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自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一定要将读后感写好,为了可以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我们可以将读后感写好,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律长征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1
今天,学习了毛泽东《七律。长征》这首诗,我感触颇深。
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2
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 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 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 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 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 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 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 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 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 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xx),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 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 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 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 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 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 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 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 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 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 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 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 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 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 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 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 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 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 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 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 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 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 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 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 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 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 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 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 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 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 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 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 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 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 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 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 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 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 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 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3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我读了这首诗,感触至深。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的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历经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等各种天险的阻隔。但他们心中充满奋斗的心情,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他们还勤于思考,巧与敌人做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一次,我在放复读机,不知怎么了,突然放不动了,原来带子卡住了。我又急又气,使劲拽。但转念一想,这样会把带子拽断。于是,我静下心,慢慢的取,经过一番周折,我终于取出来了。我悟出一个道理:遇事不怕困难,要克服它才行。
我还从诗中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会出红军战士们有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仅在战场上无不流血牺牲,而且还要面临环境的恶劣,粮食的不足,但是红军战士却依然开开心心地过着每一天,我非常敬佩他们。
现在,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不能忘记勇敢的红军战士,更不能忘记国家的新中国的创始人《七律·长征》读后感500字作文《七律·长征》读后感500字作文。如果没有他们的指挥作战,没有他(春节见闻)们的辛勤工作,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一天。因此,我们要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用努力来迎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长征,谱写了一首悲壮的交响曲和一曲悲壮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悲壮的画,我要把长征铭记在心,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4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篇5
寄托情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一首歌、一首诗、一副画、一句话……数不胜数。今天,我品读了红军长征时期毛爷爷所写的诗《七律·长征》。
我刚读到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觉得红军好厉害,万水千山都被他们看作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了,要是我的话,估计还没有越过一个小山丘,就喊苦喊累不想走了。当然了,既然这首诗是写长征的,那我总要了解一下,长征是什么。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长征,中央红军由南向北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转移,行程高达两万五千里!看到这里,我对红军更加的敬佩了。我继续读了下去。然而接下来的几句,让我为之震撼。一句“五岭逶迤腾细浪”就让我觉得红军真是厉害。五岭的山脉这样的高低起伏,这样的连绵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只是细小的波浪?这也太不可思议了,这可是绵延不断的五岭。更不可思议的是后面几句。“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让我对红军肃然起敬。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是红军只把它当成了泥丸。金沙江波涛汹涌,如同滚烫的开水一样,打在了高耸如云的悬崖上;大渡河上,泸定桥只剩十几根铁索,让人感到寒意;使红军欣喜的是,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终于笑开了颜。和红军相比,和他们吃过的苦相比,我真是太娇气了。红军穿着破草鞋,吃着干粮,走了两万五千里路。而我穿着运动鞋,走了一两百米的山路,就喊累。这样怎么能为我的祖国出一份力呢?
我决定了,我要向红军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坚持!
七律长征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