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的书写中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共同探讨教育理念,教案中的目标设定明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清晰的方向感,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孔雀画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雀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乐府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儒学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罪恶。
4.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
2.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难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展示:《白蛇传》、《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电视片断)
老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几段电影电视片断,同学们知道它们的片名吗?(学生答)
没错,这些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白蛇和许仙、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片断,还有一个是牛郎和织女。哪位同学能说说这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答)
提示:悲剧结局;浪漫主义结尾;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主题也是关于爱情婚姻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来关注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二、相关文化常识介绍(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古诗选集。它保存了一部分乐府民歌及六朝前已失的诗篇。但大部分为艳情宫体之作。徐陵,南朝陈人,字孝穆。他的文章绮丽,与庾信齐名,时称“徐庾体”,但所作奏议居多,文学成就不及庾信。
2.关于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乐”是音乐,“府”是官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人配乐。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被后世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3.关于课题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长的叙事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里沿用的是后人常用的题目,故有此名,全诗共357句,1785字,这首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三、推进新课
1.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2.解读小序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课件展示)
起点: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第一部分:开端,兰芝被谴
第二部分:发展,夫妻誓别
第三部分:发展,兰芝抗婚
第四部分:高潮,双双殉情
第五部分:尾声,告诫后人
四、研读探究
1.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暗示文中别离情节;奠定全文悲哀基调;引起下文。比兴。
2.读了这篇课文,相信很多同学为刘兰芝鸣不平,请大家用发现美的眼睛去课文中找一找,刘兰芝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第二段:表现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勤劳能干及果敢坚强的品格。
第九段:表现刘兰芝的美丽镇静、坚强
第十段:表现刘兰芝的善良友爱
第十二段:表现齐兰芝对爱情的坚贞
第三十段:表现刘兰芝忠于爱情,性情刚烈
3.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或是采用哪些表现手法来体现刘兰芝的美好品质的呢?
语言描写;动作、心理、肖像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4.有着这么多美好品质的刘兰芝应是众多男子心目中的佳偶,但却被焦母驱谴回家,这是为什么?你觉得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课件展示)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记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提示:
(1)刘兰芝过门后多年不育,依照封建伦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许是原因之一。
(2)两家门第不登对。
(3)焦母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看出刘兰芝没有很好地遵从封建礼教那些繁文缛节以及“顺父母”等妇道要求,婆媳关系紧张。
(4)焦仲卿和刘兰芝虽聚少离多,但夫妻感情很好,“甚宜其妻”,引起焦母的妒嫉,故仇视刘兰芝。
五、拓展延伸
毕竟我们不是当事人,我们无法了解焦母驱谴刘兰芝的真正原因,但是我们一定清楚:当美好的爱情变成“孔雀东南飞”时,悲剧对当事人带来的巨大伤害。(课件展示):
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品读诗句,感受陆、唐二人被迫分离的痛苦情感。
六、小结
同学们,再回顾一下我们刚上课时看的影片断和学习的内容,不难发现,几千年来,由封建礼教、家长制等构成封建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美丽的爱情成为“牛郎织女”,化作“双飞蝴蝶”,变成“孔雀东南飞”,真是痛心呀,有多少美好的爱情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刘兰芝和焦母的形象,下面我们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二、研读探究
1.在封建社会,妇女被休,应视为奇耻大辱,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却有许多人登门提亲,包括比焦仲卿富有且地位高的县令和太守呢?文章重墨描写迎娶兰芝的场面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时儒者和官僚发挥了先秦典籍中关于男尊女卑思想的表达,对妇女再嫁问题给出了道德上进一步否定的评价,不过,西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当时的成文法律没有明确地限制妇女再嫁。汉魏时期妇女再婚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人品才貌出众的女子。如西汉卓文君再嫁司马相如,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时看上了有妇之夫宋弘。光武帝亲自作说客,东汉末年祭文姬初嫁卫仲道,再嫁匈奴人,后嫁董祀;孙权纳寡妇徐夫人为妃等。到北宋周敦颐、程颐提出的“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当时影响不很大,到南宋后礼教之风渐趋严厉,朱熹不遗余力地推行控制了知识分子的观念,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的。
(2)东汉建安年间,士族制度开始萌芽,门第观念已经存在,诗歌中刘兰芝自叙“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及刘兄认为兰芝再嫁给太守儿子“否泰如天地”,可见其家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也不佳,因而刘兰芝与“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的焦仲卿的婚姻应是“门不当,户不对”。诗中的县令和太守都是深受儒家浸染的封建官员,社会地位也相对提高一些,因此他们不可能去选择一个被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媳妇的。
(3)这个情节的出现反映了广大百姓的美好意愿,突出了兰芝无辜被谴,更好地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
2.因为母亲和哥哥的逼迫,焦仲卿和刘兰芝一对恩爱夫妻被迫分离。为了捍卫自己忠贞的爱情,他们选择了自杀,请大家结合二人的性格分析一下,他们真的别无选择了吗?
提示:焦仲卿:懦弱、胆小,一味顺从母亲,听从母亲的安排。
刘兰芝:无故被谴时只是强调自己没有做错,在和焦母告别时也没有流露不满。被谴回家靠兄长过活,其兄已放言“不嫁义郎休,其往欲何云”,言外之意:“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
(课件展示):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3.刘兰芝和焦仲卿选择自杀来遵守各自的诺言,捍卫自己的爱情,那么在他们死后,焦母和刘兄真的会“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吗?这样的结尾有何作用呢?
提示:
(1)焦母和刘兄性格粗暴,做事专横、武断,完全凭主观判断,根本不体会儿子和妹妹的想法感受,他们在诗中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决不可能低头认错的。焦母甚至会认为是兰芝害了自己的儿子,这份仇恨是不可能化解的。
(2)刘兰芝、焦仲卿二人的悲剧遭遇是令人同情,诗歌安排这样的结尾是融入了人们善良、美好的愿望,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手法,相类似的有“牛郎织女”的结尾王母娘娘准许每年七月初七喜鹊搭桥让二人见面;“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局是二人合葬双双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窦娥冤”中窦娥死前的三桩誓愿均一一兑现及窦娥的鬼魂申冤报仇,将坏人一一绳之以法;“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合葬,两家世代宿怨化解……
三、小结诗歌主旨
在表面上看是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和刘兄也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封建礼教和家长制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中,他们的本意并不想害儿子和妹妹,但是他们没料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却直接把二人逼上绝路。
再者刘兰芝和焦仲卿二人悲剧也有自身性格的原因。摆在他们面前只有二个选择:一是遵从母亲、兄长的意愿,违背自己的誓约,二是以死来捍卫爱情。他们的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归根结底,他们以死来反抗逼迫也只能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他们不能也不可能和葬送他们幸福的封建礼教思想做出格的斗争。
【教学反思】
以往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只是注重诗歌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剖析,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而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一方面不重视语文学习,另一方面对语文课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语文课能有更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也更生动活泼的形式出现。所以本课在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如开头播放电影片断,让学生很快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中来,从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中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手法,由浅入深,学生掌握起来也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等内容的介绍,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用心去学习,用情去感受。
当然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储存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的每一处点拨,每一个启发,都会对学生的思维有所帮助,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在思考的过程中,能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进行碰撞,进行思想的交锋,甚至走出课堂,尝试自己亲手去查阅搜集筛选资料,他们的目光会变得更深邃,思维会变得更活跃,头脑会变得更睿智。遗憾的是我的这二节课没有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我这篇教学设计没有把双基教学纳入其中,如果把基础知识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作为课堂训练内容,也许更适合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
孔雀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3、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4、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长诗之圣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乐府”是西汉初年出现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整理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乐府”又分为两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
汉乐府民歌:内容上注重写实;表现形式是杂言体和五言体,取代《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写作技巧上注重人物对话、人物心理和细节描写,语言朴素生动,诗末揭示写作目的。听朗诵,总结古汉语知识。
孔雀画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 感受孔雀尾巴的造型美与色彩美。
2. 学习用棉签与手指表现出孔雀的羽毛。
3. 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 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节假日与父母一起去动物园看看孔雀。
2. 查阅有关孔雀的资料,初步了解孔雀,会跳舞蹈《金孔雀》。
3. ppt、颜料、棉签、抹布、报纸。
活动过程:
一、 谜语导入:
花冠头上戴,锦袍身上穿,尾巴似扇形,展开人人爱。
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谜底是孔雀。)
二、 游戏体验:
听音乐,学学孔雀跳舞,用肢体去体验、感受孔雀的美。
三、 图片体验:
提问:孔雀哪里最漂亮?它的尾巴像什么?孔雀尾巴上的羽毛是怎样生长的?还有什么样的东西是这样的?
四、 儿歌体验:
小孔雀,穿花衣,
走来走去好神气,
忽然开了五彩屏,
和我比比谁美丽。
五、 绘画体验:
用棉签画出孔雀开屏时尾巴的样子,手指蘸上颜料为孔雀点出五颜六色的羽毛吧!
六、 评价展示:
看看好朋友画的孔雀漂亮吗?漂亮的话就在星星榜涂上颜色吧!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美术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活动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孩子自己操作,氛围都很热烈,虽然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他们都很努力、认真,就算孩子的进步是一点点,作为教师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的进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孔雀画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三、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四、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五、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早读听录音磁带,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孔雀画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入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三、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四、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五、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六、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七、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见相关资料与练习。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孔雀画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以情感朗读贯穿课堂始终,进行“读中品,品中读”。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的世界。
二、解题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2.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教师引导
学生在几处重要片段的分角色朗读中深入体验、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鉴赏、剖析人物形象(以刘兰芝为主要探究对象)
1.展示多媒体课件,在画面、文字、音乐背景中,教师范读““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段。
2.指导学生朗读此段。(读出节奏、语调、重音;读出服饰之美、体态之美、风度之美)
3.在多媒体画面中,师生反复朗读。
4.设计问题,进入本节课中心环节:
(1)刘兰芝是在怎样的情景中“起严妆”的?
探究讨论:被婆婆无理遣归之前。
(2)“被遣”是在贞洁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是对女子极大的侮辱,而刘兰芝面对巨大的心理打击,却能精心打扮自己,体现了她怎样的独特个性?
提示:品读兰芝个性化语言,是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挖掘其鲜明的性格魅力的最重要途径
5.师生共同勾画刘兰芝自述身世的语言片段,一起深情朗读和品味。
(1)“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个别朗读,点评)
读后思考:刘兰芝不愿意离开焦仲卿,但为何自求遣归?你看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焦母蓄谋已久,兰芝自求遣归是一种为求得自尊、自由而不得已为之的反抗行为。
(2)“上堂拜阿母”到“嬉戏莫相忘”(两位学生分别读出兰芝与焦母告别时的不同语言,接着由同学品味前后语气上的差异。)
思考:从兰芝与焦母告别的话语中你读出了她怎样的性格?
明确:人物自身的言行和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从品读中,我们看到了漂亮能干、勤劳善良、果断坚决、不卑不亢、有礼有节、举止得体的兰芝。
(3)品读遣归之后兰芝与刘兄的对话。
a.朗读评价:
??僭谡庖徊糠帜谌荩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b.思考: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你能再现画面,推断兰芝当时的心理吗?
(4)品读兰芝与焦仲卿的三处精彩对话。
a.被遣之前
b.夫妇誓别
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c.夫妇诀别
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最能读出人物的真实情感?
(5)在以上方法指导下,学生自由品读。
四、小结
五、作业:
1.课后深入朗读,分析人物性格。
2.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为兰芝和仲卿设计人生。
[教学过程]:
一、从诗的小序切入,弄清作品主人公兰芝和仲卿走过了怎样的人生之路。
探究问题:
1.小序为什么称刘兰芝为刘氏?
明确:兰芝处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时代,其姓名可以淡化。但女性如果处在家长的地位上,便可对这个家庭的一切发号施令。所以兰芝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女性的以家长为核心的礼教社会中。
2.序言中有3个“之”,分别由“逼”“闻”“伤”引出,这里的3个“之”个指代什么?3个动词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概括情节:被逼回家—逼她再嫁—以身殉情—得闻自缢—时人哀伤而想出浪漫结局。
“遣”“逼”是悲剧的起因。“闻”说明仲卿一直抱有幻想,直到悲剧发生才以死抗争。“伤”点出了悲剧的社会意义。
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二、抓住诗歌所叙兰芝和仲卿人生命运的关键处进行设计
来理解“社会环境、人物性格、悲剧命运”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一悲剧意义的理解。
探究问题:
1.刘兰芝是否可以屈从焦母,请求焦母留下自己?
明确:焦母驱遣兰芝的最大原因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尽管兰芝有“精妙世无双”的美丽,有“能织素,学裁衣”的本事,有“弹箜篌、诵诗书”的素养,有“鸡鸣入机织,三日断五匹”勤劳,但焦母就是看不惯她的“举动自专由”,她再美丽、再勤劳也是白搭。还应当明确:一则焦母已作决定,她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就不会顺从兰芝的意愿;二则若兰芝屈从焦母,她的刚强的性格便不复存在,便不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
2.焦仲卿是否可以脱离焦母而带兰芝另立门户?
明确:在当时以“忠孝”为社会核心的道德体系中,焦仲卿违背焦母就意味着背上“不孝”之罪,他毫无疑问会失去“府吏”之职,从而也就失去另立门户之根基;如果脱离焦母不仅会受到社会谴责,而且可能会坐牢,也得不到幸福。所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钳制着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3.焦仲卿是否可以听从焦母直接赶走兰芝了事?
明确:按照焦母为儿子设计的人生,休掉兰芝,自然是遂了母亲的愿,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仲卿就不复存在了。他的忠诚已经到了“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焦仲卿不是薄情之人,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他在那个时代作出的反抗与牺牲也是非常动人的。
4.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5.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6.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
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了叛逆精神的。
四、小结:
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研讨文章铺陈起兴的写法。
1.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六、课文小结:
?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创作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的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中间情节起伏跌宕,表现了民歌作者在叙事上的高超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明的文学形象,语言具有个性特征,有的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典型,至于诗中多运用的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和精当的处理分寸,更是值得我们借鉴。
七、布置作业
孔雀画教案篇7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表演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使学生能够理解本课的主题——美丽的动物。
2、 能用优美、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本曲,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 学习并表演傣族舞蹈动作,初步了解傣族音乐与风俗,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4、 通过编创一定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课题分析:
本课是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第三册中的第九课,《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西南少数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一段体,五声f宫调试。曲调清新、优美,旋律多以三、五度进行,节奏自然、流畅,似傣家小姑娘与小孔雀那轻巧的舞步,姿态翩翩,……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了一副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
教学重点、难点:能从音乐中感受小孔雀优美的形象。
三、 教学策略:
1、 创设意境,采用情境教学,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引导学生乐于参与表演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
四、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1、播放乐曲《四小天鹅舞曲》。
2、面带笑容,弹师生问好歌问好。
1、学生听欢快音乐边跳边拍手进教室
2、与老师问好
让学生一开始便感知欢快、活泼的音乐。
二、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1、 媒体出示:云南风情图片,播放《金孔雀轻轻跳》
2、 老师随音乐轻轻起舞,跳傣族舞
3、 师生共同跳一跳
4、 结合自己感受说
1、 欣赏图片并聆听音乐
2、 初步感受傣族音乐及其风格。
3、 随音乐跟着老师一起跳一跳。
4、 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欣赏图片和感受音乐,让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习的兴趣。
5、 说这段乐曲表现了什么动物形象?
6、 你能随音乐来表现可爱的小动物吗?
7、 师随音乐再次跳孔雀舞,请生猜一猜是哪种动物形象?
8、 老师做一个孔雀鹤立的动作,讲解做法:
(双手呈冠形,右手上举略弯曲,左手提襟。脚下走出歌曲节奏)
5、 并能够用肢体语言表现。
6、 随音乐自由表现小动物的可爱形象。
7、 学生回答:孔??
8、 跟老师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说说动物形象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加深对乐曲的感受,猜一猜,做一做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本课当中来了,为下面的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新课教学
1、 范唱《金孔雀轻轻跳》
2、 按照歌曲节奏朗读歌词。(媒体出示歌词)
3、 分句弹奏乐曲旋律
4、播放乐曲伴奏带
5、弹奏整曲旋律
(提示:用优美声音表现歌曲美妙的意境)
6、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媒体出示节奏)
x-
7、请小组上台展示,并发奖励品
1、听范唱
2、按照节奏读歌词
3、分句学唱歌曲
4、轻声哼唱、跟唱
5、集体有感情演唱
6、分组讨论,选择合适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7、小组展示,其他组做评委
让学生自己尝试敲敲打打选择合适的乐器伴奏,可以帮助孩子更深入的了解打击乐,而且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四、内容拓展
实践活动
1、 小朋友,你知道我们有个少数民族把孔雀做为吉祥的象征,你知道是哪个民族吗??
2、 那,还等什么啊!让我们一起去傣家族旅游吧?(媒体出示傣族风情的图片及其介绍、穿着服饰等)背景音乐播放《金孔雀轻轻跳》
3、 学习傣族舞蹈动作。(播放傣族舞蹈动作片段)
4、老师示范动作
动作一:孔雀鹤立。
动作二:孔雀开屏(一)
动作三:孔雀开屏(二)
动作四:傣族舞语汇
5、分组合作创编
6、各组上台展示
7、情感教育
1、学生自由回答:
(傣族)
2、欣赏美丽的风景
仔细聆听老师的介绍
3、 欣赏片段,会做的自己跟着做。
4、 跟着老师分别做一做,可找好朋友一起学。
5、学生分角色进行练习,可把纱巾做成筒群,带上小孔雀的头饰进行表演
6、分组表演
7、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通过图片的欣赏及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傣家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找好朋友自己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小朋友们快乐的唱歌跳舞,从中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让学生穿着象傣族姑娘,扮演美丽的小孔雀可以提高他们表演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课堂小结
1、弹师生再见曲与生道别
2、播放律动曲
1、与老师道别
2、做律动走出教室。
孔雀画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⑵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⑶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3、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4、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5、葳蕤(wēi 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6、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7、念:记挂。(念念不忘)
8、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9、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10、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11、窈窕(yǎo 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14、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5、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16、怅( 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17、否(pǐ )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18、要(yāo):邀。(要功,要买)
19、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20、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 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⑴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⑵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⑶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⑴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⑴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⑴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2、赏析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欣赏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四、欣赏起兴和尾声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诵精彩诗段,并鉴赏诗作内容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要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六、总结、扩展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孔雀画教案8篇相关文章:
★ 画灯笼教案6篇
★ 羽毛画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