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的内容不仅让作文更具吸引力,也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行动,通过写作文,我们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从而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和多样化,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灯笼写作文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灯笼写作文篇1
虽不似唐时窦威爱书如痴、嗜书成癖,但我爱书,爱那带有点点墨香的书。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开始,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的,书本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精神矍铄的爷爷,在我一、二年级的时候,与我度过的每一个趣味横生的中午。午间阳光正好,一老一小就趴在床上,拿一本已被翻阅过不知多少次,枯黄如岁月般的书,轻轻诵读,讲明代谢缙大才子的故事,佳人才子,巧对刁难,令我心生向往。谢缙出生时,天降异象,我深深期待;谢缙晚说话,但却出口成章,我也为之骄傲;谢缙向他心中佳人表白情思,我也似谢缙一样欣喜激动,惴惴不安。又好似自己便是那伊人,心里无限娇羞,心旌动摇;谢缙被奸人诬蔑,我愤愤不平……谢缙死去,我痛哭流涕。我与书中人物同欢喜,共感伤。那是我第一次,触碰到那么美,那么美的世界。我对书本,有了第一缕情。
书本,未拆封的、翻阅数次的书都堆积在我的枕边,房间犄角。我想,大概只有书才能让我的内心充满了火热罢?平日里上课,我几乎是逃也似的不敢去和它对视。啊,书本真是太诱人了,一碰上就停不住,非要等一个故事结束,才放下书本,长吁一口气。也大概只有书才能那么轻易地让我产生酸涩罢?给别人介绍时,忍着千般不舍,才要介绍出去。像没长大的孩子固地珍藏着自己的宝贝,不愿让任何人窥探。我对书本,有了占有欲。
书本对我亦有教诲之恩。上到天文地理,下到语文数学,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在书中找寻到。清晨上公交,书本在身边;上课时间,书本伴随老师的声音陪伴在旁;晚上,我依旧离不开书本。书本给我带来了知识、动力、情感,它是我的恩师!
我叹惋,爱书之知己实在太少,我深切希望,与知己分享自己的宝物——书。即使有千般不舍,万般羞涩,我也希望有人一起分享快乐,我也希望书能被他人所爱惜珍视。
灯笼写作文篇2
周三的晚上,老师要求我们做灯笼,因为元宵节快到了,我们要猜灯谜,亲手制作灯笼。
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做灯笼的事告诉了妈妈。我和妈妈开始做准备,在柜子里找到彩纸、剪刀、格尺、双面胶等有用的材料。
于是我开始制作灯笼。首先,我挑了一张红色的纸,因为红色鲜艳喜庆,用剪刀在封死的那面剪五毫米的小条,不要完全剪断。接着把这张被剪过的纸打开,按横向卷起来,用双面胶固定上。我再用一些红色条的废纸剪灯笼的小红穗,用双面胶把红色的小穗穗贴到灯笼上。这步完成之后,我心里想,太好了,马上要做成了!
我开始做灯笼的上半部分——灯笼把手。我剪了十根黄色的五毫米的小条,把它们贴在一起,这样会很结实。然后把这根很厚实的小条贴在了灯笼上当把手。我又剪了一张长方形的纸条,在上面写灯谜,然后贴在灯笼下面。贴完后,灯笼的大体就出来了。最后,我用黄色和桔色的彩纸画了几朵小花,剪了下来,贴在了灯笼上。
“啊,终于制作好灯笼了!”我的.心像开了一朵漂亮美丽的牡丹花一样。
第二天,老师把所有的五十一个灯笼挂到了廊报的下面,向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展览我们的作品。
看着我们班这么多美丽的灯笼,我为我是四年二班其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这次活动,不但培养了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还拓展了我们的想象力。我收获了成长和快乐,收获了很多知识。我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呀!
灯笼写作文篇3
元宵节快到了,爸爸我的妈妈要给我买灯笼,可是我想节省点钱,就对爸爸说:“爸爸,我们自己做一个灯笼吧!”爸爸说:“咱们连材料都没有啊,怎么做啊?”我连忙从桌子上拿来一个大盒子,从墙边拖出一根长竹竿,从柜子里翻出水彩笔、剪刀,还有四张彩色宣纸。爸爸笑着说:“哈哈,原来你早有打算呀!”我的妈妈说:“可是有了材料,你知道怎么做吗?”我想了想说:“我可以把纸盒弄空糊上宣纸,在里面点上蜡烛,图案不就印出来了。”
开始动手,我想起了花儿,在纸盒上画出了蝴蝶;想起了晚上的天空,画出了美丽的群星;我想起了奥运会的志愿者,就画出了一个个的爱心;想起了梦幻的图形,便画出了一对对对称的图形。
画完了还要剪下来呢,我剪得很认真。爸爸我的妈妈都说我剪得又整齐又漂亮。我想:“如果灯笼上有这么几个洞不太好看,就往上糊上彩色的宣纸吧。”于是我在有爱心的那面糊上了红色的宣纸,在有小星星的那面糊上了黄色的宣纸,又在有蝴蝶的那面糊上了粉色的`宣纸,最后在对称图形上糊上了绿色的宣纸。灯笼变得越来越漂亮了。
今年是兔年,灯笼上应该有兔子啊。爸爸说:“你可以剪四只小兔子涂上颜色贴到灯笼上。”我马上兴高采烈地做起来了,不一会儿四只小兔子就变得栩栩如生。
经过我的努力,灯笼终于做好了,望着我自己亲手做的灯笼,我开心地笑了。
灯笼写作文篇4
在22世纪人们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灯笼。它是一个装饰物,通过一个按钮,主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亮起来。
它的材料是防电、防火的,这样以免破损,以防意外。最顶端有个伸缩挂杆,这可以让灯笼的占地面积变小,就不会导致伸出和收回灯笼时碰撞变形,而使灯光异常。下面还有一个挂杆开关,它控制挂杆的伸缩。
看完挂杆,来看灯笼的身体吧。身体里面有四根收集太阳能的管子,它不需要电量,只用太阳能自动收电。白天,它就会收集太阳光,等到用时可以自动打开,很环保。里面还有一颗光波球,它能快捷接收太阳能收集管收集的电流,然后传到体内,自动发光,灯笼身体外面就会发出红色的光线,和普通灯笼一样,没什么区别。再下面是四个控电按钮,它可以控制收电的强弱,当收集电量多时,灯光比较刺眼,当电量少时,灯光比较温和。
来看灯笼最重要的`地方:总开关。只有先打开它,灯笼上的其他的设备,才可以使用,不然其他设备必“罢工”不可。如果很着急做别的事,直接开总开关,也不会费电。
让我们来看一下使用步骤吧:首先,打开总开关;然后,打开挂杆开关,使伸缩杆自动伸出;接下来,按心情选择控电按钮,选择适当的灯光强弱;再接下来,让电流传递到光波球,使光波球发出亮光;最后,灯笼亮起来啦!
人类的科学技术大大提高,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希望更多的科技产品展现在我们面前。
灯笼写作文篇5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一派璀璨夺目的景象道的就是元宵节的花灯。家乡的元宵节,除了吃汤圆以外,还有看花灯的习俗。精巧的外形,明亮的灯光,直叫人追忆往昔。
犹记得儿时,当夜幕慢慢降临,我仿佛就看见广场上一盏又一盏亮起的花灯,在我的眼前明明晃晃的转着、绕着,来不及等吃完饭,就缠着家里的大人带我去看灯。到了灯市,各式各样的灯映在眸子里,是眼中绽放的一朵又一朵烟花。古人有诗赞曰:“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一排排、一列列的明灯,可不是将黑夜映成白昼?只不过与现在时隔太久,已记不清有何种形状的灯了,只能依稀记得有几个莲花似的灯,还有几个四方四正的盒子似的灯,可能盒子似的灯里还有皮影样的人物,讲的是种种历史典故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猜灯谜。灯上有各样的谜面,猜出后会有小礼品。年幼的我那会经常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好久,但在末了还要央告大人帮忙动脑筋猜灯谜。记得有一次十分幸运,得到一盏小花灯,一路上紧紧地提着花灯,犹如将灯市上的欢声笑语一并带回了家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了解有关元宵节的历史典故。“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派绚烂耀目的景象,可不仅仅如此,后文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呈现的竟是寂静寥落的场面。词人辛弃疾的元宵,较他人的热闹喜庆不同,更多是对布满风雨的国家的忧愁,家国不宁,就连元宵似乎都成了掩饰危难的面具,烟花灯火极尽鲜妍,最后也会彻底融入黑暗中,消失无踪。
放眼当下,如今的元宵是太平盛世唱太平,锦上添花般的和美盛大。愿如今的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像花灯般光耀夺目,照亮祖国未来的锦绣道路!
灯笼写作文篇6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是挂灯笼,闹元宵的日子。晚上全家有到街上去观灯,看红火。
“真美啊”一到街上我不禁赞叹道,可不是嘛,各种各样的花灯挂满大街小巷,有红红的五角星灯,各式各样的宫灯,大大小小的花篮灯,活泼可爱的小狗灯,红花绿叶的荷花灯,瘦高个的玉米灯……还有一家商店别出心栽,在店旁边的'桔树上挂满了剪纸的桃花,梨花和梅花,周围挂上了一串串的小彩灯,远远望去,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可真是灯的世界,花的海洋啊!
你听“那边传来了呼呼锵,呼呼锵……”鼓声不断,我们赶过去一瞧,有要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狮子滚绣球。街上熙熙攘攘,接踵摩肩,人山人海。这不,我拉着姐姐的手,也夹在急匆匆的人群里,喜滋滋地朝前挤着,踮着脚尖伸着脖子看,现在大姑娘小媳妇来踩高跷自然不足为奇,可中间还有五六岁的小孩呢,你说奇怪不!她们头戴着头饰,穿着长裙,踩着高跷走来走去,一个“老太婆”耳上垂着红辣椒,手里拿着大大的烟斗,丑态百出,逗得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
瞧!那边的“大狮子”摇头摆尾,追着红绣球,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左时而右,时而上了桌子,时而又四周翻滚,摇头摆尾,晃动着身子跑,惹得人们开怀大笑。
啊。正月十五,你真是“过十五,闹红火,红红火火又一年”啊!
灯笼写作文篇7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蔑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蓖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京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着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传统中寺庙是以黄色为主,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一定的象征意义。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灯笼写作文篇8
放假前,老师布置给我们一个作业,就是去做一个灯笼。我真的是有“选择性失忆”,在快要开学时才想起要做。
我和妈妈先在网上找做灯笼的步法,看看有什么适合我做的。突然,她灵机一动说:“我再网上买一种组装的灯笼,把它拼好,不就行了?”“不行,不行,我要做纯手工制造,要有心意嘛!”最后,我们选了一个用雪碧瓶和红色彩纸。
我向别人要了个雪碧瓶,妈妈则去买红色彩纸。
东西齐全准备做时,又有难题了,因为我们先要把瓶子分为二块,要裁开它,可剪刀不行,所以我只能去超市买美工刀。我在超市里转了一圈又一圈,没找到,之后我居然在一个小角落里找到了。
回到家,我用美工刀裁开瓶子,然后再用美工刀把瓶子裁成一条一条的,可在裁的过程中,要不然裁歪了,要不然就是裁不动,我可是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瓶子裁完。
之后要把裁好的条子和它的主体粘起来,把条子弄成灯笼的形状,我一看,那些条子坑坑洼洼的,一点儿也不平。
然后,把红色彩纸剪成雪碧条那么长,包在外面。灯笼的外形就定了,还要一点装饰。
我想起劳技老师上学期教的康乃馨的步法,所以我做了几个花瓣粘在上面。
最后,我们用红色的彩纸卷成筒状,在外面粘上单面胶,再用一根线把它们连接起来,灯笼就做好啦!
我在群里看到别的同学做的灯笼,都十分好看,这是因为他们都是网上买来组装的,纯手工制做的很少,所以,会有不少的灯笼都“撞衫”了。
开学那天,我把灯笼带到学校,虽然我的不是很好看,可是想到这是自己亲手做的,还是很开心。之后,老师把我们做的灯笼挂在外面,这便成了校园最美的风景。
劳动换来的面包,总是最甜的!
灯笼写作文最新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