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电影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实际故事的观后感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评价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情况和事件,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穿条纹衫的男孩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穿条纹衫的男孩观后感篇1
突然间想起一部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挺感伤的。
影片叙述了一个八岁的德国男孩布鲁诺随着父亲的.升迁,一家人搬到了新家,而在家的不远处,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农场”,还有一些穿着条纹“睡衣”的老人和小孩,烟囱里经常会释放奇怪而又难闻的“黑烟”,其实,那不是什么“农场”,而是一个集中营,“睡衣”其实是囚服,“黑烟”是毒气,而他的父亲正是那里最高的统治者。布鲁诺曾经问过家人,可又有谁能给他真正的答案?在童心的驱使下,布鲁诺偷偷透过铁丝网观望那个“农场”,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同样八岁的犹太男孩希姆尔,并和他成为朋友。最后,为了帮助希姆尔找到失踪的父亲,布鲁诺换上了“睡衣”,爬进“农场”,最后二人被抓,在毒气室,发生了一场纯洁的友谊... ...
该影片是透过一个八岁男孩的视角观望这个世界,或许他们永远都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么的可怕,大人们的想法又是多么复杂,在他们眼里,连小孩子都能拥有纯洁的友谊,而大人们又有何不能?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和平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还共同存在在这地球上,我们就必须和平,消灭种族歧视。
穿条纹衫的男孩观后感篇2
周末看了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豆瓣评分还挺高,有8.9分。电影看完内心其实起了不小波澜,久久不能释怀。
看电影名字我一点也没看出来其实这是一个通过文艺的手法来描写战争残忍的影片。通过孩子的天真善良纯粹友谊的刻画,反讽了成年人世界的复杂,战争的残酷。电影讲述了8岁的主人公布鲁诺跟随自己的爸爸—德国高级军官,搬家到集中营附近的新家后的故事。小布鲁诺是一个爱探险的小男孩,不知道集中营和战争为何,在父亲的谎言中,甚至认为集中营是个很让他向往的农场。过程中和集中营同岁的小男孩成为好朋友,最后换上他理解的睡衣进入集中营,手牵手一同被推搡着推进了集中营最恐怖的地方……整部影片前面部分其实还比较平淡,最后那几分钟才进入高潮部分。最后那一刻在内心还蛮希望主人公被父母找到可以免于噩运,但其实其他一同被推进貌似焚烧室的那么多犹太人,又何尝是应该死的呢?他们也都是无辜的,只不过因为是犹太民族而已。
两个善良的小男孩,在那样的战争背景下,最终都没能没什么好的结果或下场。看起来其实挺悲哀的.一件事情,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到最后死亡两个小男孩也并不知道战争和真相的丑陋。手牵着手一同面对未知的恐惧,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也还是单纯而美好的。我们亦常常会怀念童年,其实也是怀念童年的单纯美好。成年人的世界,在谎言和利益的影响下,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年龄的增长,希望我们都能始终保持善良,不要变成最后连自己都会讨厌的那种人。
这个故事最后主人公布鲁诺妈妈撕心裂肺的哭声在我的心里亦久久挥之不去。妈妈其实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并不知道丈夫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是丈夫的所作所为最终惩罚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某种意义上感觉其实也是有一些因果循环的意思。当然小男孩的死谁都不愿意看到,但真是纳粹对犹太民族的这种屠杀,主人公父亲担任集中营管理者的这些因,得到了最后这令人无法接受的果。
正如佛教中所说,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报,皆从业起。
穿条纹衫的男孩观后感篇3
这是一部描写战争的电影。影片一开头,醒目的希特勒标志和一大批军官气势汹汹的押着犹太人,迅速与小主人公布鲁诺把自己当做飞机,快乐的跑回家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知道,残酷的战争会夺去孩子的快乐。
因布鲁诺爸爸的原因,全家搬到乡下,在那里,布鲁诺没有同龄朋友,只得自己找乐子:下棋,造秋千……一个偶然的机会,布鲁诺认识了一个犹太人——希姆尔,并和他成为了朋友,几乎天天都要去营地找他,给他带吃的,玩的。有一次布鲁诺给希姆尔吃的,配一个士兵发现了,布鲁诺却说是希姆尔自己吃的,结果希姆尔被士兵惩罚了。因为这个关系,布鲁诺在与希姆尔告别的时候,他突然下了个决心:要帮希姆尔把失踪三天的爸爸找回来。正当布鲁诺钻过围墙时,天空乌云密布,接着就是一阵闷雷,不言而喻,最可怕的事情要降临了。两人正四处寻找时,被众人挤进了毒气室,在哪儿,布鲁诺和希姆尔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他们不知道接下去将要发生什么,他们以为雨停了,就可以回家了。然而,抬起头时,一股黑色的毒气正弥漫下来……
震撼人心的结局像一剂充满猛药的针筒狠狠的刺痛了我心灵的`最后一道防线。
犹太人是无辜的,孩子更是无辜的,我们总是在说战争是在毁灭人性,战争的结局只能是鲜血淋漓,然而,战争总是像瘟神一样挥之不去,到底还有多少人在战争中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数不清。
战争,你有永远结束的那一天吗?不是过个几十年再爆发,而是,永远永远……
穿条纹衫的男孩观后感篇4
一个德国军官的孩子—八岁,叫布鲁诺。
一个生活在如牢笼般集中营的孩子—也是八岁,叫希姆尔。
两个身份迥然不同的人,因缘巧合之下,命运竟奇迹般交集了。他羡慕他的自由(布鲁诺纯真的以为希姆尔是自由的),他羡慕他不是犹太人。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希姆尔是个犹太人,生活在集中营,没有人身自由,只能选择与大人们一起干活。他吃不饱,只能穿带有标志性的衣服—条纹睡衣。其实他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至少有一个令他自豪的爸爸。
布鲁诺生活在一个纳粹军官家庭,生活优越,向往和同龄孩子的游戏和友谊,是一个爱探险,向往快乐的纯净孩子。他曾经天真的问过父母,为什么烟囱里会有难闻的`浓烟,为什么“农民”要穿条纹的衣服,为什么穿条纹睡衣的老人不见了,没人告诉他正确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开始了一次“冒险”,遇到了希姆尔。他庆幸又有了新朋友,孰不知他美好的人生就要踏上终点,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
尽管布鲁诺出卖过希姆尔一次,但事后两个纯洁的孩子依然和好如初。当希姆尔为了寻找他的父亲时,布鲁诺毫不犹豫地换上了条纹服,跟希姆尔一起爬进了集中营。在寻找时,他们被发现了。士兵哄骗他们要他们洗澡,这两个八岁的孩子信以为真。在黑色的毒气扑面而来时,他们在害怕、在颤抖,但他们两个人的小手紧紧握在一起,互相安慰。门外堆满了那些所谓的条纹睡衣,有布鲁诺的,有希姆尔的,有……
他们只有八岁,在这罪恶的地方,让不懂世事的他们提前离开了人世。临死前布鲁诺睁着那宝石蓝般的大眼睛,看上上面,胆怯、迷茫、害怕,让他与他紧紧相握。可悲的是,直到最后一刻,布鲁诺还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在做一个游戏,最后留下无助的母亲和绝望的父亲。
看到一半时,我曾想到二三十年后两人相见重温旧情的情景,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一个孩子,在他还未开始用理性去思考世界之前,就被无情地夺走了生命;我更没想到的是这残忍的导演还没让这小男孩吃面包就死了。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他们不应是战争的牺牲品,他们都有一个家。家里有爱着他们的人,也有他们爱着的人。
穿条纹衫的男孩观后感篇5
耳闻已久,然而看过之后心里涌上的却是无力感。不是悲伤不是落寞不是遗憾是无能为力的挫败感。那个时代不是一人造就,我们籍籍无名,只能参与而无力改变。
军官面前,布鲁诺最终选择的懦弱;希姆尔眼旁令人心惊的伤口,被黏住的血肉模糊的睫毛,即使如此还是原谅友人的背叛;被赶进熔炉,彼此抓紧的手……孩子的世界永远单纯的让人感动,而那个时代的罪行,邪恶的信仰,终究让受害者的处境变得更加糟糕,糟糕的不忍心继续看下去。
希特勒作假的营地文化纪录片,说白了不过是丧心病狂的人的自我安慰,希冀于一个影片便洗刷掉自己惨无人道的罪行。而那又如何,总该为自己的残忍寻找补偿的东西,即便明白是自欺欺人。母亲知道父亲所谓“工作"的实质后,郁郁寡欢大声争吵,是不是也体现了尚未泯灭的良知?这样身为人性基本道德的良知如此微弱,对抗这强大而邪恶的信仰,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谁有能够逃脱?
我还是相信两个孩子抓紧双手的死亡是最好的结局,虽然我无比希望最后父亲救下了那一熔炉里的所有人,可那又如何?不过是世人目光短浅所设想的乌托邦,真实的世界就是如此残忍,不容遮掩,血淋淋的直击眼球,直达心底,然后震撼、无泪。
影片中包含了太多情节与看似无意的对比,帕维尔、中尉、姐姐、花白头发的老师……这些人物的塑造让一切变得更加粗暴更加令人心悸。还有那样美好的阳光与树林……我只能抑制住内心的升腾,生疼……
无论如何,过去的暴行已经无力挽回,这个民族的哀与痛深深藏在这样的历史里,后人深思,后人反省,后人应带着自己的罪孽继续龋龋独行下去。
穿条纹衫的男孩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生活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