染色体
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是要彼此分??
c。受精卵内既含父方基因,有含母方基因
d。生物的遗传现象多与变异现象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5
1. 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dna结构、dna复制以及dna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学生学习和理解遗传学的基础知识;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保证了dna具有多样性、特异性、稳定性的特征,它是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特异性、物种稳定性本质的物质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感悟科学研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
3.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4. 教学难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5.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美国教育学家克莱恩曾经说过:“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本节内容以dna模型为依托,让学生在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动手构建物理模型,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比较和归纳,水到渠成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同时体会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达到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教学目标。
6. 教学过程
6.1案例引趣,导入新课
案例介绍:为迎接世界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准备在新落成的办公楼大厅内建造3座雕塑,其中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北京大学向世纪盛典公司定作了一座名为“旋律”的不锈钢雕塑,雕塑以双螺旋结构为构思蓝本,整体镀钛,价格6万元。合同签订后,世纪盛典公司如期完工,北大也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了款项。但是,雕塑参展将近一个月后,一位北大教授发现双螺旋雕塑的螺旋方向反了,呈顺时针方向螺旋上升,与50年前发现的逆时针旋转结构不符,虽然上世纪70年代也发现了左旋顺时针方向的双螺旋结构,但是这次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左旋方向的双螺旋结构雕塑不能被北大校方认可。考虑到科学家大会即将召开,世纪盛典公司随后又按照更改后的图纸为北大重新制作了雕塑。世纪盛典公司向北大提出给付第二次制作雕塑的成本费用4.8万元的要求,但北大拒绝了这项要求。世纪盛典公司遂将北京大学起诉到法院。
教师提问:案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dna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6.2 资料分析,模型构建
教师设问质疑:“科学家是如何揭示dna分子结构的?”
指导学生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后小组交流讨论:
(1)沃森和克里克开始研究dna结构时,科学界对dna已有的认识是什么?
(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呈螺旋结构。)
(2)沃森、克里克在前人已有的认识上,采用什么方法研究dna结构?(模型建构。)
(3)沃森和克里克先后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模型?
(a、螺旋结构(三螺旋、双螺旋):碱基位于外部;b、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位于外部,碱基位于内部,相同碱基配对;c、双螺旋结构:磷酸-脱氧核糖(骨架)位于外部,碱基a-t,g-c配对,位于内部。)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信息利用模型盒尝试构建dna结构模型
(1)组装一个脱氧核苷酸模型:(注意三种物质的连接位置)
(2)组装脱氧核苷酸长链:
(学生阅读资料:磷酸-脱氧核糖骨架排列在外侧,推测脱氧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相互连接)
(3)构建脱氧核苷酸双链
学生根据自己对dna结构的已有认识,可能有同学构建如下双链模型:
教师提示学生进行自检、组内和组间互评,发现问题: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应排列在外侧,而碱基位于双链内部。并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不动,互补链旋转180度。改进后的模型如下:
学生观察新模型后,提出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必须具有稳定性,而该模型不能保证dna结构的稳定性,提出修改方案: a-t碱基对与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直径,让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组成的dna分子才具有稳定的直径。再次改进模型如下:
(4)学生构建dna的立体结构:双螺旋结构模型。
6.3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学生对制作的模型进行自评、组内和组间评价后,观察不同dna 双螺旋模型的共同点,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1)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3)内侧为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6.4 dna分子结构具有特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模型,发现不同dna 分子的结构并不尽相同,差异表现在dna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6.5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关系
记录本小组制作的dna模型中四种碱基的数量,并将几个小组的结果进行合并,统计、归纳双链dna分子中四种碱基数量的比例关系。
6.6 情感教育提升
在资料分析、模型制作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同时代的科学家相比,沃森和克里克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背景上互补;对所从事的研究有兴趣和激情等。)
6.7 课后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后总结在制作和运用dna分子模型的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寻找更好的材料用具和方法,设计制作更科学、更美观、使用更方便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教学反思
在人教版教材中本节内容的编排顺序是:首先以资料形式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之后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最后制作模型以加深对dna 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开始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却发现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对dna结构的构建过程和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但对于细节知识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dna的两条链为什么“反向平行”?“构成基本骨架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为何交替连接”?“碱基互补配对时为什么必须a-t,g-c配对”?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也不能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地领悟,仅仅停留在几句宽泛的赞誉、空而不实的学习口号中。新课标理念认为:“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笔者通过查阅资料、与同行切磋等,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更改,具体如下:
教学过程:开始以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引入,打破神秘,拉近抽象的dna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上以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模型建构的科学研究方法,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生物学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模型在本节课中不但是教具,也是提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素材。以dna模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知识间以问题串衔接,环环相扣,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思路,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课堂中既动手又动脑,全方位调动感观,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课堂知识理解效率。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捕捉细节,如学生拼接时(碳)原子的位置接错、违反空间学现象等,现场发现、现场展示、共同讨论、及时纠正。在讨论中擦出火花,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得到结论。
互动的教学模式比较生动形象,学生也很感兴趣,但要注意:课堂调控引导能力对教师是一大考验。课堂最后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和课后知识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虽活跃,但课后知识没掌握牢固的情况。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6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知识目标:
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导入:近年来,关于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研究,已经成为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其中细胞的分化与生物发育有密切关系,细胞的癌变与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的癌症有关,细胞衰老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寿命有关。下面我们一起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和意义
提问:一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起点是什么?(回答:受精卵。)
提问:受精卵进行分裂的方式是什么?(回答:有丝分裂。)
提问:有丝分裂后,亲代和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问:那么,什么是细胞分化呢?(要求学生举例回答。)
提问:细胞分化在什么时候达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问:细胞分化的结果是什么?(回答: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概括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出细胞的全能性。)
2、细胞的全能性
进述:观察植物细胞培养完整植株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胡萝卜韧皮部分离的细胞,在适宜条件下,经过分裂和分化又能发育成新的植株,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有发育的潜能,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二、细胞的癌变
讲述:讨论第二个问题--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几乎人人都有,这并非危言耸听,病理学家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和病理检查后发现,死亡原因虽然不同,但几乎每个人的体内都能检出癌细胞。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体内癌细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肿。
提问:常听说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大肠癌、白血病、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问:癌症的危害是什么?(回答:癌症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报道,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肿瘤病人约100万左右,在全球因为癌症,每年夺去大约600万人生命,并把1000万人置于死亡边缘。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肿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提问: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回答:物理的电离辐射、x射线、紫外线,化学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种肿瘤病毒。)
提问:癌细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学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总结癌细胞及其特征,人体细胞产生癌变的原因以及预防癌症的三级防治措施。
三、细胞的衰老:细胞衰老的特征和原因
学生阅读"细胞的衰老"。
提问:人体头发变白的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总结: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问:那么如何使变白的头发再变黑呢?
(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发等。)
讲述:总结细胞衰老的特征以及细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发对人体的危害等加以解释。
小结:要求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以及细胞的全能性,了解什么是癌细胞、癌细胞的特征、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和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预防,了解细胞衰老的特征和细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癌细胞形成的原因。 作业:
练习册第二章第三节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7
考纲内容及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4.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方式及相关实验探究
?教材回放】
1.画出达尔文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2.画出詹森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3.画出拜尔实验的示意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4.画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补充画出对照试验图,写出实验现象和结论
5.右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 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a.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b.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c.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6.如右图,在燕麦胚芽鞘顶端的下部插入一云母片,从右侧用光照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直立生长 b.向光弯曲生长 c.背光弯曲生长 d.不生长
7.2,4-d(一种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在麦田中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以抑制或杀死杂草(双子叶植物),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请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原因。
8.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种激素的浓度不同可能会产生正.负两方面影响
b.植物的生长发育主要受生长素的调节
c.用同一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作用效果可能不同
d.无子番茄的获得利用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原理
9.为了验证植物向光性与植物生长素的关系,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方法步骤----取6个小花盆,各栽入一株品种、粗细和大小都相同的玉米幼苗(要求幼苗的真叶未突破胚芽鞘)。按下图所示方法进行实验处理。接通台灯电源24h后,打开纸盒,观察并记录6株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
(2)、实验结果预测
①在以上装置中,玉米幼苗保持直立生长的是 装置,而玉米幼苗基本停止生长的是 装置。
②根据 和 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产生向光性是由单侧光照射引起的。
③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玉米幼苗尖端的存在与否有关。
④根据 号与 号装置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玉米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⑤根据5号和6号装置之间实验记录的对照分析,只能说明 。
?考点整理】
考点一:生长素的发现
1.实验总结
部位 作用
尖端 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
②、感受光刺激的部位
③、受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
尖端下部 ①、生长的部位(生长素作用的部位)
②、生长素极性运输的部位
③、向光弯曲的部位(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
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在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在 比 分布多,使 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 。
例1.复习讲义 p171 典例1
例2.如下图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到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甲、乙、丙、丁从左侧给予光照,戊均匀光照,培养一段时间。
(1)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甲 ;乙 ;丙 ;丁 ;戊 。
①直立生长 ②向右弯曲 ③向左弯曲 ④不生长也不弯曲
(2)要探究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应该是 与 作对照。
(3)据此实验推测,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这是通过丁与正常胚芽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
(4)据此实验推测,单侧光对生长素的作用是 ,此实验能否说明生长素的两重性? 。
(5)本实验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 的,实验设计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考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特性
1.生长素的作用特性——两重性解读
(1)不同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如图甲):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单子叶植物。
(2)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大小为:根>芽>茎(如图乙)
(3)生长素对所有植物及所有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均表现两重性
①图甲解读
图甲中a、b分别代表生长素对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效果, 分别表示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的促进浓度阈值(上限)——大于该浓度时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双子叶与单子叶植物生长。
②图乙解读
曲线在 三点分别代表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促进效果, 点分别表示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浓度阈值——大于a′、b′、c′的生长素浓度将分别 根、芽、茎的生长。
(4)植物茎的背地性、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原因
例3.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三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_______________;乙组__ ______;
丙组_______ _;丁组 __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下图中甲表示植物的生长速度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乙表示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植物幼苗的生长状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de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②若乙图中Ⅰ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bd段,则Ⅱ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de段
③生长素对Ⅰ、Ⅳ处的生长起促进作用,生长素对Ⅱ、Ⅲ处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④若乙图中Ⅲ处的生长素浓度在甲图的ab段,则Ⅳ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在bd段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考点三:其他植物激素及生长调节剂
1.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比较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例5.复习讲义p174 典例4
例6.(多选)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的生长激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的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
考点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的生根情况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影响程度不同。其影响存在一个最适浓度,在此浓度下植物插条的生根数量最多,生长最快。
2.实验流程
(1)配制梯度溶液: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其他试剂也可)
(2)操纵变量实验:将新剪下的长势相当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均置于适宜的环境中
(3)观察并记录结果: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3.基本技术要求
(1)本实验中,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3)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4.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1)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
①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
②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
(2)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
①温度要一致; ②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
③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例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下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的变化情况。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c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2m,则其向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乙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
(4)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现已证明该激素能促进芹菜的生长,但不知其作用是否具有两重性,请用所给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株高相同的同种芹菜幼苗,高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溶液、蒸馏水、喷壶等。
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通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