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与形》教学反思7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必须将教学反思的写作重视起来,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老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与形》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与形》教学反思7篇

《数与形》教学反思篇1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在掌握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运动场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堂由问题“他们起跑线的位置相同吗”质疑,到“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引入让学生明确确定起跑线位置的过程是活动的重点,理解起跑线的位置与什么有关是教学得难点。

六年级学生对活动的内容并不陌生,所以课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场,开门见山的提问“他们起跑线的位置相同吗”,“为什么起跑线位置会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达成共识:“因为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所以起跑线的位置也不同,外圈的起点应该往前移。”然后出示有关信息,充分让学生借助计算器,通过小组合作计算每圈跑道的长度,从而确定起跑线的位置。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

《数与形》教学反思篇2

一、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经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写字时,必须要跟写字歌进行对照。教师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一周下来,学生写字时已是个个端坐。除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好字。每课后的写字练习,不可忽视,每一天应安排必须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耐心细致、精心地指导,并严格反复长期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了。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构成本事。”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我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本事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本事。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本事,更是给学生供给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简便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三、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

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往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本事只能靠本事去培养,才干仅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能够经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资料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我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应当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资料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忙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

《数与形》教学反思篇3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在前面学过的知识中,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如分数乘法、分数除法、乘法分配律及完全平方公式。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如正反比例的图像。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 ),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不足之处: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改进措施: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教学反思篇4

上周二开始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有很多练习是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例如:

(1)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边和高

(5)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种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6)比的前项一定,后项和比值。

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判定方法,我们首先判断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具体的说,就是两个量是否具有相乘、相除的关系,它们的结果能否通过条件知道是定值,从而判断它们成不成比例或成什么比例。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2)和(3)小题基本不会出错,对于圆柱的体积刚刚讲完,底面积x高=圆柱的体积(一定),可以很好的判断出来是成反比例的。

(1)和(6)很多孩子是写的成正比例,其实也是成反比例,被除数/除数=商,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可能没有注意这里谁是定值,或者说对于这三个量之间的变式掌握的不好。

(4)他们说不成比例,原因是多了个2,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这个的.变式主要是学生没有利用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底x高=2x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所以成反比例。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对学生说有点难,主要难在变形,代数式的变形在中学还要学习,现在是个初步的接触。

《数与形》教学反思篇5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不足之处: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改进措施: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教学反思篇6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数与形》教学反思篇7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图形放大缩小”“路程与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从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图形放大缩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从而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通过以上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与形》教学反思7篇相关文章:

称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7篇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7篇

可能性教学反思教学反思7篇

彩色的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精选7篇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参考7篇

月光曲反思教学反思7篇

青山不老反思教学反思7篇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7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反思7篇

月光曲反思教学反思推荐7篇

《数与形》教学反思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