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详尽的教案,教师能够确保每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讲解和练习,想要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案中应加入实践性强的任务,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1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中,大气压强和浮力中尤其是浮力,新课标要求的要求难度有所降低,这是新教材考虑到初中生思维特点的一个体现。对于大气压强要求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但流体压强是新增内容,它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本节课中力图通过对大量的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流体压强的知识,并会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而对于浮力,要求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去测浮力的大小,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帮助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复习目标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知道1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会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知道和掌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感受大气压的存在、算大气压的值、用注射器测大气压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用实验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塑料吸盘、注射器、细尼龙绳、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装水的水槽、烧杯、热水、冷水和纸片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复习相关知识,看听课笔记,对大气压、流体的压强及浮力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对这些知识有大概的印象。

六、教学过程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播放视频:液体内部的压强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播放视频:深水压强

播放视频:一杯水的威力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播放视频:介绍连通器的应用

船闸

连通器的应用(过路涵洞)

连通器的应用(喷泉)

三、小结: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压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章内容的主线,是对前面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学习液体压强奠定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初中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奠定一些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一定的探究实验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等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控制变量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且乐于把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而确定了本节课的

重点是压强的概念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是探求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教学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本身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分组练习法、练习题法等多种方法教学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讲解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课下到课上身心快速转换,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进而对本节课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此时我会说:“同学们,咱们来看这组图片,图片中小红踩着雪橇版在雪地上轻松的行走,而小明显得较为吃力,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深深的陷阱雪地里,请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此时并不立马给予答案,交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组织大家进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试验,本着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因此在试验开始之前,结合试验工具“海绵,砝码,小桌子”来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说明在设计时我们要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此时安排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谈论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而后根据不同小组的回答,整理得出统一的操作流程。按照设计思路,班级以中线右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其中一个小桌上放一砝码”,班级中线左边的小组做“在同一海绵上放两个小桌,一个小桌上放砝码,另一个小桌倒置放砝码”。在此过程我会对学生操作进行指导,经过十分钟的小组探究总结,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并再次展示雪地图片,从而学生很快会理解到受力面积不同,发现雪橇的作用原理。

那么接下来我将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在此突出强调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板书标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压强的定义: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并提问由学生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再次交代根据比值定义法得出公式p=f/s,单位n/m2。我将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专业名称:帕斯卡(pa),并且1pa=1n/m2。

?巩固提高】

在巩固提高的环节,本着对忠于教材,回归教材的理解,此时我将结合书上例题,来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和公式进行深化理解。并且结合生活实例,比如铺铁轨要用宽大的枕木,来说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

?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环节,我会采用生生总结,师生总结的方式,来使学生重温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最后结合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指导学生去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实例我们是采用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原理,以此作为小结作业,来深化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并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介、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4

一、设计意图

压强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其概念较为抽象,大部分学生在初二下学习时会感到困难,对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处理的不够好,不会灵活应用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压强的知识体系、框架,认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和归纳法,师生讨论的方法等。

二、复习目标

1. 正确理解压强,区分固体压强与液体压强的不同之处,知道固体压强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2. 正确理解公式p=f/s,知道其适用范围,会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解决一些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掌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三、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压强的概念 ②对固体压强中受力面积的理解,液体压强中深度的理解。

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 ④掌握两个实验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难点:①压强概念的建立 ②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

气球与钉板、削好的铅笔、压强计等

五、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准备好八下的物理书和笔记本,在课前已经自己对压强概念有大致的了解,知道探究实验所用的物理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引入课题

3′

5′在初二下我们学习了压强的概念,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等概念,由于压强的概念比较抽象,固、液、气压强的特点又不同,我们同学在学习时普遍感到困难。这块知识本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属于较难的部分。希望通过本节复习课能给与大家一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板书)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

那些同学知道我们在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这部分学习了那些知识?

一、压力

①什么是压力?②压力产生的原因?③压力的范畴?

④压力的方向?

(课件)判断下列图中mn面所受压力

的大小

1.概念

压力、压强的概念、单位、计算公式;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

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3.能力

①会利用p=f/s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②学会分清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①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②由于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③属于弹力④垂直于受力面

甲:f压=f=100n

乙:f压=f+g

=100n+50n=150n

丙:f压=f-g

=100n-50n=50n

让学生归纳知识比教师自己讲出来要好,让学生开动脑筋、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意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10′二、压强

①压强表示什么?

②怎样表示压强的大小?

③压强的单位及其符号?

④压强的计算公式?

⑤1帕斯卡的含义?

⑥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现提供实验器材有:

海棉、木板、矿泉水瓶、水

①选用器材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②选出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写出相应的实验步骤。

想一想:

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感知压强大小?采用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课件)例题1

一块砖长24cm、宽12cm、厚5cm,重24n,怎样放置在水平面上,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最大压强是多大?

(课件)例题2

在海滩上的作案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脚印,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一只鞋模,测出鞋模的平均厚度为5cm,质量为1125g,又经测试知道产生与脚印同深度的压强为3×104pa,罪犯的体重为多少?若案发现场留下的是罪犯站立的脚印,又该如何计算罪犯的体重?

①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②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③帕斯卡(pa)

④p=f/s

⑤1帕表示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⑥改变压力或受力面积的`大小

①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瓶子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瓶中水倒掉一半,再正放在海绵上,比较先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②第一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正放在海绵上,第二次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放在海绵上,比较前后两次海面的凹陷程度。

压强大小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决定,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所以当砖块竖放时压强最大。

s最小=12cm×5cm

=60cm2=6×10-3m2

f=g=24n

p=f/s=24n/(6×10-3m2)

=4×103pa

体重g=f=ps,走路时一脚着地,s为一只脚的面积,可利用鞋模算出:

v=m/=sh

s=m/h

=1125g/(0.9g/cm3×5cm)

=2.5×10-2m2

罪犯体重:

g=f=ps

=3×104pa×2.5×10-2m2

=750n

若是站立脚印,受力面积应该是两只脚着地的面积。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手力面积上

②相同的受力面积上作用不同的压力

③不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的受力面积上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通过被压物体的凹陷程度来反映,为了使凹陷程度更加明显,应当选用海绵,正确选择实验器材是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

计算时要注意单位换算

注意行走时是一只脚着地,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

液体压强

15′

2′①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②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区别?

③液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④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仪器?

⑤通过观察什么而感知液体压强的大小?

想一想: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的关系时,要控制什么量相同?如何操作?实验方法?

在探究液体不同方向上的压强是否相等时,又要如何控制变量?

(课件)例题3

一段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端扎有一橡皮膜,当注入某种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将其放入一盛水容器中,当管内外液面相平时,橡皮膜凹进管内,则管内所装液体可能是:

a、盐水 b、煤油 c、水

d、都有可能

(课件)例题4

如图瓶内装半瓶水,用塞子塞紧,然后将瓶子倒过来,使瓶口向下,这时水对塞子的压强与未倒置前水对瓶底的压强相比较 (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例题5

将半瓶矿泉水倒放在海绵上比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大,这是因为 ;倒放时瓶塞上受到的压强比正放时瓶底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 。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见中考指导书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固体则不是任何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①要控制液体的密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同种液体的不同深度处

②要控制深度相同

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

③控制变量法

④要控制液体密度相等、深度相等

分析:在乙图中,橡皮膜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强和管内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强的作用,因为橡皮膜向内凹,所以水的压强大于液体的压强,又因为液面相平即深度相同,所以根据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可得到管内液体的密度小于管外水的密度,即管内液体可能是煤油。

答案b

分析:

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和深度,当瓶倒置时,液体密度不变,液体的体积不变,但由于细瓶颈在下,故液体深度增加,则瓶塞受到的压强比原来瓶底受到的压强大。

答案a

倒放时海绵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压力相同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倒放时瓶塞受到的压强大是因为液体密度相同时,倒放时瓶内液体深度增加,液体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底部有压强,又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我们通过观察u型管左右两管内液面的高度差来感知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应选取密度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

在探究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不同方向的液体压强时,要注意压强计的金属盒的重心在同一深度

橡皮膜向内凹的情况反映了橡皮膜所受的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利用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来进行比较是关键所在。

判断深度变化要注意容器的形状,不同形状的容器倒置后的深度变化是不同的。

注意分清液体压强和固体压强,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七、教学资源:重点参考了南京市中考教学指导书,20xx全国各地中考试卷

八、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5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

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

演示课本图11—2、11—3实验.演示前说明做法

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

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

二、大气压强

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

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

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板书:

一、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

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

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

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

(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

(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

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三.大气压强的值

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 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

板书:

1.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

讨论:

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

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

四、讨论“想想议议”.

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

五、布置作业

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

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

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6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

(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

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

p.131 1、2、3。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篇7

(一)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二)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三)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是: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及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

教师:玻璃杯、硬纸片、试管一根、长约两米的玻璃管一根、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皮的鸡蛋一个、镊子一个、注射器一个、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一套、打火机一个。

学生:皮碗(每两人一对)

(一)示范法:教师给出示范,进行具体操作演示。

(二)谈话法:师生间进行交流对话。

(三)自主探究法: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通过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

小组讨论法:学生围绕主题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再得出结论。

(一)复习提问

师:如右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对它压强?

生:受。

师: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

生:各个方向。

师: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所包围,即大气层,地球上的物体(包括人)都浸在其中。提问:浸入空气中的物体是否受到大气产生的压强呢?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出示课前已经抽好气的马德堡半球,让学生使劲拉但不开,打开气阀,球内进入空气后却很容易拉开。

师: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三)授新

1、请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例。

用一次性注射器做试验,把进气口密封后,拉注射器时很费力。再一次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向不同方向松开手后又都会发出很大的声音,与液体压强实验作比:

2、提问: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知大气压强与液体中的压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提问:(1)空气主要是由什么物质组成?(氮和氧)

(2)它们受重力作用吗?(受)

(3)空气能流动吗?(能)补充: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师总结: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中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那么大气压强的值是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3、做覆水杯实验。

提问:(1)产生的现象是什么?(硬纸片没有掉下); (2)为什么没有掉下来呢?

师引导学生分析,装满水的杯中排出了空气,盖上硬纸片并倒置过来后,它们的周围只有空气,很明显纸片没有掉下来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向各个方向转动覆水杯,观察到硬纸片没有下落,再一次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将用硬纸片托住的装满水的试管倒立在装有水的水槽中,然后抽出纸片。

4、提问:(1)观察现象;(2)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投影仪打出图2)

分析:此时试管中的水不下落是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大气压作用在水槽中的水面上。

5、提问:如果换用2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来做此实验,结果会如何?

实验结果表明,2米长的水柱也能被大气压所支持。

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

师:历史上曾经有人用10米长的玻璃管来做过此实验,结果水管中仍充满了水。看来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柱是大于10米的。

6、提问:下面我们假设大气压支持的水柱高是h米,请同学们讨论能否用水柱产生的压强间接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如果可能,应用什么公式?

学生:能、p=ho;液gh水

师:用大于十米高的水柱来做此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会给我们带来问题:如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此实验;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等。

7、提问: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我手中的这根1米长的玻璃管来完成测出大气压强值的任务呢?请同学们思考。(师:启发学生由p=ho;gh考虑问题。)

学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第一个想到用水银代替水来测大气压强值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其实托里拆利像你们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用水银来做实验的,他是在总结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才想到用液体密度最大的水银来做实验,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这一实验称为托里拆利实验。

演示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8、提问:玻璃管内水银面上空有没有空气?(没有,已被灌满的水银全部排出)

师:对,这个空间是真空。

9、提问:请大家观察实验装置,哪一段水银柱是由大气压强托住的?(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

请同学读出此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差是多少厘米?

若测量结果不完全等于76厘米,则简单介绍不同的海拔高度对应的大气压不同,76厘米高是托里拆利在海平面的高度测出的值。一般我们把大气压的值取为76厘米汞柱。

板书:大气压强=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5帕)

10、提问:⑴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使玻璃管倾斜插入水银槽中,会影响实验结果吗?

⑵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改用粗一些或细一些的玻璃管,会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⑶如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管的上端,会有什么结果?

(用2米长的水柱做此实验,得出水银会下降到与水槽内水银面相平的位置)

11、例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我们测得的水银柱高为76 厘米,则当地的大气压强值为多少帕?

若用水代替水银做此实验,则大气压支持的'水柱有多高?

象这样通过求水银柱产生的压强而间接测定大气压强值的方法是一 种间接测量的方法,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还会用到它。

12、例2:若桌面的面积为1平方米,上题中的大气压强作用在此桌面上产生的压力是多大?它相当于多少个成年人的体重?(成年人体重约500牛)这么大的力,为什么没有把桌子压塌呢?(利用此题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大气压强向各个方向都有,桌面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大气压强,同时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强,两者作用相互抵消,所以不会塌。人为什么没有被大气压压瘪也有与此类似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或()。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力作用且具有()性。

3、马德堡半球实验能够证明()的存在。

4、托里拆利实验第一个测出了()的值。

5、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如果将玻璃管从竖直到倾斜放置,则( )。

⑴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增加;

⑵水银柱的长度不变,高度减小;

⑶水银柱的长度减小,高度减小;

⑷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6、做杯呑蛋实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请同学解释此现象?

7、(机动)塑料吸盘的使用和理论上的解释?

(六)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的第2题,习题部分的第1、3小题。

2、课外讨论:想想议议。

大气压强

覆水杯实验

p=ho;液gh水

托里拆利实验

通过课后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有赶进度的嫌疑。知识内容的排列上可以分为两课时,这样时间比较充裕。课堂练习内容可以设置为分组联系,节约一定的时间。板书的设计和字体的书写还要加强。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8篇

物理欧姆定律教案8篇

物理平抛运动教案8篇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教案8篇

初中英语教案7篇

科三初中英语教案7篇

高一物理总结与反思7篇

物理老师年度总结7篇

物理教师听课心得体会7篇

中学物理高级述职报告7篇

压强初中物理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