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学反思的写作来说,我们一定要找到教学上的不足,同时将解决措施撰写完善,通过写教学反思,很多人都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感谢您的参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建构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度量角的大小,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听听,这样的印象与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合作,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知道量角器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与学生一起发现,讨论。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知识介绍的不够充分致学生在操作时频犯错误,拖延了课堂。除此以外,由于本身的教室技能还不够成熟,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不够及时与准确。我需要不断地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在反思中成长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2
教学片段:
小故事:阿凡提智斗恶财主 阿凡提辛辛苦苦在财主家干了一年,大年三十这一天,他冒着风雪到财主家领工钱,贪心的财主想刁难阿凡提,就说:“阿凡提,听说你很聪明,这是我家祖传的一块三角形玉佩,可惜缺了一个角,你得给我量出这个缺角的度数,量对了,我给你工钱,要是量不出来,哼哼,我就扣你一半的工钱!”
师:财主真够坏的,竟然叫阿凡提去量断角的度数,你们愿意帮帮他吗?这个角的度数能量吗?(生思考片刻)
生1:不能。因为这个角断了,连顶点都没了,当然量不出来了。
生2:能(一时却又想不出方法)。
生3:能。我们只要量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然后用180°去减,就能知道这个断角的度数了。 师:真够聪明的!
生4:不对,这样不算。因为财主是要阿凡提量出而不是想办法算出这个角的度数。
师:也有道理啊!那可怎么办呢?
生:(众生)没有角怎么量啊!
师:对呀,要量角先得有角啊,再想想,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帮阿凡提想出办法来。
生5:有了!我们只要把这块玉佩断了角的两条边延长并相交,就能找出这个角,并量出角的度数。
师:终于和聪明的阿凡提想到一块去了。这样,阿凡提就可以领到工钱了。但是,狡猾的财主并没有善罢甘休,他又想出了一个新花招,我们来听一听。
财主:第一次不算,你得用我的量角器,量出这个角的度数,这次量对了,我就给你工钱。
师:财主想让阿凡提量哪个角呢?(提示学生看画在黑板上的一个小角,一个学生上去“一试身手”,但折腾了半天终因角被量角器的边盖住而变得“无计可施”。)
师:快想办法啊!
生:有了,只要把这个小角的两条边延长,一直延长到用这把量角器能量出这个角的度数为止。
师:你们和阿凡提一样聪明!正是用这种办法,阿凡提再一次战胜了狡猾的财主,最终取回了自己的工钱!
反思:
“人的思维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没有问题就无以研究,本课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并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巧妙地将练习的内容蕴涵于情境中,这不仅使原先枯燥、机械的练习不见了踪影,更使练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帮助阿凡提与狡猾的财主“斗智”的过程,学生经历了直觉猜测、思考实验、质疑追究的过程,让他们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整个过程学生的智慧不断涌现,积极的情感也在丰富的体验中实实在在地产生。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习四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每个同学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小组操作——深化角的本质
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相差很多。
师:取出自己信封里的两根小棒摆角。同桌比一比,看谁摆的角达? 师: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比较角的大小公平吗?
二、层次铺垫——突破难点
(一)量角器的认识
1. 认识量角器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这些刻度怎么分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⑵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 。
2. 游戏
师:我们做个游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
教师带着学生量手臂伸开,右(左)手是0刻度线,,手是180刻度线胸前是中心点,也可以看成角的顶点。下面我们用身体表示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是什么样的。从0度开始,即从两臂重合开始,右(左)臂不动,左(右)臂慢慢展开,一起表示出0度到90度的逐步变化过程,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91度,100度??180度。
师:我们表示量角器上各个度数的角时,哪里在动,哪里不动?
回答后小结:0刻度线不动,每个度数的角都是从0刻度线处张开的。
(二)用量角器量角
1. 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在量角器内刻度上找出角(90°、30°、60°135°)并用手比划同样大的角,再在三角板上找到这些角并记一记。
2. 学习量角的方法
⑴教师出示一个角,先让学生估计大小,在尝试用量角器量角。 ⑵学生小组交流探究量角的方法。
⑶教师演示详细介绍量角的步骤并板书。
⑷出示60°、120°的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在作业纸上)。根据手中的量角器,师生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呢?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三)知识整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一起来回顾一下。
量角器的结构有那些?应该作业量角?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三、拓展延伸——熟练应用
1. 做一做:教材38页中的“做一做”。
2. 量一量:教材39页第3题各时间所成的角的度数。
3.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角的度量”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本课突破对策具体步骤如下:
1.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小角来度量角的大小。
2.做游戏(伸展运动)想象角的动态变化,为抽象的量角器测量奠定了直观的基础。
3.学习量角器的测量和内外刻度原理,都是采取层层渗透、处处铺垫的方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4
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集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积极。避免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考虑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5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通常,老师把这一内容的教学界定为技能训练课。在这个界定之下,教学时老师先简单介绍度量角的单位——度,然后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最后教给量角的方法,即“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在学生熟记量角这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但学生掌握的效果不甚理想。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通过对“角的度量”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对难点成因的深入思考与分析,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角。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是“1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制作者一般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学生对量角器的结构特点不甚理解,这样难以把握量角的实质。
二是学生对量角器的两圈刻度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测量工具中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这样,学生的已有经验与量角器的高度简约化、智慧化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对量角的本质的理解产生障碍。
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追根溯源,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看到量角器上面许多大小不同的角,明确量角的实质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制定好了目标定位,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围绕这两个本质展开。
一、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出角的度量。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2、找到量角器上各种大小不同的角。
(1)认识1度角。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2)认识量角器上的2度角、3度角、5度角、10度角、20度角、30度角、60度角、90度角、120度角、150度角、180度角。
(3)在量角器上摆20度角、50度角、90度角、140度角、165度角。
引导认识量角器上的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定点,0度刻度线是角的一条边,几度刻度线是角的另一条边),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
(4)读出量角器角的度数:(65度、145度、40度)
三、尝试量角,探索量角方法。
1、自己尝试量一个角的大小。
2、总结量角的方法。
四、围绕量角展开技能训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量角的本质展开,最后让学生自己量角,总结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6
?角的度量》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得较累。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7
?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曾看见过学生拿着量角器手无足措的样子,用量角器的直边和圆弧夹的角比在角上,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并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这样在动手过程中认识了量角器的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还掌握了度数的写法。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画在纸量角器上的各种角,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角的顶点都在量角器的中心点、都有一条边在0度刻度线上,从而让学生明白量角的本质就是让量角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怎样重叠呢?我安排学生讨论,并且动手操作。通过讨论与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这样量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会量角,还理解了量角的本质。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生变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实现了在技能教学中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创新的空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8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到达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一样,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一样则数法不一样。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提议用儿歌帮忙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经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齐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能够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经过自我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头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构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教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向读到180度。之后,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一样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到达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能够的。于是按不一样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异常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必须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经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并且只要应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篇相关文章:
★ 线和角的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