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案模板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是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顺利的开展的,不管我们已经教过了多少学生,每节课之前还是需要准备教案,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教案模板5篇

初中教案模板篇1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教案模板篇2

教材分析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经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本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有关人口地理方面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为今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人口的增长、分布及人口问题是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各部分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方面的知识,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可能根本不入门。人口问题是现在社会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各国、社会各界对人口问题的关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积极运用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意识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紧迫性,并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初中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t;”)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初中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 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讨论小组交流: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连bc、ad

(2)画射线ad

(3)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问题2 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 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小结:

①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作业:

①阅读“读一读” p121

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

初中教案模板篇5

一、 亚细亚和欧罗巴

(1)洲名的由来

1、 学生结合预习,讲述亚洲、欧洲洲名的由来

2、 结合挂图,教师指出亚 欧大陆的位置并提问:亚欧两洲的洲界线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说出

(过渡)分析一个大洲,首先从分析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讲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4、 师生共同阅读“亚欧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经纬度位置来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从南北半球看、从东西半球的位置看亚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亚洲的地理位置

6、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题,讨论回答欧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结合挂图强化

6、 提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怎样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业布置]

见基础训练

第 二 课 时

[复习提问]学生上台,结合挂图说出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亚、欧两洲的地形

(1) 亚洲的地形特征

1、 结合p5活动向学生介绍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师生共同阅读“亚洲地形图”,从四方面分析亚洲的地形特征

a 读“亚洲地形图”,观察亚洲地形图上主要以哪两种颜色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的,帕米尔高原的位置

b 观察提问:亚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积广不广?说明了从大洲看,亚洲的海拔高吗?

c 引导学生计算青藏高原与西西伯利亚平原,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结论:地势高低悬殊,地面起伏大)

d 继续观察: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哪个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这说明了亚洲的地势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导学生找到亚欧大陆东侧、东南侧的弧形岛屿,并设问:为什么亚欧大陆东部会形成如此多的岛屿和群岛呢?(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说明)

3、通过刚才的分析,由学生小结亚洲地形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在书本上找重点

3、 按上述思路,学生阅读欧洲地形图和p6活动1题的资料,讨论欧洲的地形特征,教师结合地图引导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找出欧洲的主要平原:东欧平原、西欧平原、阿尔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师板书小结欧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测

5、 学生完成p6表格

[作业布置]

见填充图册

第 三 课 时

(复习提问)

1、 分析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 欧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亚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亚洲的气候

(一)气候负责多样

1、学生观察“亚洲地形图”,数一数亚洲有哪些气候类型?并设问:世界13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哪种气候类型在亚洲没有?由此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复杂多样)

2、引导学生结合地图,从纬度位置、五带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亚洲气候负责多样的原因:跨寒、温、热三带,且地形复杂多样

设问: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学生阅读p7-8文字,思考说明)

(过渡)我们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可以从气温和降水的复杂性体现出来

(5) 结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过马来群岛与奥伊米亚康的气温对比,理解亚洲气温差别大

(6) 设问:为什么亚洲的气温差别会这样大呢?(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跨纬度广)

(7) 展示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和西亚的无流国资料,说明亚洲的降水差异大,干湿差异显著

(8) 讨论:为什么亚洲的降水差异会那么大?(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因素的影响,距海越远,降水越少)

(二)大陆性强

(9) 展示同纬度的亚洲齐齐哈尔与欧洲巴黎的降水资料,并分析;同纬度的巴黎和齐齐哈尔相比,冬季谁最冷?夏季谁最热?谁的气温年较差大?这说明了亚洲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

(过渡)亚洲的气候不但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征,而且季风气候显著

(三)季风气候显著

1、讲述季风的含义:指随季节变化而风向相反的风

2、结合本地实际,提问:当地冬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风向的风?气候又有什么特征?

(过渡)亚洲的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1、 结合板图讲述风的形成过程及与气压、气温的关系

2、 板画亚洲简图,理解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成因

3、 学生朗读p8阅读,进一步深化对亚洲季风的形成过程的认识,教师结合小黑板表格小结:

发源地 风向 性质 对气候的影响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 偏北 寒冷干燥 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风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湿热多雨 带来大量降水

4、 设问:亚洲之所以会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和亚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开呢?

(小结)我们通过对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了亚洲气候的三个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强,季风气候显著。

四、 欧洲的气候特征

1、 引导学生阅读p7图1-7,回答:欧洲有哪些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吗?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一个特征:以温带气候为主

2、 引导学生读图1-10,比较纬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谁的气温低?夏季谁的气温高?谁的年温差大?由此得出欧洲气候的第二个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过渡)为什么欧洲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4,教师结合欧洲地图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因素说明。

4、 引导学生在“亚欧气候分布图”上找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地区,并提问: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各有什么气候特点?

5、 指导学生结合p9活动5、6题分析判断各自的气候特征。

6、 小结欧洲气候的第三大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

7、 学生讨论完成p9活动2、3题,进一步理解亚欧两洲的气候特征。

初中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

我作文初中600字模板8篇

家与国600字初中作文模板7篇

2023入团申请书初中模板7篇

初中作文我的2023600字模板6篇

初中地理教师工作总结500模板7篇

初中入团入团申请书模板7篇

夏的作文600字初中作文模板7篇

初中入团申请书模板600参考7篇

初中入团申请书模板600优质7篇

初中副班主任工作总结模板6篇

初中教案模板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