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学生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一定要认真制定教案,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考虑与时俱进,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说出家蚕和蝗虫、青蛙、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重点)
3、通过观察,收集资料、表演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来辨证的认识昆虫和人类的关系。
二、导学过程:
1、生物界中数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
2、昆虫的生殖特点以及它们的生殖场所:
3、解释蜻蜓点水和了解玉米螟的防治
阅读p43昆虫的发育过程,回答列问题
1、蝗虫的发育过程经历了那几个时期?
2、幼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有何异同?
3、蝗虫的发育过程有蜕皮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共蜕几次皮?
4、从食性、生殖特点、发育时期几方面分析,控制蝗灾应采取那些措施?
5、结合蝗虫特点,说说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
6、何谓不完全变态?举例说明。
7、何谓完全变态?举例说明。
8、比较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异同。
9、作茧自缚是蚕由什么时期吐出的丝,进入了什么时期?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否科学,若不科学,如何改动。
10、青蛙为什么成为两栖动物?
11、鸡卵的结构。
12、鸡卵的发育过程。
三、当堂达标
1.蚕蛾是家蚕发育过程中的()。
a.幼虫期b.成虫期c.蛹期d.若虫期
2.家蚕是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后代的,其特点是()。
a.有精子与卵细胞融合的过程b.由卵细胞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c.雌雄同体,异体受精d.雌雄同体,自体受精
3.下列哪项不是若虫的特点()。
a.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b.与成虫相比身体较小
c.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d.生殖器官没有发育
4.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叫不完全变态。
a.卵幼虫成虫b.卵幼虫蛹成虫
c.卵若虫蛹成虫d.卵若虫成虫
5.下列昆虫其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依次是()。
a.菜粉蝶、蜜蜂b.蝗虫、菜粉蝶c.蝗虫、蜈蚣d.蜜蜂、蜘蛛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无性生殖
2、列举一些常见的无性生殖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花的观察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无性生殖 难点:概述植物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
三、教学用具
桃花模型 小黑板 多媒体课件 挂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白居易的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这是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利用圈点批画记思等形式进行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为讲解打下基础)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和,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实中的完成的。
3、种子中的胚,是由结合成受精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 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
4、椒草用生殖,马铃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是 。
7、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 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嫁接分为 和。例如:苹果、梨、桃等许多果树都是利用来繁育优良品种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体叫做。
9、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教师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被子植物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什么为“有性生殖”?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填写书本p2页的框图。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种子中的胚,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 卵而发育来的,这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就属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还有其它生殖方式吗? 先让学生进行举例自由发言 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回答
4、下面我们再来看“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和“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的幻灯片
5、 通过观察这两个幻灯片,大家可以思考(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① 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这种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 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对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
③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
6、现在我们知道植物有两种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对植 物来说各有什么益处?(让学生进行了解)
① 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更能适应变化的环境(恶劣环境)。
② 无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状较为一致。所以短期内可获得大量性状一致的植株。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7、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
(2)试画本节的知识结构图。
(3)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准备有哪些创造和发明。 六、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与设想)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_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_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_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_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_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_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_而非有丝_。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_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_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_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_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_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_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_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_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_,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_?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_。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_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_,因此减数_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_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_过程:提问:减数两次_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_全过程,加深对减数_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_?学生分析进行减数_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_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_(减数_)的过程与特点。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4
教学内容与分析:
内容
认识各种各样的真菌
真菌的繁殖
分析
真菌一节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是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与分析:
教学目标
真菌的主要特征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知道真菌的生殖方式
分析
由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真菌,通过有关的图,来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及青霉、曲霉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营养方式等从而得出它们的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及特点
问题分析与诊断:
这里讲到真菌繁殖方式是孢子时,可能会与细菌一课当中的芽孢弄混,在此可提醒学生,初一曾学过的蕨类植物的孢子繁殖是差不多的,理清概念
教学条件支持及分析:
需要学生对常见的真菌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日常生活中的真菌,同学们平时见过后有哪些?木耳、香菇、灵芝、还有桔子发霉之后的青绿色的霉斑、面包上霉变长的毛、粮食霉变都是由曲霉引起的及衣服发霉等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从前面的课当中我们已经知道比细菌大,所以真菌大多是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如:发酵用的酵母菌
真菌的形态结构
有单细胞的(酵母菌);有多细胞(青霉、曲霉、蘑菇等)
所有真菌的菌体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体构成
讲述:下面我们以青霉和曲霉的比较来了解真菌的内部结构(见p63页图)
青霉与曲霉的比较
不同点:青霉菌直立生长的菌丝产生的孢子呈扫帚状,呈青绿色;曲霉呈放射状,呈黄、黑、褐色
共同点:①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的菌丝构成
②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③都是通过产生大量孢子繁殖后代
④都没有叶绿体,所以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异(通过现成有机物生活)
总结: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有多细胞;都由菌丝体构成;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无叶绿体
(二)、真菌的繁殖
讲述:刚刚我们已经了解了真菌都是孢子繁殖包括蘑菇也是,蘑菇的孢子在菌褶上,在初一讲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的特点是什么?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萌发呢?
孢子繁殖:孢子比较轻,可飘散到各处,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就可以萌发
(三)、课后练习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3)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4)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各要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5)性、生物的进化,这成为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于是关于生物起源、进化的种种猜测又被提了出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
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死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师讲述: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拉马克关于进化的用进废退学说
拉马克是进化论的奠基者,他在18世纪初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原因。环境改变了,生物的生活方式也要跟着变,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起来,有的器官则由于长期不使用而萎缩退化了。
师讲述:在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放映录像:非洲草原野牛四季生活及生殖过程,重点放映迁徙路径大河时,许多野牛个体被淹死或被鳄鱼吃掉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根据录像及初中所学有关知识总结归纳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师引导:指导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因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有限,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的情况下,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种与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生存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个体被淘汰。例如:鲤鱼在繁殖季节,雌鱼会产许多卵,雄鱼也会产下大量的精子,但是能够形成受精卵是少数;受精卵形成后,在孵化的过程中个体弱小的幼鲤又会被淘汰掉,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是很少的一些个体。
(2)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幸存并会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而不利变异个体则很容易地被淘汰掉。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变为显著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3)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的问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
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基础上,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的定义
师:举例: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
(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1)与(4)属于种群。
师生归纳: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点
(1)种群的个体之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别,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
(2)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师:种群为什么是进化的单位呢?
出示资料:大熊猫的生存
从进化上看,大熊猫己经历了小大小的兴衰历程,从分布范围看,它已由厂布于亚洲东部而退缩到中国。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地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5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万多平方公里,数量不足1000只,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块岛屿状孤立地带。
由于大熊猫的分布是呈岛屿状的小种群,每个种群的个体数不足50只。难免导致它们近亲繁殖而使其丧失遗传多样性,最终导致种质较差的小种群逐一灭绝。加之大熊猫食性单一,若遇大熊猫主食竹周期性地开花枯死(约60年一周期),必然导致大熊猫因食物匮乏而饿、病死亡。
3.基因库、基因频率
生:阅读教材p65,找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师生归纳: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的基因在种群的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
师举例:我们知道多指为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绝大多数人表现为正常。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绝大多数人表现正常。
师生归纳: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生质疑:怎样才能知道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呢?
我们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
师引导: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问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
解法一: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就aa、aa、aa来说,每个个体可认为含有2个基因,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
a基因频率=(2×30+60)÷200=60%
a基因频率=(2×10+60)÷200=40%
解法二: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即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体频率与1/2杂合体频率之和,则:
a基因频率=30%+(1/2)×60%=60%
b基因频率=10%+(1/2)×60%=40%
从上述可知,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l(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生质疑: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是否一直不变呢?让我们观看一个课件。
生观看:用cai课件模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浅色型桦尺蠖和黑色型桦尺蠖所占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
1850年以前该地区的桦尺蠖以浅色为主,黑色个体很少。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发生了改变,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色型达到了95%左右,浅色型由余下了5%左右。
师生归纳:由此可见,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在不断改变的。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结论:生物进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四]教学目标巩固
1.自然选择题学说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通过遗传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这是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因此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3)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5)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在北大西洋东部以马德拉群岛上发现有550种昆虫,其中有200种昆虫的翅已退化,不会飞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生存斗争的结果 b.食物中缺乏翅生长的物质
c.定向变异的逐代积累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3.从某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10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分别为300个、600个和100个。
(1)在这1000个个体中,b基因有 ;其基因频率为。
(2)在这1000个个体中,b基因有 ;其基因频率为。
答案:(1)1200 60% (2)800 40%
4.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答案:c
5.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
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
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佳的生存机会
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
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答案:b
6.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答案:c
[五]总结
本节课主要是了解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由于其具有局限性,所以人们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八年级生物从种到界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