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适切性还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综合应用 粉刷墙壁
一、教学目标
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 、整理 、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步骤
1.明确设计方案需要做的工作。
2.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分析与比较信息。
4.书面呈现粉刷围墙方案。
三、教学建议
1.因本实践活动会涉及实地的测量与调查,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室内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应该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数学信息。
3.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实际效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4.活动结束之后,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已设计的方案投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能正确的按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
3、会把较大的整整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再求近似值。
教学重点: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及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区别求近似数与改写求准确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在商店买菜时,电子秤上显示总价是7、53元,而营业员只收我们7元5角。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只要知道它的近似数即可,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川、数的近似数) 。
二、自主控究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件出示豆豆测量身高的情景图)
师:读情景、图,你能找出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吗? 、
生1: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得出豆豆身高的近似数。
生2:已知信息是豆豆的身高是0.984m,亮亮说:“豆豆身高约是0.98m。”红红说:“豆豆身高约1m”。
师:对于上面的已知信息,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b“豆豆的身高是o.984m”,这里的0.984m,是测量时精确到毫米得到的。
生2:“豆豆高约0.98m”,这里的0.98是精确到厘米得到的。
生3:“豆豆高约1m”,这里的l是精确到米得到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上面不同韵结果呢?
生:0.98和1都是0.984按不同要求取的近似数。
师: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到的方法是什么?
生:我们取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时,用到的方法是“四舍五入”法。
师:对,“四舍五入”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小数取近似数。
师: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0.984m是如何得到0.98的?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豆豆高约是0.98m”,这里的0.98m是把豆豆身高0.984m保留两位小数得到酌结果。
师:它是如何取的两位小数?
生:按要求把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时,一般要看到千分位,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5就要向百分位进1,如果千分位上的数小于5,就舍去。
0.984≈o.98(保留两位小数),因为千分位上的4小于5,所以舍去。
师:“豆豆高约lm”,这里的lm是把0.984m保留整数得到的结果。一个小数怎样才能保留整数呢?
生:一个小数,如果保留整数,就要看这个小数的十分位,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0.984m-≈lm。
师:如果0.984m保留一位小数,结果又是什么呢?
生:把0.984m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到百分位,百分位上是8,大于5,就要向十分位进1,十分位上是9,9+1=10,接着向个位进1,个位上0+1=1,所以0、984m保留一位小数是1、0m。
0.984≈1.0(保留一位小数),百分位上8大于5,向前一位迸1。
师:后面的0可以省略不写吗? ,
生:不能,因为要是省略就变成精确到整数部分的个位了。
2、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师:读图,你能读出什么信息?
生: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384400km。
师:384400km,数据比较大,书写起来也不方面,你能把它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00,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然后点上小数点。
师:你会表示吗?
生:384400km=38.44km
师:上面的改写方法正确吗?
生:不正确,因为384400和38.44根本就不相等。
师:那怎么办呢?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38.44的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即可,因为把384400变为38.44缩小到了原数的而1/10000。
师:好,上面的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在万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字。
师:读情景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已知木星距离太阳778330000km。
生2:所要解答的问题是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师: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上面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个问题是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并且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
师: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和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把大数改写成一个用小数表示的数,所以都应该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
师:改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那么改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几位呢?
生:应该是八位,然后加“亿”字。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用自己的思维,类推了把一个数改成用“亿”作单位的数。你能写出改写过程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投影展示)
778330000千米=7.7833亿千米
师生总结方法: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在亿位的右边,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亿”字。
师;如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生: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三、控究结果汇报
师: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生: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看到十分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要看到百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到千分位……
师: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怎么办呢?
生: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是不能省略的。
师:如何把一个较大的数改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生总结: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加上“万”字。把一个大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时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加上“亿”字。
师:改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在改写的过程中,不要把单位“万”“亿”丢掉。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和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类似,都是采用“四舍五入”法。
生2: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写起数来就简单多了,这体现了数学的简洁思想。
师:小数的近似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类似的数,你们课下去找一找,看看它们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在发现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知识、能力、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
板字设计:
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 0.984保留一位小数 0.984保留整数
0.984≈0.98 0.984≈1.0 0.984≈1
↑ ↑ ↑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大于5,向前一位进1
例2 例3
142800千米=14.28万千米 778330000=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 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
1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2. 、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 43 ÷ 50 乙牌的合格率: 52 ÷ 60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 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 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
0.3560.025
3 、说一说
1. 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然后学生汇报
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
2. 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篇3
?院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感受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认识“沁、脾”两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留恋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画引入,激发兴趣
1.欣赏北京有特色的建筑(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四合院),定格在北京的四合院。
2.根据收集的资料,交流对四合院的了解。
3.板书、齐读课题。
[通过图片的展示,资料的交流,促进学生对四合院的了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勾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快速读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第1部分(1自然段):比较四合院和楼房的不同。
第2部分(2~4自然段):回忆童年在四合院里愉快、和睦、温馨、甜蜜的生活。
第3部分(5自然段):写虽然离开了四合院,但仍然怀念四合院。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精读品味,体会温馨
1.浏览课文2~4自然段,找出四合院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丰富多彩、神奇迷人)
2.为什么小小的四合院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丰富多彩,那么神奇迷人呢?请默读3自然段。按照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自学提示:
★作者回忆了小时侯的哪些事情?用简单的几个字进行批注。
★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有感情地读读你感触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快速捕捉相关信息的略读能力。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3.汇报交流。
(1)指名梳理回忆的几件事。(聊家常逗我、“探险”、和伙伴疯玩、尝饺子、吃枣子)
(2)交流体会:说说哪件事给你的感触最深?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在学生自由畅说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吃枣子”。
“暗红油亮的枣子就像调皮的孩子直往下跳。”这个句子是把比作?从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童年的快乐和邻里的和睦)
“那枣子的脆甜,深深地沁入院子里每个人的心脾。”你体会到了什么?(一是新鲜、成熟的枣子甜蜜。二是得到邻里的关爱,生活甜蜜。)
(3)指导朗读此段:选择自己觉得最温馨的句子读一读。
[引导学生进一步与作者、文本对话。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进行深入的体会,感受语言的魅力,并深入地领会文章的内涵,在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让学生对四合院生活和睦、温馨的感受再次得到提升。]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
5.读1、5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加上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呢?
6.体会总结对比的写法,强调四合院生活的温馨和甜蜜。
[领悟文章写法,为今后习作运用奠定基础。]
四、认读生字,选写喜欢的词语
五、拓展延伸
课后查找资料,了解一些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建筑。下节课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篇4
?浙江潮》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能够积累玉城雪岭、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等新词,写摘录笔记。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尝试背诵。通过多层次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想象补充的方法,了解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理解称其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
3、 了解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色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尝试运用个性化诗句表达对浙江潮的发现和感受。
4、激发对大自然神奇景观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浙江潮的特点,理解之所以称之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能用简单的诗句表现浙江潮的特点。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浙江潮”的资料,自读课文《观潮》。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主题导入:
1、世界上的自然奇观数不胜数,它们各具特色,无比神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我国的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去看看闻名中外的“浙江潮”。
(结合地图明确位置,板书课题。)
2、播放视频资料:
(1)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浙江潮。(播放解说视频)
(2)试着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发现或者感受。
(学生根据自主观看的感受进行简单描述。)
(3)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文学家周密,用不到一百字就展现出了浙江潮的风姿,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下来。
(2)指名朗读,正音:最盛(shèng) 江横玉系(jì)腰
出示不同字音对应的字义,让学生根据义项进行选择。
(3)同桌互读,检查正音,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4)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和停顿。
(5)学生练读后展示赛读。
2、解读文意:
(1)你读懂了吗?给你同桌讲一讲,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2)提出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怎样学懂它?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代文、图文想象、查工具书、询问他人等方式解读文本。)
(3)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文言文,不仅要有节奏,跟要有韵味,那就是融入其中的情感。想想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又该怎么读呢?
(指导学生读出对浙江潮的赞叹。)
②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两句该怎么读呢?(配乐读出声势变化,指导按照顺序诵读。)
说说这两句写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对形色声势的描写,概括出基本特点:形态多变,如雪似玉,声势浩大。)
③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引读:当著名诗人杨万里看到浙江潮这汹涌澎湃的气势,也不由得发出感慨······
3、感悟文眼: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明白其中的缘由了吗?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简要写下你们的理由。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从声势浩大、雄伟壮观、变化万千、经久不衰等方面入手点评。)
(3)引读赞叹:
当年,周密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由得赞叹——
今天,我们每年依然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想说一句——
未来,浙江潮还将这样汹涌澎湃下去,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会说——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 p5例5~例6、 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 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6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篇6
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运用:
一些长方体物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课时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