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匠人物事迹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结合实际的事件所写的事迹材料是有警示作用的,通过一份出色事迹材料,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处理困难和挑战,培养坚韧不拔的品德和价值观,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工匠人物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大工匠人物事迹5篇

大工匠人物事迹篇1

袁媛,女,1982年出生,于2005年进入农业科学院信息中心工作,2013年任职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15年来,袁媛同志始终怀揣一颗热忱的“匠心”,一步一个脚印的勤恳奋斗在每一个岗位上。多年来,她始终把思想政治学习摆在突出位置,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敢说实话的精神和能办实事的优良品质,工作作风严谨,能够严守党的纪律,自觉遵守廉政准则的各项规定,在工作中严格按规矩办事,积极乐观、踏实肯干,对待工作尽心尽力。

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保证政令畅通,面面俱到,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袁媛同志始终将“勤、慎”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牢记心中。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做好各项工作,加班加点,随叫随到是办公室文件工作的常态,只要工作需要,她一定在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在处理日常繁杂工作中,她认真思考,在文件管理方面,她精益求精、以心“护文”的职责使命,严把办文环节,确保全院公文的准确、规范、严谨;接收各级来文数十万余件,发送各类通知近万余件,将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贯穿于文件保密、签收、登记、签发、传阅、归档、督办、落实等环节,使我院公文运作工作多年来无延误、无遗漏。多年来,严把文件运转“时”“度”“效”三要素,对全院重点工作事项,尤其是对省领导批示、院领导批示,把握闻令而动求“时”、通权答变求“度”、走深走时求“效”,进行了“点对点”“一对一”式督办落实,累计开展督办事项千余次,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服务管理方面,坚持“严谨、高效、规范”的原则,始终坚持规范化,坚持“小事不小”的原则,有序开展网络信访疏导工作;加强统筹协调,保障处里常态化工作有条不紊。

袁媛同志除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同事热心帮忙,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得“三个好把式”的荣誉称号。获得了领导的认可与广大同事们的好评,面对大家给予的认可,她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勤奋钻研。始终以归零的心态认真学习,用心琢磨、悉心对待“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三服务”工作。坚持匠风,精益求精。把高标准要求自己,用力用心做好每一项服务工作。力争办文办成精品、办会办成样板、办事办得圆满,为全院科研管理工作做好最有利的保障!

大工匠人物事迹篇2

焊接技术千变万化,为火箭发动机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了,高凤林就是一个为火箭焊接“心脏”的人。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国营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接工、发动机零部件焊接车间班组长,特级技师。

30多年来,高凤林先后参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以及长征五号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出色完成亚洲最大的全箭振动试验塔的焊接攻关、修复苏制图154飞机发动机,还被丁肇中教授亲点,成功解决反物质探测器项目难题。高凤林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多个奖项。

绝活不是凭空得,功夫还得练出来。高凤林吃饭时拿筷子练送丝,喝水时端着盛满水的缸子练稳定性,休息时举着铁块练耐力,冒着高温观察铁水的流动规律;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学实验,他的双手至今还留有被严重烫伤的疤痕;为了攻克国家某重点攻关项目,近半年的时间,他天天趴在冰冷的产品上,关节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戏称为“和产品结婚的人”。2015年,高凤林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凤林以卓尔不群的技艺和劳模特有的人格魅力、优良品质,成为新时代高技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大工匠人物事迹篇3

徐纪忠,他坚持在改革中创新突破,勇于践行“敢于领先 敢于突破 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积极先后推进东台、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各项工作,不论前期核准,还是工程建设,均走在同批项目的前列。

2016年12月,东台200mw海上风电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成为国内当时离岸距离最远,单位容量最大,升压站电压等级最高,海况环境最复杂的海上风电场。2020年7月,如东h14#海上风电项目投入运行,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在中国绿发新能源产业中树立起新标杆。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辛勤的劳动者,也包括你我,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让我们用最简约真挚的方式,去赞美哪些默默耕耘的劳动者。

开创海上风电建设新速度

他反复研究海上施工技术方案,迅速成为海上风电专家,在他的带领下,东台项目创下海上升压站“滑移装船、整体吊装”、海缆“登滩排架敷设”、风机“塔筒预先拼装,风机分体吊装”等多项国内海上施工记录,项目于2017年9月全部机组并网发电。

在如东项目建设中,他提炼形成的“点线面体”项目管理法,创造性的以“容缺”方式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克服新冠疫情、施工船机不足等种种困难,于2020年7月底实现首批机组并网,成为江苏同批核准的24个项目中首个并网发电的项目。

创建海上风电示范项目

他瞄准国内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定位,形成了海上风电项目10项示范标准体系、10项技术领先成果。以“徐纪忠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取得创新发明、qc成果奖及软件著作等80多项科技成果,东台项目先后荣获2019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如东项目成为目前国内首个智慧化海上风电场,形成多个科技成果正在筹备申报工作,助力集团公司智慧新能源产业高效、绿色发展。同时,他采用边学习边建设的方式紧抓人才培养,通过东台项目及如东项目建设,他的团队全面掌握了海上风电工程建设管理要素,实现了员工海上作业实践能力和业务素养的双提升。

大工匠人物事迹篇4

获得“伟大国家工匠”荣誉称号的十位工匠,以高超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忠于职守。无私,无私,常被人们誉为“德艺兼备”。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反映了普通员工在普通岗位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让人敬畏和感动的真实故事。通常的叙述是岁月里无限追求的燃烧。

大国工匠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制造业领域代表人物追求完美和完善,以工艺为生命的“工匠精神”。发扬光荣的劳动,宝贵的技能,创造了时代的伟大风尚,看《大国工匠》让我深受鼓舞、鼓舞和震撼,激发了大家的创业热情。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学习自己的技能,脚踏实地,才是每个人的成功之路。

这些大国的工匠基本上都是在生产第一线奋斗的优秀工人。他们的聪明、敬业和勤奋描述了一线工人的非凡工作。他们为我们的时代和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让我们震惊和印象深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他们的手艺,为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繁荣的幸福新邯郸而不懈努力!

大工匠人物事迹篇5

马德明,循化县群众称 “哈三”。于1968年9月出生在循化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他是群众眼中的技能大师,技术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对农机具的钻研、维修制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草根企业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创业风范。

目前马德明创立的青海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6亩,员工约60人,从事农机具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技能培训等。主要加工制造谷物脱粒机系列、小型割晒机、卧式锅炉系列、双层面高效节能热循环采暖炉、家用小型核桃剥皮机、玉米蚕豆两用脱粒机、粉碎机等产品。在短时间内铸就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多年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马德明说“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义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起自己的这一路,马德明一扫脸上的腼腆,开始滔滔不绝——头顶似火骄阳,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滚烫的铁水不时会溅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贴身衣服被焊花烫出大大小小的洞……,这些事迹从马德明的口中说出来,显得异常的平淡。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育,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全村二百来户近1500人中唯一会驾驶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机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马德明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将村民的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各种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了解到当时很多用具并不适用于西部山区实际需求,想为我们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需求。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贫穷,马德明就去出门赚钱。

20多年来,他没少吃苦头,但也并未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摸索,钻研,开始他的制造之路。1994年带着几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县城环城路一间简易的铺面里电焊及农机修理铺。当时,县内手扶拖拉机除了耕种庄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挣钱。手扶拖拉机成了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种地拉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因此,在出发前修理或保养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手们的最大心愿。很多客户都找他捣鼓。他们说是马德明修理收拾过的拖拉机从出门到回来的几个月里从来不出任何故障。就这样,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晓了。

马德明深刻体会农民之苦,尽他所能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疑难杂症”。相比种田,收获时更辛苦,因天气多变,抢收稻麦,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进行脱粒入仓,这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西部山区稻麦成熟周期长、麦秆长,脱粒季节气候已变凉,当时市场中的脱粒机是根据内地环境而设计制造,用于这边明显不太理想,麦秆多、喂入稻麦时滚筒很容易缠草,而无法从机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选效果很低、村民保养意识和故障排除能力不足,于是马德明深入各村去解决、排除机器故障,为民解忧。在此期间,总结出当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西北山区可移动和维修方便及精选工作效率高的、能够较理想地解决实际需求的多用脱粒机。于是,他找一台报废了的脱粒机,用2年时间,不断拆卸、组装、摸索、改进、试用、创新,最终设计制造出一种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机,此机子不管稻麦怎样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进行脱粒,不出现滚筒缠草现象,能真正解决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问题。

产品创造成功后,很多百姓开始找他订购脱粒机,但因缺乏厂房、设备和技术队伍,供不应求,收到100多台订单,他找几个人自己在当年麦子收获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机的制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赞声不断。万事开头难,这30多台机子对我来说很难得,创作过程更是艰难,不停地想、看、拆、装、磨……亲力亲为,力求“完美”,却也觉得不满意。马德明觉得当时要想解决百姓的脱粒问题及需求,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定的技术,于是他又踏上寻求技术的道路,找大企业无偿工作,在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企业管理人员看到他的优势能力,将重要工作交予他,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使他收获颇多,学会了操作车床、铣床、刨床等机器,并了解了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因马德明工作踏实认真,工作能力强,很快被祁连县农机修造厂负责人聘请,并担任技术指导。在期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能,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两年后,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循化县城郊区买了六百多个平方的地皮,盖了简易车间,想办起自己的农机研发和生产厂地,却因资金、设备等因素,无法满足老百姓缺乏先进产品的需求。于是,他再次出门找企业合作,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开发设计谷物扬场风扇。在此过程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看到的都是马德明在车间工作捣鼓的身影,他对这份事业的热衷已无法形容。

3年后回到家乡循化县,办起了“循化县农机修造厂”,制造销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选脱粒机、锅炉等。从严格选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组装、打磨、喷漆、检测、到出厂,每一关都亲力亲为,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毫无问题才出售。他研发的多用脱粒机可以脱粒小麦、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麦、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解决了稻麦收获时,抢收抢打、粮食及时入仓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欢迎,还不断地销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德明深刻体会到冬季取暖效果不理想,一进屋都抢坐在炉子边,才能感受到热度。他想到要改造炉具,因为我们高原气候冬季长达6-8个月且寒冷耗煤,于是他不断地思索和研究,根据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于2010年研发出双层炉面热循环取暖炉,产品功能理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该产品比传统燃料节约30%-50%燃料,室内温度比传统炉提高1-2倍,使火焰在双层炉面内强制循环,提高了室内温度和热量面积,吸入烟筒的火焰和灰尘降低70-80%,技术先进,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根据本地实际,少数民族丧事喜事和餐饮都离不开烧水锅炉,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锅炉,市场上烧水锅炉也都是传统的立式锅炉,不便移动、烧水时间长,致使炉内水变浑浊、耗燃料、烟筒排放火焰和灰尘太多,污染环境、炉内水垢很难清理等,根据这些不足因素,他就开始研究和设计,设计出一种新型可移动卧式锅炉。传统立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1-1.5小时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马德明开发的卧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要20-25分钟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气灰尘和火焰降低60-70%,并将排放到烟筒内的火焰再次利用起来可烧水,大大改善了传统锅炉中所存在的问题,易清理水垢、节能环保、便于移动,该锅炉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放弃努力成为马德明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他的职责。为了扩大市场,他将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外州县,亲自操作机器、手把手教农户正确使用,并让农户先试用,试用待满意后才付款。他生产的产品年年供不应求,收到群众好评。并且各类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报》《青海农民报》《青海科技报》等。群众抢购产品,称赞不断,笑颜连连……马德明说:“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群众满意我的产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马德明生产的脱粒机于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哈三”品牌先后获“循化县好商标”、“海东市知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等;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被各相关部门评定为“年度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循化县先进基层工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全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创业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等。2012年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15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6年,本厂名称变更为“青海省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有着太多的心酸历程,不断钻研,不断发明,不断试验,亲自与农户进行产品试验,亲自用本厂脱粒机脱粒,亲自用本厂小型收割机收割,做实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研究,最终达到最完善效果。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从十几岁在村里维修家电、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电焊铺,到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厂,再到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者,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技能大师,他的成功,源自于对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实、认真、热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大工匠人物事迹5篇相关文章:

新时代人物事迹8篇

大国工匠潘从明事迹8篇

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7篇

2024道德模范人物事迹6篇

抗疫的人物事迹心得7篇

2024道德模范人物事迹优质7篇

人物事迹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500字5篇

工匠品心得体会优质5篇

大国工匠,读后感5篇

大工匠人物事迹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