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时候,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没有确切的思路,我们是写不好一篇读后感的,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梁家河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梁家河的读后感篇1
星期五这天一直哗哗的下着雨,我坐在窗户边用一个上午仔细的阅读着纪实文学《梁家河》。书的封面醒目的印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通读全书,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当年在梁家河的窑洞里,十来岁的-点着自制的煤油灯读书、修身,汲取精神力量。对他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我尤其对这段话有很深的感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人自小就受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看到这里,我合上书不禁在想,我们基层干部还没有治国和平天下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今时代,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旦放松了学习,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主动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自己身为普通的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要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努力把学习的收获体现到推动工作上。
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重点学习掌握那些与做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知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此外,还要多学习了解一些哲学、历史、文学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把握新鲜事物,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具体到我所在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当前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有很多,在时事政策学习方面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掌握--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党章学习培训和-国史教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业务知识方面要认真开展陕西养老保险手机app运用推广、学习掌握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等等;在岗位技能方面要提高公文写作、媒体应对、应急管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协作意识,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说到底,作为年轻的我们这一代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业务和岗位知识的培训,都要以青年-为标杆,立足本职岗位,提升工作水平,珍惜舞台,感恩时代,紧盯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推动养老保险经办事业高质量发展。
梁家河的读后感篇2
“窄窄的小路上积着浮土,人走过,尘土飞扬,直冲人的鼻子”“小腿上到处是被咬过后肿起的红疙瘩,有的刚刚结痂,有的痂被抓掉,往外渗着血水”“没油的时候,捣上几个杏仁,在锅里一炒一擦,就有一点儿油花,再倒进土豆南瓜,还挺香的”“胆粪、担麦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合上书,这一幕幕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无法消散。在梁家河的这七年知青生活中,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不但克服了过来,还积极为人民做实事,带领全村人民改变贫困面貌。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这三方面:
一是坚定信念,团结群众。刚到梁家河时,习近平和这里有种距离感,更因为“面包喂狗”事件而强化。他感到苦闷和孤独,甚至当了一次“逃兵”。但当他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他转变了思想,决心扎根农村,由被动变为主动,找机会往群众里钻,带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团结观”,融入群众、融入梁家河,带领着全村人民谋求更好的生活。我作为苏州石油分公司的一份子,更应该积极发扬这种团结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经常到油站倾听一线员工和顾客的“声音”,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做实事,这样员工才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客户也会更加满意我们的服务。
二是求知若渴,笃学不倦。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习总书记一刻也没有忘记学习。去梁家河时,他带了两个箱子,里面装满了书。“砖头一样厚的”书,他吃饭也看,放羊也看,晚上不睡觉也看,不断汲取古今中外精神、思想上的养分,甚至跑30里路只为借一本《浮士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痴”。除了向书本学,习近平还向村民学做饭、缝纫、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打坝,不仅自己掌握了生活技能,还将梁家河的玉米亩产翻了一番。对于从事财务工作的我来说,每年都有相关的财务知识在更新。我不能仅仅满足于之前学到的知识,而是应该不停地汲取新知识,与自己的岗位相关政策保持同步。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同时我还要向周围的同事学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三是攻坚克难,永不放弃。面对恼人的跳蚤、贫困的物质条件、低产、能源不足、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习总书记非但没有抱怨,反而默默地接受这艰苦生活的磨练,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带领全体村民一起打坝造田,建沼气池,治理神车沟,打甜水井,成立铁业社,办代销店,经过十次才成功说服随娃再当生产队长,极大地改善了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黑帮子弟”的帽子阻碍着他入团、入党,但是习近平依旧没有放弃。第一份,第二份、第三份……习近平写到第八份入团申请才成为一名共青团员,写到第十份入党申请才获得批准。正是有着这份永不言弃的精神,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优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难。此时,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得停住脚步,而是应该迎难而上,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在职场走得更远。
读完《梁家河》,我为习总书记心系群众、为群众做实事的坚定信念所感动,为其废寝忘食、学以致用的学习劲头所折服,为其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敬佩。作为一名石化青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中国梦、石化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梁家河的读后感篇3
可以说《梁家河》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语言质朴,字字饱含着真挚的情谊,在读其中几个章节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抑制地流下了热泪。
四十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才十五岁,就要背着行李到当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梁家河插队。在那里一待就是7年。从一个白净的城里娃锻炼成了一个干农活从不“撒奸儿”的好把式;
从一个讲普通话的北京人变成了一个张嘴就来陕北话的黄土高原汉子;
从一个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才被批准入党的年轻人,成长为当时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
真是难以想象,在此期间,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坚定信念是难以支撑的文章。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真情实感,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爱戴和不舍,谱写了一曲既感人肺腑又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章
掩卷深思,梁家河真不简单,不能小看,这的确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坚信光明,也许它就是一个磨砺石;
困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团结一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没有什么不能战胜;
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初心不变、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兴许它就是一块试金石;
百姓的心里有杆秤,群众的意愿大如天心得体会。所以,《梁家河》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反复学、细细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艺术工作者,今后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决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立足本职、结合实际,身体力行地带领全县文艺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创作出一些“有根本价值所在”的文艺作品,尽力为城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梁家河的读后感篇4
当我捧起《梁家河》这本书时,看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很好奇,这样一个黄土高原上不起眼的小地方,何以能走出共和国的脊梁?在这七年里,习近平总书记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砺,才使他“脱胎换骨”,最终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领袖?这其中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的地方。怀着无比崇敬之心研读此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习总书记的不平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青年时期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习总书记说:“我父亲经常给我讲团结的道理,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带着这样的“团结观”,习总书记开始将自己融入群众、融入乡村。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他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能团结人”成为他鲜明的领导风格之一。在梁家河的日子里,打淤地坝,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儿,习总书记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乡亲们怕冷不想下水,总书记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清理坝基,他用身体力行叫响了团结群众向我看齐的口号。从习总书记的身上,“铁锁”学会了“做行动上的巨人”,“黑子”明白了“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的道理。
“不管多累多苦,习总书记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尖儿’”乡亲们这样评价。在梁家河,习近平干得最多的活是打坝。那时候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没有手套,习总书记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习总书记不怕艰难困苦,没有任何怨言,干活从不偷懒,从清晨干到深夜。“1969年,梁家河玉米亩产400斤,坝打好后,亩产达到800斤。”原一队队长石玉兴说。习总书记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把群众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办成了,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习总书记说“上山下乡的时候,我15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总书记还说过:“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习总书记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梁家河的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梁家河》一书,对总书记插队岁月有了了解,我认为总书记知青岁月处处体现着“埋身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 从最开始的北京知青到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再到大队支书;从最开始拿没有妇女高的工分到拿到壮劳力的工分再到熟练掌握农活技巧;从最开始一口普通话到学说陕北话再到一口标准的延川方言。
总书记以实际行动践行者怎样深入群众,践行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精神。作为一名刚从大学毕业考到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我更要学习总书记插队的事迹,时刻勉励自己。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好学求知。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总书记总能挑灯夜战,读书到深夜,常常脸被煤油灯熏黑,连吐得痰都是黑的。为了借一本书,总书记步行十几里地。到四川学习沼气的时候,总书记还不忘把路边好的对联抄写来细细品味。
无论是政治、历史、文学,总书记广泛涉猎,刻苦钻研。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有“学不可以矣”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学习,要系统,全面掌握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要从周边人和事中学习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不懈。
面对随娃赌气不当生产队长,“一次、两次······十次”总书记终于把随娃说动了。面对入团入党一次次受到挫折,总书记一次次拿起笔,一份一份,直到写到第十分,才获得批准。面对乡亲们不肯打淤地坝,总书记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作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有时面对群众的不解和抵抗,我要细心、耐心做群众工作,仔细向群众讲解政策,用事例解释上级政策,用自己的真心打动群众,获取群众的理解。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亲民爱民。面对灵娃一而再,再而三的冒失,总书记始终没有发火。不管乡亲们有什么困难,只要找到总书记,他都会帮助。
村民王仁厚说:“近平讲话,能把人听憨了。”总书记始终能和群众走到一起,能够赢得群众的喜爱。对于我来说,在农村工作中,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我要积极向周边同事学习这种能力,用一颗真心对待群众,打动群众。 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的踏实肯干。总书记任梁家河书记短短一年时间里,村级人不仅能吃饱穿暖,还可以用沼气做饭,有灌溉井,有铁业社,有缝纫社,有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就要饭的贫困村庄,现在变得红红火火。在农村工作中,我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的干事,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尤其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深入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刻苦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发挥出不平凡的作用。
梁家河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