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从而写出更具特色和个性的读后感,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的感悟和评价,下面是66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十九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十九读后感篇1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丹尼尔·笛福。读完这本书使我感受深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叫鲁滨逊的英国人,他喜欢航海和冒险。有一次由于遭遇沉船,鲁滨逊的同伴都藏入了大海,只有他漂流到了荒岛。在荒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种植了粮食,搭建了帐篷。他遇到一些野人,并救下了一个野人,取名为“星期五”,从此鲁滨逊和“星期五”就生活在了岛上。直到28年后,有一艘船,船里的水手绑架了船长,鲁滨逊和“星期五”救下了船长,船长答应带他们回到英国。
我十分敬佩他,他在荒岛上度过了漫长的28年,他的镇定力,创造力使他在绝境中重生。鲁滨逊在孤岛上生活时,我们看到了原来生活还有更精彩的一面。
在现实生活中,像鲁滨逊这种人也有很多。比如贝多芬,他是一个有名的音乐家,可是贝多芬的耳朵听不见了,他也没有就此放弃,还是发表出了许多音乐作品,他的耳朵都听不到了,依然那么坚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这种高贵的品质。
鲁滨逊这种品质很高贵,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坚持不了了,何况是他呢?鲁滨逊的这种坚强品质,使我们不得不学习。我以前骑自行车老是摔倒,每当我想起鲁滨逊,我就会坚持,最后我就成功了。
鲁滨逊那种不怕困难、正视现实、理性冷静、顽强乐观,这种精神使我敬佩,也应该向他学习。
十九读后感篇2
老舍先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我们经常接触到他的作品。这个暑假,我品味了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部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
祥子一贯要强和奋斗,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像他这样善良、正直的人,可就是得不到上天的疼爱……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卖车安葬难产而死的虎妞、自己喜欢的小福子被卖到白房子后又自杀……这些事,给了祥子一重重的打击,他本想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梦,但经过这些打击,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信心,自甘堕落,变得懒惰狡猾、极端自私,最后禁不住夏太太的诱惑,得了一身脏病,成为一堆行尸走肉。
对于祥子的悲剧,我感到万分同情。他本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其实他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那么事情就不会是这样。
其实,祥子之所以会有如此下场,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书中说:“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空了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可见当时的社会真能把人变成鬼!
如果祥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也许他就不会变成这样的“刺儿头”了。以他那样的奋斗、那样的善良、那样的正直,必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社会,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环境,好好地学习,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教导,将来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十九读后感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耳畔响起这深沉而雄浑的音调,我的心便随这歌声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三国历史……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阅读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开始阅读时,我一知半解。后面居然越看越懂了,一捧起它,就爱不释手。书中的情节经常梦幻般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完全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震撼住了。书中的内容描述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描述了众多激烈的战争场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彝陵之战,还塑造了一批有着鲜明个性的英雄人物,如仁慈忠义的刘备,有勇无谋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优柔寡断的孙权……当然令我感受最深的却是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愿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次带领蜀国走过危难。可是,他虽自比管仲,却不如管仲那样知人善任,这导致他在街亭一役中栽了个大跟头。街亭失守使蜀国损兵折将,甚是惨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看到这里,不禁为诸葛亮叹担忧:一个如此聪明的人,经此一役,想必会大受打击,一蹶不振。可是诸葛亮并没有如此,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曾经的过失,战胜自己。
人生就是一条崎岖坎坷的路,路上有荆棘、沼泽,充满着遗憾。相比诸葛亮对人生的态度,我是多么的不如呀!每当考试考砸后我总会埋怨,埋怨上天的不公,却不去分析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只想放弃,不求进取。
读完了这本书之后,让我增长了不少的见识,也让我明白了只要认清自己,改变自己的缺点,才能取得成功,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对我来说,《三国演义》就是一盏奇特的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十九读后感篇4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
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
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
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更多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
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
十九读后感篇5
在寒假中,我阅读了《高老头》——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个家庭杯具资料丰富、情结曲折、极有戏剧性,既描述了高老头悲惨的一生和拉斯蒂涅的变化,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欺骗、虚荣、浮华。
高老头是个面粉商,中年丧妻,他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进入上流社会,高老头在她们出嫁时各给了八十万法郎作陪嫁,让大女儿嫁给了雷斯托伯爵,小女儿嫁给银行家纽沁根。他本以为这样做,就能得到女儿的尊重和孝敬,但最终却受尽苦难、孤独而终,而他的女儿女婿只明白一味的向老人索取。他们被金钱蒙蔽着,无视老人伟大的父爱。在高老头患病时,女儿的看望只为更多的索取;在他的葬礼上,女儿均未到场,丧事是外人操办的。而高老头最终才明白自我的爱在当时的实惠面前的渺小,抱憾而终。
本文的另一主角拉斯蒂涅是个有抱负的知识青年,想来到巴黎。但到巴黎不久,他原有的朴实被进入上流社会的欲望所吞噬,他向表姐鲍赛昂夫人请教,她说:你越没心肝就越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他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到达欲望的最高峰。他的第二个领路人伏脱冷也告诉他社会的寡廉鲜耻,如何挤入上流社会。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高老头,拉斯蒂涅了解了两个女儿对高老头无耻的压榨,被其无私的父爱所感动,他也同情高老头,到最终还为其料理后事。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亲情和社会利益的关系。高老头的父爱并不单纯,它夹杂着对上流社会的向往和自我的虚荣心,当他的爱应对社会的金钱关系时,他的爱毁了自我,造成了父亲爱女儿、女儿爱金钱的杯具。而拉斯蒂涅咋伏脱冷被捕、鲍赛昂夫人被抛弃、高老头之死这三件事情发生后,决定弄脏双手,摸黑良心,成为进入上流社会的野心家。高老头的杯具和拉斯蒂涅的堕落都是在那个便面风光、骨子里肮脏的社会环境下造成的。
高老头和拉斯蒂涅是当时社会许多人的真实缩影,这似乎也印证了时代造就人这一道理。但我们更应多一点本我,少一点欲望;多一点平淡,少一点野心。期望不再有高老头和拉斯蒂涅这样的杯具发生。
十九读后感篇6
?卖米》是北大才女张培祥所写,看后有如写自我之感。其实我或我们比她还要凄惨得多。她家还有米卖,自然灾害年代我们什么都没有卖的。而那时正是我们小升初啊!
六四年国家政策下来了,农村实行三自一包,即自种、自收、自销,包产到户。当然,国家的公粮是要缴的。不到半年翻身,菜种出来了,红苕、谷子种出来了。心中那个喜呀自不必说。
父亲为了给我交学费,请一熟人一齐挑红苕到街上卖,2分钱一斤。我跟在父亲身后走在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上,心中喜滋滋的能够不辍学了。看着父亲黑红色的背膀流着汗水……他的肩上如同压着一座山啦!简单的生活已花光了他身上所有的力气。
再想想我们参工时初到沈阳,天寒地冻无所适从。有的同学早上上班时将布鞋脱了抱着跑步到车间,师傅见此无不惊讶:是脚重要还是鞋重要?因脚粘在冰冻三尺的路上,如果跑慢了脚皮将会粘在冰上,皮会被拔下来的。应对师傅心疼的责怪,而同学给以了憨憨的微笑。同学啊!个中的滋味仅有自我明白。那是一种对母亲的尊敬和爱啊!那一双布鞋不知母亲在灯下熬了多少个夜晚?孩儿怎舍得将母亲辛勤劳作的鞋放在冰天雪地里擦磨。这种对父母的爱是羞涩的,是难于言表的行动。不像此刻的爱呀在字里行间,是那样随意地从笔尖滑落。
其实那时的我们家境都差不多,也许有条件好的。不管怎样都熬过了艰难时光,度过了岁月的长河。余味苦涩,有了回甘。在这风平浪尽的日子里总想回忆……写下那些酸酸甜甜的过往……
十九读后感篇7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像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十九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秋天读后感7篇
★ 树孩儿读后感7篇
★ 农夫读后感7篇
★ 武器读后感7篇
★ 芦花汤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