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包括教材的选择和准备,例如教科书、工作表和多媒体资源,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教案,以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春来了优质课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春来了优质课教案篇1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刻苦求知的愿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绝招》
1、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绝招?课文讲了谁的绝招?谁的绝招最绝?)
2、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没能取得好成绩,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下决心要挽回面子,要练一种“绝招”,“镇”住那些小伙伴。结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果然出奇制胜,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绝招,太绝了!’”
3、大家想知道他们的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吗?
设计意图:从启发谈话入手,诱导学生理解课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
2、讨论:
①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
(三胖的绝招是憋气,二福的绝招是空翻,小柱子的绝招是算数学题目)
②谁的绝招最有用?(小柱子的绝招最有用)
3、小柱子的“绝招”引来了大家的赞叹,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细读课文作好了铺垫。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
读书时要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课文中画出来。
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读课文时遇到了哪些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解难答疑。
3、讨论:
①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②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③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同桌互相讨论一下。说说那位小朋友的绝招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对小朋友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评价)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什么是绝招?
2、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
(起因是和小伙伴比本领,却样样都落后于别人,觉得自己“太丢人了”;
3、小柱子回家后看见奶奶包饺子,在和奶奶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奶奶说,二福的绝招是天天跑体育场练出来了。他认为奶奶说的话在理,明白了经找是靠苦练出来的)
4、他练习了什么绝招?
(两个不过百的数做乘法,算得快、算得对)
5、为什么“伙伴们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小柱子的“绝招”出奇制胜,“镇”住那些小伙伴。大家都十分佩服,所以大家都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
6、这个绝招是怎样练成的呢?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从中体会小柱子勤学苦练的精神和争强好胜的性格。
7、引导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①你觉得小柱子的做法怎么样?你应该学习他什么特点?(自尊,好强,不服输)
②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③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8、阅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说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着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五、拓展练习、增加智慧
1、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下次的比赛,会是什么情景呢?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2、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本领可以称得上是绝招?
3、你佩服周围谁的本领或技艺,可以问问他是怎么练成的,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学一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练习生活谈谈对“绝招”的认识,升华了小学生的情感。引导小学生采访周围人物的绝招,这就把语文教学生活化了。
【教学反思】
我们的课堂应由“知者”间的对话变为“智者”间的交流,因为促进人成长的至关因素是智慧而不是知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关注学习者的自身感受与个体学习,改变不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方式。只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上,感悟、体验并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才能在得到语言知识的同时,生成捕捉知识、探索未知的智慧。
“学”是研究性的探究活动。“学”是一个对信息不断整合、加工改进的过程,学的方式有很多,收集、整理信息,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研讨、争论,等等。“学”也是一种交往,应是信息的交汇。在课堂上,为他人提供信息和采集来自他人的信息都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在自助与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对以往经验的提升,对事件现象的剖析,对人物形象、人物特点的评价,都会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语文方法和思想,从而使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成为儿童不可或缺的能力。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具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将会导致他今后的生活方式。”我认为今天的课堂不应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因而应该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都能形成自己的学习观。
因此,本设立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语文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经历语文知识“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只要勤学苦练,就能练就一身好本领;要练,就练对自己未来发展有用的本领。巧妙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对刻苦求知产生一种价值认同。
三年级春来了优质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悖、恪。理解“恪守”“有悖”。
2、能读懂课文,知道文中“秘密”的含义;理解“固执”、“弄虚作假”在文中的含义;
3、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中心,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固执”、“弄虚作假”在文中的含义;知道文中“秘密”的含义。
难点:理解文章最后一节。
教学媒体 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1、 ( 出示:“英国温泽市政大厅”图片) 这是坐落于英国的温泽市政大厅,它建于1690年,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然而,就在前两年,当人们对大厅的天花板进行维修时,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一个天大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8课《秘密》。
2、 (板书课题:38、秘密)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厅的秘密”
1、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大厅的秘密是什么?”
2、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埋下这个秘密的是建筑师——莱伊恩(板书:莱伊恩),什么秘密呢?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一根柱子 支撑天花板
四根柱子 装装样子
根据板书,说说大厅的秘密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引导质疑
1、原来在设计建造这座建筑时竟还有着这样一个故事,隐含着这样一个秘密。四根柱子只是装装样子,是虚的,假的,这不是弄虚作假吗?对这个人,后人是怎么评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用“——”划下来。
出示:
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是遭遇到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
1)师生合作读: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因为——
2)3)再读句子。学生质疑。
预设:什么是“恪守”?查字典理解“恪”
“自己的原则”是什么原则?
遇到什么阻力?
(四)、学习课文,理解“固执”、“弄虚作假”的含义
1、默读第1、2小节,想一想:莱伊恩遇到了哪些阻力?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市政府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
1)什么是人士?在建筑行业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士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 他们和莱伊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课文里没有直接写,但我们可以从文中的语句中猜测出他们对话的内容。让我们静心地读一读第1、2小节,并结合有关的语句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同桌试着说一说。
出示:
人士: 莱伊恩:
人士: 莱伊恩:
人士: 莱伊恩:
2)请一组同桌说。
3)从莱伊恩和人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莱伊恩?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是?什么叫“固执”?
出示句子:
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
“固执”为什么加引号?真的固执吗?
小结:在别人看来,这是不可救药的固执,其实是他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据理力争,始终恪守原则的表现,所以“固执”加上了双引号。
4)、朗读句子,感受莱伊恩遇到的阻力。
2、 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甚至威胁,莱伊恩的心里无法平静,他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想了很久很久。借助提示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出示:
面对来自人士和市政官员的阻力,莱伊恩非常苦恼,想:( )。
师生合作读: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原先的主张吧——市政官员肯定会另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悖自己为人的准则。
理解:“有悖”
莱伊恩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
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所以莱伊恩非常——(苦恼,矛盾,为难,犹豫……)
读,读出莱伊恩苦恼的心情。
3、在如此矛盾的情况下,最终,他终于———
4、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一直未被人发现。直到两年前,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了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文中“弄虚作假”加了引号,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交流。
师生合作读: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大厅。他——没有想到的是——莱伊恩不这样认为,因为他的设计是——,所以他自信——莱伊恩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莱伊恩非常苦恼,他想——矛盾了很长一段时间,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小结:这是莱伊恩为了恪守自己的原则,而不得不采取的做法,并没有我们平时所用的带有批评、指责的意思,所以加上了双引号。
5、让我们再来读读对莱伊恩的评价,感受他作为一个人的伟大之处。
6、 三百年后,人们面对这根柱子的确十分震惊,当地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崇尚和相信科学)。这里的“旨”的意思是?
(五)、延伸拓展
1、的确,真正支撑天花板的只有一根柱子,其余的只是装装样子,但因为有了这四根柱子,莱伊恩才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这四根柱子支撑着莱伊恩为人的准则,支撑他对科学的崇尚。
2、语言实践:当一回解说员,向前来参观这个大厅的人们,讲讲莱伊恩的“秘密”。
板书设计 38、秘密
莱伊恩 一根柱子 支撑天花板
(四根柱子)(装装样子)
恪守原则 崇尚科学
本课小结
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中心,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反馈教学效果的作业 照样子写句子( )非常苦恼,( ) 。
三年级春来了优质课教案篇3
【教材分析】
?火烧云》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向我们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喂、盈”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模”,会写“必、胡”等13个字,正确读写“火烧云、晚饭”等8个词语。积累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6自然段。s
3.能抓住相关句子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说出火烧云变化“多”且“快”的特点。
4.能通过朗读等方式,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背诵第3~6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说清楚火烧云的特点。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识字:“喂、盈、彤”出现在文章第1~2自然段,可集中识记。结合偏旁识记“檀、喂、庙”,这3个字分别为木字旁、口字旁、广字头,结合字义,联系生活经验,识记生字。联系上下文识记“盈、彤”,这两个字在文中都以词组(“笑盈盈”“红彤彤”)出现,可出示图片,再联系上下文,识记生字。动作识记“跪、揉”,可结合动作,识记生字。对比识记“模”,这是个多音字,可结合“模型”,联系学过的知识,识记生字。随文识记“接”。
写字:“凶、庙、威、武”是半包围结构,要特别注意提示笔顺。“必”是独体字,点的笔画较多,引导学生注意点的不同位置,总结书写要点。“胡、灿、骑、秒、猛、接、镇”等字都是左窄右宽,偏旁大多由熟识的部件组成,书写时应引导学生观察“火、马、禾”成为偏旁后形体的变化。
2.朗读教学
本文言辞优美,想象合理有趣,适合学生反复阅读。教学时,先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找出火烧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细致引导学生朗读第3~6自然段。如第3自然段中,让学生找到表示颜色的词语,从这些词语入手,体会颜色的丰富多样,进行朗读指导。
3.积累表达
课后有两个积累任务,一个是课后第一小题,要求背诵第3~6自然段;另一个是积累三类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说出几个类似的词语。其中背诵第3~6自然段是教学重点,可以在重点品读之后借助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辅助记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有8个,比较特别的是“金灿灿”,这是abb式的叠词,凸显了云霞金光耀眼的样子,可结合多媒体体会词语的意思,再借助这些词语说出火烧云是如何变化颜色的。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喂、盈、彤”这3个生字,会写“必、胡、凶、猛、接、威、武、镇”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火烧云是什么样的云。
3.能说出火烧云有哪些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
初读课文,理清题意
1.课堂导入,引出课文题目。
(1)师:大自然千变万化,就连天上的云朵也有千百种姿态。你见过这样的云吗?(课件出示火烧云的图片)
(2)师:你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云?(学生描述所见情景)
(3)介绍作者萧红,引出课文题目。(课件出示萧红简介)
2.抓住疑问,走进课文。
(1)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全班齐读。
(2)根据课文题目,提出疑问。
师:读完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3)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题目。
师:文中有一句话解释了什么是“火烧云”,通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画上横线。
3.理解“烧”字,感受异景。
(1)根据学生反馈,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指名朗读,师正音。
(3)认识“彤”字。
①教师范读,出示“彤”字的读音。
②解释“彤”的字义,“丹”指红色,右边“彡”表示装饰。
③课件出示火烧云的图片,理解“红彤彤”。
(4)体会“烧”字,感受火烧云的瑰丽景色。
①找出文中用得特别好的动词“烧”。
②播放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说说“烧”字好在哪里。
③教师总结:“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的颜色,如火一样红,也使人感受到火烧云如烈火熊熊燃烧那样的震撼景象。
(5)学生齐读句子,读出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以火烧云的图片为切入点,导入新课,主题鲜明。对于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的“火烧云”,通过朗读课文,找出关键句,让学生初步理解。抓住关键字“烧”,让学生在理解“烧”的过程中,明白火烧云名字的由来,也感受到火烧云这种自然现象的绮丽壮美。
板块二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梳理结构。
师: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火烧云”的?
(3)学生答,教师板书:上来、变化、下去。
2.图文结合,感受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喜悦之情。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火烧云上来时的美景。
(2)围绕“变”字,感受美景。
师:这一自然段中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最高,把它找出来。
(3)细读第1自然段,体会变化。
师:火烧云出现时,都有哪些事物在变化?用横线画出来。进一步思考:它们是怎么变的?
(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师:小孩子的脸、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小白猪、喂猪的老头儿的胡子。
(5)认读生字“喂”。
①结合偏旁,理解字义。
②课件出示与“喂”相关动作的图片,加深对“喂”的记忆。
(6)结合“笑盈盈”,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时的心情。
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人们见到火烧云时很高兴?
(7)课件出示“盈”字的演变。
课件出示
让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盈”是“充满”的意思。“笑盈盈”即笑容满面的意思。
(8)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再读第1自然段。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一起来读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结构,找到作者行文的规律。在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火烧云的出现时,先抓住“变”字,发现火烧云的美;再由“笑盈盈”体会人们见到火烧云时的喜悦。最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对照具体画面朗读,感受火烧云的特点。
板块三
书写指导,学写生字
学写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必、胡、凶、猛、接、威、武、镇”,学生观察异同点。
(2)学生交流书写要点。
教师强调:“必、威、武”这3个字的主笔分别是卧钩、斜钩、斜钩。
(3)教师范写,进行分类指导,重点笔画重点指导。
①“必”:第二笔卧钩起笔在横中线上方,不宜过长,笔顺是点、卧钩、点、撇、点。
②“胡”:左右结构,注意“月”字撇画的穿插。
③“凶”:先内后外,第一笔是撇,第二笔是点。
④“猛”:左窄右宽,右部底横宜长,托住上方。
⑤“威”:半包围,被包围部分小且靠左,斜钩是主笔,要写舒展。
⑥“武”:第二横从横中线起笔,写得斜长,被包围部分要写得小,斜钩要写舒展。
⑦“镇”:左窄右宽,右边“真”字里面有三横。
(4)学生书写,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观察字形特点,将本课生字按结构进行分类识记、辨析,重点笔画、特殊笔顺重点指导,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重要笔画所在的位置。这样先观察后书写,写后进行评价反馈,让学生在实践中把字写美观,从而提高其书写能力。
三年级春来了优质课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 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 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三年级春来了优质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美丽的童话——《去年的树》(板书课题),作者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
2.让我们自由朗读课文。
看看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
学生自由读文
3.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说一说吗?出示: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
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它四处寻访,它问了、和.知道一。于是,鸟儿——。
4.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好朋友这个词语,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5.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
的词句画下来。
“天天……”一句。
二、精读课文,潜心对话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美丽的童话,体会一下好朋友间的友情。
这篇童话很有特色,它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中一共写了几次对话呢?分别是哪儿次?
大树
树根
小鸟
门先生
小女孩
师:(大屏幕出示第一次对话)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树对鸟儿说——(示意学生读)
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师:鸟儿说——(示意学生读)
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它们是那样的相依、相惜。可是,寒冬来临,它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伤感呀!临别,它们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呢?请与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指导要点:
①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
②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坚决、肯定。
③树和鸟性别不同,要读出区别。(引导学生注意,书中的鸟儿用的是“她”,树是“他”。)
师:他们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然而,昔日的好朋友却不见了。她找了又找,问了又问……在文中找找,小鸟在寻找朋友大树的过程中都询问了谁?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同桌分角色读。要仔细揣摩,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用恰当的语气来读。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读,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相机指导,指导要点:
①“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他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
②“门先生”对伐木的事见多了,已不以为然。读他的话时,要平淡、冷漠。
③“小姑娘”的声音要稚嫩些。
④鸟儿的三次询问,一次比一次焦急。
师启发:鸟儿找不到好朋友,心里急吗?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在心里呼唤她的好朋友呢?
指名朗读三次问话。
师: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己、里是多么焦急啊,
再次指导朗读,读出焦急,难过
当她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时,(出示演示文稿)“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指名学生交流。
师小结:鸟儿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尽管那只是用自己好朋友的身体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怎能不伤心,她睁大了眼睛,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出示演示文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从这第二个“看”字,你又品出什么呢?
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提升。
师: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唱完了歌,她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那深情的“看”字,我们仿佛听见鸟儿在说——
指名学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正如同学们感受到的那样,这两个“看”字虽然普通、平淡,却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与留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三、体会道理,拓展延伸
1.师:鸟儿飞走了,带着伤感飞走了,但她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吗?(友情、守信)
2.回顾总结课文
3.愿你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4.课文学完了,作为读者,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呢?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几分钟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进一步引导。
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令人感慨万千。这篇美丽的课文,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与思考,让我们感受了世间最美好的情意,也感受了世间许多令人伤感的遗憾。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愿你们从这宝库中撷取更多的宝物,那里的美好情感会伴你终生。
四、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
读──(读题)。
三年级春来了优质课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引入课题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他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他里面还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他吗?请举起你的右手。(五指伸直、并拢、张开)
(课件出示)师:张开的五指中有几个空隙?(4个)数学中我们把这个“空隙”叫“间隔”。(板书)我们发现5根手指中有4个间隔,那么4根手指呢?3根呢?
2、举例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钟声…)
3、理解间隔数,引入课题。
在一条路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间隔数(课件演示),每个间隔的长叫间距,研究间隔数和棵数之间关系的问题,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招聘启事
在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一边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特聘请校园设计师数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2、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师:(课件出示例题。)
师:谁能读一读?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问题?你认为这道题中什么词语最关键?
(课件解释关键词语,加深学生理解)
师:你认为要求一共植树多少棵,关键是知道什么?(间隔数)那么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是什么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3、出示合作要求。
(1)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要求。
(2)学生4人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设计出植树方案。(可
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合作。
(4)小组作品展示,及小组评价。教师及时点评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及时鼓励学生。
(5)引导学生总结出在实际生活中的植树情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两端都栽,第二种:只栽一端,第三种:两端都不栽。
4、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
(1)数一数:数出棵数和间隔数。
(2)比一比:比较出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两端都要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相同(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时,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三年级春来了优质课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