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心得体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判断力,使我们更好地辨别对与错,当我们有了新的感悟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记录,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7篇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1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关系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我们党自成立起,就将实现各民族之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要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这一重要论述,站在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

纵观历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反之,历史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乱和纷争,使国家和人民都饱受动荡之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除了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总根源,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70多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强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放眼世界,民族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当前,一些国家因为民族矛盾、种族仇恨、宗教纷争、领土争端,导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甚至国家解体、民族分裂、经济衰退、满目疮痍。民族宗教问题成为影响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和挑拨离间,中华民族陷入四分五裂、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当时的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肯定会像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个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空前地团结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渗透、破坏、颠覆的图谋从未停止、愈演愈烈。2019年美国参众两院出台直接涉华法案、决议共37项,大多是这类议题。他们以“人权”之名行“霸权”之实,执意炮制涉港、涉台、涉藏、涉疆等法案,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图谋昭然若揭。国内外敌对势力越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我们就越是要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

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我国近14亿人口中,少数民族有1亿多,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的对象;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面积中,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64%,都是我们党领导下的地方。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都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一家三代为国戍边”,再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例子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必将迎来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把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2

一部名为《山海情》的主旋律扶贫剧广受好评,圈粉无数。故事发生地——宁夏西海固和闽宁镇翻天覆地变迁的历程,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于上世纪90年代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开展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并结下丰硕成果的缩影,也是各族干部群众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

回望过去,发生在西海固的传奇不止于此。这方土地,同样也见证了党的民族工作的非凡历史。

1935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途中三过宁夏西海固回族聚居村庄——单家集,毛主席为当地宗教人士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留下了著名的革命佳话“单家集夜话”。红军驻扎时,还向当地百姓传授了马铃薯粉条制作技术。从此,这种粉条就被称为“红军粉”。如今,“红军粉”已成为单家集各族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从“单家集夜话”到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从干沙滩到金沙滩,从贫穷闭塞到全面小康,从长征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创辉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空前增强。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就要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思想伟力,从百年奋斗中汲取前行力量,坚持不懈用党对民族工作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回顾历史,我们党始终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创造积累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党的民族工作史是党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早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强调“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把少数民族解放纳入中华民族解放的全局之中,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新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从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水族)到韦拔群(壮族)、黄振士(黎族)、蓝飞鹤(畲族)等革命英雄;从“半条被子”“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八千湘女进新疆”“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从中央访问团到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从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到乡村振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繁荣发展不懈努力,绘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画卷。

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鲜明主线。在惊涛骇浪中挺立潮头,在栉风沐雨中书写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新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把“中华民族”概念写入宪法,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了新时代。比如,明确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出台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极大地帮助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经济大循环,步入发展质量更高、群众得实惠更多的历史时期;明确强调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推动出台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保障民族团结、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等政策文件,重视解决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决履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一百年惊涛拍岸,新时代激流勇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履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深刻认识和了解民族工作在党的百年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真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实际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在大统战工作的格局下,进一步找准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责定位,突出工作主线,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工作体系,做到职能职责向主线优化、工作举措向主线发力、人员力量向主线加强。要坚定不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分析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教育、抓交融、抓发展、抓法治、抓稳定,着力推动“十四五”时期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3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比脱离共同体更具杀伤力的事情,离群索居或遭到抛弃的恐惧孤单和坐立不安,足以让一个人在精神意识上出现障碍和紊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认知、生存与价值呈现,只有在具备共同体意识的海面上才能生发并荡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涉个体的生命体验与价值,有助于形塑一个有理性、有情感、有道德、有自信、有价值的个体。

有助于培育公共精神,形成个体理性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空间中共营美好生活的过程。依托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引与规范,成员们在努力营造共善生活中发觉并形成一系列理性的公共精神,包括公正、平等、参与、法治、互助、宽容、合作、信任、廉洁、分享、责任等。这些公共精神的形成,既得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也会以公共利益的增量方式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效果,最终还会落脚到公民个体成员身上,以健全理性品质和健康人格为基本的风范体现。

有助于生发同胞情感,给予个体心灵归属。任何成员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冷漠疏远的社会中,而理性又无法完全提供情感上的需求。唯有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成员相互间才会有亲和力,才更愿意接近彼此,相信彼此为情同手足的同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不仅会形成理性的公共精神,还会生发友爱、关心、同情等同胞情感,这些情感在给予个体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

有助于提供道德规范,提升个体生活体验。共同体意识可以提供成员彼此间相处的良善秩序,也为个体提供了待人接物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理性的公共精神,还是感性的同胞情感,都容易为大家所接纳和偏爱。就如白居易所言,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共同体意识可以促成共鸣性的良知和善意动机,进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慢慢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这些道德规范对丑恶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与规制,消解歧视、偏见等不愉快的生活体验,进而提升个体生活的品质。

有助于形成自信心理,促进个体积极行动。作为一个成员,当其所处的共同体在灿烂悠久的文明基础上能够团结凝聚、能够富强独立时,其自身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当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信并不等同于盲目自负,而在于寻求积极的自强行动,努力学习并进步。正是源于各族同胞的进步努力和能动维护意愿,才形成了多元之和与一体之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为个体提供自信行动的根基。

有助于自我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人生价值。个体的人生价值虽由自己能动创造,但最终还是由共同体提供机会、由对他者和社会的贡献来获得评判。也就是说,自我人生的价值意义构建,是由整个共同体作为参考系并由共同体意识加以支撑。宽泛地说,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是成员间相互接触联系、创造机会与价值意义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同时,个体获得的各种知识经验、秉持的各种共善性的价值信念、创造的各种价值贡献,都需要在共同体中才能完成和体现。

综上所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既与整体的规范尊严相关,又与个体的德性修养相连;既关乎整体的命运走向,也涉及个体的生命价值。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结果。唯有参与铸牢过程、巩固铸牢效果,才能产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促成小我和大我的自觉自立、自爱自尊、自主自律和自强自信,最终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4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这首歌中所唱,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民族团结是一条重要的发展大计。

新疆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区,在这里民族团结显得非常重要。7·5事件之后,三个离不开成了这里的发展之大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是啊,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祖国才会有今天的辉煌!只有民族团结了,经济才能更迅速的发展;只有民族团结了,才不会发生昨天的悲剧;只有民族团结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我们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纵观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展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正是因为我们的祖辈们如此团结,如此有凝聚力。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亲入藏,土尔跋扈族在渥多锡带领还乡……这些事例虽然来自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古代,但至今仍然广为流传。

不光在古代,在今天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吾买尔,23岁的王燕娜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

人们不会忘记,在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德尔,用40年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之间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交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收集、整理和保护;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的《阿依特斯》等一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握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不传谣,不信谣,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共同筑起一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铜墙铁壁。

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水,沙子混合以后,比花岗岩还坚硬。我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让我们民汉一家亲,永远这样相亲相爱吧,如果我们分裂了,别的国家就有机可乘,必将会让我们走向灭亡,如果我们心连心,手握手,筑起铜墙铁壁,那么,就算有再强大的敌人,我们也不会害怕!我们中华民族必将象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5

这民族那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巩固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56个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高亢的民族团结之歌,需要众声合唱;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需要同心呵护;牢固的民族团结之桥,需要真情浇铸;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一句话,维护民族团结大局人人有责任,实现民族团结目标个个有义务。

但民族团结不会凭空而至、从天而降,更是坐等不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工作的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舞台。我们都应坚定自觉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发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维护者。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涵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浩荡潮流。

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携手共筑维护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使民族团结成为时代的正能量、最强音。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发展,提出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民族工作以及民族关系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基本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政治基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基础性战略决策,是民族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2019年12月,教育部教材局印发《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薄弱地区开好三科、用好教材,在2022年前实现教材投入使用;到2025年实现全国大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学习好、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责任,推广好、普及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必须进一步以及中央统战领导小组五个不可低估的重要要求,把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来抓,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扎实做好下一步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各项工作。

一是要强化理论武装,打牢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是力量之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工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武装头脑,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长期坚持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定坚决践行两个维护。

二是要完善培训体系,不断强化师资保障。通过开展专题理论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育人能力。同时,深入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培训工作,提前谋划和推进2021年及2022年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工作,做好过渡期双语教师补充、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等基础工作。引领各级学校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让文化认同成为最深层次的认同。

三是要做好政策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要通过广播、微信公众号、工作群、家长微信群等多种方式,积极宣传上级部门有关统编教材最新政策解读。从学理、道理、情理上解疑释惑、析事明理,深入浅出地把政策讲清楚、说明白,入情入理地引导人、说服人,进一步打消家长顾虑,争取理解支持,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深层次问题真正查摆清、认识透,努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四是要丰富活动载体,提升民族教育实效。要切实把加强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各级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上好民族团结教育汇报课。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积极构建课堂教育、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加强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的学习宣传教育,让党组织、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成为吸引凝聚各民族师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最大限度争取人心、凝聚人心,真正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篇7

从学前班到现在,有一对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好伙伴——闫晓丹和姑丽皮亚。她们虽然民族不同,但是她们两个比亲姐妹还要亲。她们两个现在居住到了同一个小区,更加促进了她们的友谊。

闫晓丹是一个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汉族女孩,她浑身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很爱微笑,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她还是个富有有爱心的孩子,爱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和美丽的大自然,更深深的爱着伟大的祖国,时刻铭记自己是一位少先队员,她相信停带的思想是死水,单调的生活是萎靡,偏激的青春是放纵,无梦的人生堕落。所以,在平凡的日子里,她总是努力的学习,勤奋的工作,积极的思考,她要以她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来诠释她的大学梦。

姑丽皮亚是一个自信和执着的维吾尔族小姑娘。一个聪明可爱,思维敏捷,工作积极,热爱集体,关心同学,学习钻研,学习成绩优秀诚实上进,爱好广泛的优秀学生。她为了心中的梦想,坚忍不拔,奋力拼搏,从不退缩。哭过、笑过、迷茫过,可她不曾屈服过。她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她热爱身边的一切。她是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少先队员。

她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上都互帮互助,互相关心。在课间十分钟,她们总是在一起探讨学习的乐趣,在双休日她们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工艺品,并一起去书店阅览对学习有益的书籍,由于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使她们在学习上总比别人略胜一筹。姑丽皮亚有不懂的问题时,闫晓丹总会给他耐心的解释,知道她理解、学会为止,使姑丽皮亚的学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姑丽皮亚常常在闫晓丹参加文艺比赛时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在她每次的比赛上姑丽皮亚会主动编排舞蹈,陪她一起排练,使闫晓丹在每次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她们总以姐妹相称。当她们只身来到店里时,店里的叔叔阿姨总会问:“你的姐姐/妹妹呢?”但她们总会平淡的回答:“她没有陪我一起来。”由于每次都这样回答,至使那些店里的叔叔阿姨都以为她们真的是一对亲姐妹。

在闫晓丹烦恼时,姑丽皮亚总会为她排忧解难,逗她开心。当姑丽皮亚犹豫不决时,闫晓丹总会为她作出明确的判断。自从学校开展了“手拉手”活动以后,她们就更加团结友爱了,不仅如此她们还带动了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深深地团结的重要,让他们明白了团结是建设祖国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团结才能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只有全国人民一心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这些道理是闫晓丹和姑丽皮亚让同学们懂得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足为奇的事,一些不足挂齿的事,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不可能自己生产。所以,人类是生活在团结合作的生活中,人类无疑是幸福的,但人类的团结有虚伪的团结。

不仅人类学会团结,就连小小的蚂蚁,在发现食物后,都会共同合作。把食物搬“回家”它们小小的体形,居然能把超过自己的许多倍的东西搬运。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团结的力量。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单靠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宏图大志吗?离开了笛卡尔的启示和普里斯特等人的共同研究的科技成果,牛顿能提出“牛顿第一定律”吗?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让团结伴随我们。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设美好的祖国。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

民族工作学习会议心得体会5篇

民族团结z心得体会优质5篇

民族的征程作文8篇

小学民族团结教案6篇

中华城的作文模板6篇

民族团结班会课教案5篇

中华城的作文推荐6篇

中华魂作文最新8篇

中华城的作文8篇

中华魂作文通用5篇

202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心得体会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