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享心得,我们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在交流中获得新的启发,写心得体会就是锻炼我们写作能力的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1
一幅厚重长卷被徐徐展开,红底洒金纸上,启功先生亲题的“感动中国”四个字缓缓出现。紧接着,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画面,书页犹如片片“龙鳞”,记录了《感动中国》创办以来留下的感动瞬间……这是《感动中国20xx》宣传片中的画面。
不知不觉间,这档栏目已陪伴观众走过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迹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开篇人物将目光聚焦在归根清华、为中国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百岁物理学家杨振宁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长达20余年的僵局,当美国刚发布公告解除外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时,思乡的杨振宁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在受到阻碍没能回国的岁月里,杨振宁用无可辩驳的学术实力取得了多项顶尖的科学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国”二字越发熠熠生辉。回国定居后,杨振宁为吸引中国顶尖科学人才倾尽心血,始终关心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及科技决策,继续用他的科学精神和学术人格,在中国科学界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杨振宁用50年的时间回应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引人落泪。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2
在今年的获奖人物中,有人将毕生奉献给红色信仰,有人把热血抛洒在祖国边疆……他们,用质朴的心灵创造着感动时代的力量,用平凡的故事书写着自己传奇的人生。“守边老人”魏德友。驻守边疆长达半个世纪,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76岁的他住土屋、喝咸水,与星月羊犬为伴,与风雪饿狼较量,被称为边境线上“活的界碑”。
“80后村医”贺星龙“80后”村医贺星龙。他是一名村医,驻扎贫困乡村16年。乡亲有病,他24小时随叫随到;付不起药费,费用他能免则免。乡亲们说他“比亲儿子还亲”。“公益达人”刘天明。他是一位农民工志愿者,16年来,众筹助学金350多万,帮助留守儿童300多名,成为外来工榜样,带动了更多普通劳动者投身慈善事业。“好姐姐”刘美。一个80后自闭症康复治疗师,11年来她为1000余名自闭症儿童及家长提供康复训练和咨询,为100余名教师提供培训,带动了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胶鞋书记”庞启渊。一个深入一线摸底走访,精打细算制定规划的第一书记。他是村民口中的“胶鞋书记”“过细人”,更是乡亲们心里温暖的自家人、脱贫的领路人。“倔牛”蒋传春。敢于创新的戒毒所长,七年来他倡导“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业立人”,让戒毒人员“出去不再进来”,把衡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变成“心灵再造的学校”。
3岁高龄的`他,仍然工作在一线,想陪大熊猫走到最后。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3
话说现代科学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相对论,一个是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黄金年代是上世纪的前30年。到了上世纪的40,50年代,量子力学日臻完善,连计算机之父约翰诺依曼这样的人物都不得不放弃研究量子力学,转投其他领域。
此时的物理学家们一直都在尝试,用对撞机来获取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结果就是撞出了100多种粒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物理学家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如何才能把这些粒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时科学家们就发现,这么多的粒子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费米子,一类是玻色子。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打一个比方,假如一个东西可以无限切分,切到最后切不下去时,就会剩下基础粒子,其中费米子可以理解成最小的“颗粒”,占据一定的体积,最基本的费米子有夸克,电子等。
而玻色子更像是胶水,通过传递“相互作用”把费米子聚合在一起。科学家发现,宇宙中一共存在着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
其中,胶子可以传递强相互作用,w和z玻色子传递弱相互作用,光子可以传递电磁相互作用,还有一种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赋予粒子质量。
在这个基础上,科学家们用“粒子”“相互作用”和“场”的概念,就把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了起来,创立出了一个叫做“标准模型”的理论,这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座理论物理高峰。
杨振宁和他当时的研究生助手米尔斯一起做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就是“标准模型”的理论,解决了强力的机制问题,用杨米尔斯理论来强力的科学家一共有5位,这5位被分为2批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仅如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还帮助其他科学家指出了研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的一个新方向。于是,物理学家温伯格和格拉肖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实现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
在这座物理学高峰当中,杨振宁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是奠基人一般的存在。那这样的科学成就在物理学领域属于什么样的江湖地位呢?
客观地说,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由于都曾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因此他们应该属于独一档的存在,仅次于他们的是了量子力学和标准模型的奠基人们,他们是多人一起努力完成了一个核心理论的创立,而杨振宁就应该排在这一档,而且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科学家,比如:物理学家聂华桐就曾说过,我们常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的海森堡、薛定谔和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应该算在里面。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4
那张图,让我久久难忘:左边一位爷爷,右边一位奶奶,穿着最普通的外套,戴着袖套围裙,笑容很灿烂,皱纹如镌刻。他们不是穿着防护服的一线工作者,也不是穿着警服的一线英雄,他们只是一对开着一个特殊 “厨房”的平凡夫妇而已。
这对夫妇如是说:“生死是大事,吃饭也是!”他们的厨房,非常特别,竟然开设在江西肿瘤医院旁的小巷子里,而且是一家亏本收费的“抗癌厨房”。18年来,这对夫妇从开设一个早点摊开始,到如今的一排炉灶、油盐酱醋和锅碗瓢盆,一块钱一个炒菜的价格,一直坚持的24小时服务,为癌症患者和家属提供炊具和调味品……经营着这个“爱心厨房”的平凡夫妇,就是已年过六旬的万佐成和熊庚香。
“感觉值得。”万佐成说。这一声“值得”的背后,是18年的炉火不息,坚持不懈。医院全年无休,老万夫妇和他们的爱心厨房也是全年无休。一年365天,爱心厨房从不打烊,包括万家圆圆的除夕。除夕那天,老万夫妇还会给肿瘤医院的患者和家属做一顿免费的水饺和红烧肉。就这样,一天24小时中,从凌晨4点起床用木柴给煤炉生火,9点前得把厨房收拾好,就此一直忙到夜里9点后,老万夫妇才能吃上自己的晚饭。
我们都清楚,一个人一旦得了癌症,将会意味着什么。不仅是自己丢掉工作,不仅是长期医疗的痛苦,不仅是巨额的医疗费和生活支出,还有家人长期的陪伴、看护和担忧……这些足以击垮一个普通家庭,足以让泪水和忧愁布满整个家的天空。于是,他们每次的开支,都是能省一分是一分,节省下的都是生命和希望!
一炉火,一份心,就能守护人间温暖。一炊香起万灶烟,“抗癌厨房”就这么平凡又温暖地存在于陋巷,让患者和家属在医院就有了家,让患者有一份来自家人掌勺的熟悉味道,更是让那些被病魔逼入绝境的人心中有一处温暖停憩的港湾。感动我的,正是这份平凡、渺小却温暖、伟大的善良和爱心。
“坚持到倒下为止,坚持到无能为力为止!”有人曾问,你们都这把年纪了,你们自己省吃俭用,还给别人最高价不超过2。5元的服务,你们图什么?你们不亏吗?这对夫妇的回答总是:“不亏!”这声“不”字,一说就是整整十八个年头,一说就是十八个365天的风吹雨打。
还记得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一段台词,狠狠地敲击着我的内心。老太太对警察满脸绝望地说:“4万元一瓶的正版药,我吃了3年,房子吃没了,家人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的药……谁家能不遇上一个病人?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让我们更加明白,老两口的初心。他们的一点善行,能让病人和家属吃得好一点,负担轻一点,遗憾少一点,内心暖一点,足矣!感动我的,正是他们的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守护和坚守。
“人生百味,皆在饭里。不吃饱饭,哪来的勇气面对生活的一切?怎么重拾起生命的希望?”这对老夫妇的爱心,足以感动全中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福建、山东等20多个地区也开始创办免费供餐的特殊厨房,人间真情的接力棒在不断传递,人性的暖风正刮过每一寸中华大地。感动我的,是他们在传递和播种的爱和希望。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身在陋巷的厨房,烹煮的是焦虑和苦涩,端出的是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他们却还是默默准备好炭火。”这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对这对夫妇的颁奖词,也是对这对夫妇的崇高敬意,更是对所有国人的爱心号召。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感动了,见证了,这是人性温暖的力量。这对老夫妇,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比感动更大的分量。
他们的精神,更应成为中国精神。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篇5
去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区在全国首创的文明品牌“四点钟学校”20周年座谈会在鄞州区镇安小学举行,周秀芳走进当天的“四点钟学校”,讲述她经历的溆浦故事时,眼圈红了。
她首先讲起生命中的3位老师,在她辍学当保姆的日子里,让她感受到爱与温暖,在他们的鼓励下,她刻苦自学,最终成为像他们那样的老师:很多学生到她家里吃过饭,或者曾住过,她更知道鼓励的力量。
后来,当她想要为溆浦山区的孩子做些什么的时候,最初发动的群体就是她的学生。从她的老师,到她的学生,折射着薪火相传的一种精神,一种照耀别的生命的亮光。
她说,正是因为感恩,她要当个好老师,也因为感恩,她要去贫困山区支教,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这是她感人故事的原点。
“若是有一天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那片土地里。”在大龄支教路上,这是她的深情告白。
她从感恩与信念出发,撬动了滚雪球般不断壮大的爱心能量。
今年处于脱贫攻坚的溆浦山区,也同样以看得见的变化回馈着这片爱。
有来鄞州挂职学习的溆浦老师说:“最温暖的事,就是有周老师在。”一所所希望小学建起来,是物质上的改变;溆浦当地的教育质量在提升,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提升,这是内在精神的变化。
她的很多荣誉来自湖南,感动湖南人物、最美湘女、怀化市道德模范、最美北斗溪人……无论哪级层面的最美,都体现了她的影响力。她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当地的不良风气。整天打牌的人,开始变得积极向上了,山村的面貌变得更加美丽了,很多人提起周秀芳时说:“向周奶奶学习,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溆浦的文明村、镇多起来了,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今年7月,沪杭甬(鄞州区)研学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北斗溪镇建立,将研学、助教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几年里,她还将宁波珍贵柑橘品种“红美人”引入溆浦,牵线帮助当地开发和销售茶叶,还介绍100多名村民到宁波企业学习技能。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场场爱心搬运,感动了这片大山。
202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心得体会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