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优秀6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格式,如大纲、流程图、表格或文本形式,教案还包括了不同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择,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中和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中1格代表1个单位。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1、根据实例,读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准备:

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读懂纵向统计图

1、会看统计图。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你们以前接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学生可能会发现:

(1) 现在的统计图中有很多的直条。

(2) 在统计图的左边还有许多数。师:你知道统计图中的直条和左边的数各表示什么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说明:图中的直条表示喜欢各种电视节目的人数;图中左边的数的意义是:1格代表1个单位,在这里1格代表1个人,2格代表2个人……

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师:这个统计图告诉了你什么?

(1) 学生独立思考。

(2)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 最后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可能会从图中看出:喜欢卡通片的人数最多,有12热;喜欢看歌舞片的人数最少,才4人;喜欢看新闻和喜欢看电视剧的人数同样多……从图中还能计算出一共统计了39个人。

3、延伸。

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你又想到了 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4、给统计图起名字。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统计图,你认为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好呢?

(1)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名字。

(2) 教师指出:因为这种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表示数量的多少,所以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条形统计图”。

5、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1) 学生说一说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有哪些优点。

(2) 教师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只管得看出数量的多少,一目了然。

二、读懂横向统计图

1、条形统计图可以是横向的。

师:这是育才小学二年级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这副统计图和第一副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第一副统计图是直条是竖着的,第二副的直条是横着的…… 教师肯定:条形统计图也可以是横向的。

2、会看横向统计图。鼓励学生自己说一说横着看、竖着看各表示什么。

3、从图中获取信息。让学生与同伴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4、讨论。

师:如果我们班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你认为组织哪项比赛欢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当他们的意见不一致时,使学生体会到通过统计有助于做出决策。

三、读懂统计表

1、会看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安装电话情况的统计表。你们知道这个统计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各表示什么吗?

(1) 学生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年份,每隔5年统计一次,而第二行表示这个地区安装电话的部数。

2、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分析,学生会感到比较捆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简单的分析:如1985年安装的电话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五年统计一次,电话数量逐年增加:1985到1990年增加142部;1990—1995年增加190部;1995—20xx年增加950部,远远高于前些年的增长速度。

3、估计。

在学生对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作出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表中组数的变化情况估计一下现在可能有多少部电话。

四、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4)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6)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7)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前2组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

(2)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先让学生然算。

(2)问: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得对不对。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独立观察,理解图意。

(2)提问:不计算,你能说说哪种分法的组数多些?

(3)还可以每组几人来分?

4、完成想想做做。

(1)你能根据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同相互说一说,指名说,全班一起列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 教学1吨有多重, 特别是">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 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 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xx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尝试与猜测第一课时《鸡兔同笼》教材80~81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列表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读,课件中标注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野鸡;几何:多少。) 师:谁知道,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师:是呀,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板书:鸡兔同笼)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好吗?大家请看屏幕。出示题目: (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师:请大家自由读题,你们都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鸡和兔一共有20个头。鸡兔一共有54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还有补充吗?有两个隐藏条件看谁细心发现了?。

生:鸡有2条腿,兔子有4条腿。鸡和兔一共有20个头。鸡兔一共有54条腿。求分别有几只?

师评:他还发现了隐藏条件,审题真细心。

2.先猜一猜,鸡兔可能有几只?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40条腿,而题目中是54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80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2)师:你们愿意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还是我教给你们方法你们做?好,那就请你们小组合作交流,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一比,看看那个组想出的办法多,方法巧。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汇报时,师生、生生质疑,评价)

a、师:谁愿意展示你的方法?

(1)列表法: ①逐一列表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

师:学生说出“1只鸡,19只兔子”,问“怎样计算出的腿数?”1×2+19×4=2+76=78 问“结果就是13只鸡,7只兔子吗?怎样可以知道这个结果是正确的?” 是的,可以用算式来验证:13×2+7×4=26+28=54(条)

师:谁和他的方法一样?能再讲讲吗?

师:追问“有些同学在填表时写出的腿数特别快,让我们采访一下有什么秘诀?” (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反之依然,所以列表列得特别快。)

师:评价“像你们这样,采用列表的方法,不重复、不遗漏的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这种逐一列举的方法在数学中也称为“枚举法”(板书)

小结:逐一列表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是不重复不遗漏;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吗?

②跳跃列表

请小幅度跳跃列表的同学汇报;(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计算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调整的谁还有不同的调整策略?)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

请大幅度跳跃列表同学汇报(你是怎样想到把鸡或兔的只数从 只一下调整到 只的) 请大或小幅度调整与逐一相结合的汇报(重点追问:你每一步是怎样进行调整的?根据什么进行调整的?)

小结:列表过程中根据需要我们可以有规律的小幅度跳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大幅度的跳跃;(板书跳跃) ③取中列表法

请选用取中列举法的同学汇报?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

小结:取中列举法在逐一和跳跃的基础上直取中间数,验证后调整幅度缩小更为简便快捷(板书取中)

(2)、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首先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尝试猜测,然后进行计算验证,分析后进行合理调整。(相机板书:猜测、验证、调整)

(3)你最喜欢那种列表方法?理由呢?

(4)、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

直观画图法:大家明白了吗?你觉得这种解法怎么样?

小结:画图的方法非常直观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5)、同学们还有具有独特个性的解法吗?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汇报。

过渡: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你们很了不起。

三、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能用你喜欢的列表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吗?

1、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多少只? 抓住数学的本质,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运用我们所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2、在我们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呢? 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3、运输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用大小卡车往城市运29吨蔬菜,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

尝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此题 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

1)、(如分别出现两种不同的正确答案)两种答案都正确吗?那么用什么方法能使所有的正确答案都不遗漏呢?师生集体尝试逐一列表的方法。

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不同之处呢?(没有限定大小卡车的总辆数)

哪种方法解决最好? 或

2)、(如出现一名同学有两个正确答案和分别一个正确答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好?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耐心细致的做每一件事请。

四、总结全课交流收获

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结束语:数学自古以来是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明珠,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五、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思路

逐一 猜测

跳跃 验证

取中 调整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5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6

第1题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最大的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第2题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然后,再回答问题。答案:这个数有四种可能:9、18、27、54,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不一定要所有学生把四种全部找出来。

第3题

主要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分层次进行,可以先填奇数和偶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第4题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题结论是5,第2题结论是13和2,第3题的结论是36或92。在完成本题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知识自己编一些这样的题,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第5题

先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并交流是如何思考的.,一般可以从每盒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如每盒2瓶,9瓶,10瓶等都较合理,每盒90瓶就不太合理。

第6题

本题为思考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三个连续自然数组成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3的倍数自主探索,交流研究结果,最后得出结论。

〖你知道吗〗

教师可以结合史料详细介绍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理解“猜想”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再举一些例子,例10=3+7,18=11+7,42=31+11等。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

10加几数学教学反思通用6篇

9年级数学工作总结6篇

数学小学教案推荐6篇

数学小学教案优质6篇

小学数学2的倍数教案6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6篇

小学数学3的倍数教案6篇

小学数学2和5的倍数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10加几数学教学反思7篇

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4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