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贡读后感7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深刻的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深意与哲理,我们在写读后感时,应该关注情节与人物的关系,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语子贡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语子贡读后感7篇

论语子贡读后感篇1

初读《论语》是小学。那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名句就萦绕在心尖。因为年龄的限制,不知道其深层次的意义,但其表面的意义却依旧可以指导我学习,待人处世等方面。学习方面要精益求精,要温故,才能提高成绩,这样“不亦乐乎”。有朋友来,有人不理解,要安然待人,不愠不怒,安之若素,这也是一种修养。小学时就感受到了儒学大家的那种风范,安静平和淡泊,孜孜不倦的儒雅身影从此便在心中站了一个位子,在心灵深处为其辟开了一处桃源幽谷。

再读《论语》是高中时期,抛弃了小时的稚嫩与纯真,接触到了社会的阴影,阳光下的雨水,也开始感叹“举直错诸枉”与“举枉错诸直”的区别。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心中正气殷然,俨然一副“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开始幻想如孔子虽风雨侵袭,身影犹不倒,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时的孔子不再是谆谆教诲的教者、师者形象,而是忧国忧民抵挡战火为国奉献的爱国者形象。

如今,初入大学,翻开《论语》,又是一番天地。

?论语》几乎涉及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一切,大到国家兴衰,小到家内孝悌,从到治国,从人性到君子,无一不泛着智慧的光辉,我感触颇多。“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道理的。《论语》涵盖了待人处事接物的准则,学习以及的要求,做人的品格为政的方法,礼的道理。试问一下,这样的《论语》又怎会不受人喜爱呢?任岁月的风霜侵袭,他历久弥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读《论语》,我读到了做人的道理。

首先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孔子认为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这种说法好像是不存与现实的,现世的人们尔虞我诈,把正直看成是讥讽的事物。好像只有“折腰之人”才能真正的掌握世界掌握自我。其实不然,正直之人虽在现实少见,但古人也有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折腰之人”虽在一定的情况下占尽了便宜,但是究其结局,都只会是“自食其果”,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虽逞一时之乐,却丧失了整个人生。其次,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实行仁也会得到好处。但是对于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要求仁德之人要有礼有乐却又不仅仅如此。“仁者先难后获”,仁德的人对艰难的事要抢在别人之前做,对能获得奖赏的事便退居人后。这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味道了……《论语》中多次提到“仁者”,“仁人”,可见其实孔子的追求也就是成为一个仁德的人,而他也的的确确做到了。他对于仁的要求很高。曾有人问他他的弟子是否能称为仁者,他也仅仅说弟子有某项才能,对仁,却“未可知”。他的心目中“仁者”几乎可以与神是同一级别的。“维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做人要仁德到现在也是适合的。“仁德”是每个人在心中的目标,完善自己的仁德,即使是箪食瓢饮在陋巷,我们也会“不改其乐”的。

再次做人要孝。孝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什么是孝?孔子在面临不同的人时的提问,回答也不同。“无违”、“父母惟其疾之忧”、“能养与敬”、“色难”(《为政》)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孔子的孝的回答也不同。孝是不违背礼节,让父母放心,常存孝敬的心赡养父母,和颜悦色的侍奉父母等。但究其根本,我认为,孝不仅是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关心父母同时保护自己不让父母担心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关心也暗含了关心自己。中华民族向来重孝“百信孝为先”。每念及“孝”的文章,眼前就浮现父母的身影,我可以这样说,也许我并不是个十分孝顺的女儿,但却不是一个不孝的孩子。也许我做得不够好到时我努力做好。

读《论语》,有感动的、有佩服的、有向往的、有沮丧的;《论语》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多的指导。它过去影响着我,现在影响着我,未来,它势必会影响着我。它是常伴我一生的明灯将始终照亮我的征途。

现在读《论语》读出这般内容;也许当我再次拿起这沧桑画卷时,又会是另一番光景,我只想说《论语》值得一生珍藏,一辈子去阅读。

论语子贡读后感篇2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也许有点夸张。但论语的重要意义是不能忽视的。《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原则。

读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基本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孔子对“孝”的理解,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不减当初。近年来,空巢老人等词汇的问世,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一问题;还有文化名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也有“孝敬之道”这一篇节。

首先,让我们先看看,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读: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看过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众所周知,“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而,在孔子心中,“孝”是做人之本,也是“仁”之本。做不到“孝”,就不称之为人;更不能做到“仁”。在文中,孔子已经详细的说明了,应该如何对待父母。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这个,是毋庸置疑。最基本的,是“养”。而犬马皆能“养”。所以“孝”之本就是要“敬”了。就如我们平时说的:孝敬。正所谓,孝、敬不分家。然后便是忧其忧,乐其乐,心系于父母。体谅父母,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如果都能做到这样,就不用“可怜天下父母心”了。至于“不远行”之类,我想,应该都是心系父母的表现。最后就是,父母过世之后要厚葬他们,并守丧。古人很看重守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形式。只有学会孝敬父母,用心爱自己的父母,才能学会爱别人,忠于君主。所以说,“孝”是为人之根本。

在现在这个经济,科学都非常发达的时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们所忽视。小孩子们,在家都被宠着,哪里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们追逐自己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竟都忘记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们独自在家中,虽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们并不幸福。他们一年到头也难见他们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他们只求一声问候、一起吃个饭、常回家看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回头看看那为我们而白了的头发,为我们而皱了的脸颊。

论语中的“孝”让我们拾起那颗久违的“孝心”吧!

论语子贡读后感篇3

在中学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

?论语今读》把现代社会跟论语相结合起来,我发现原来我们是需要论语这个指导思想来帮助我们学习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却又所缺失的一些精神。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受到社会的关注,人民的爱戴,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情操,有着小人所没有的想法。

其一,人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己家庭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情。在人情的种种关系(亲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中,孔子特别强调的是忠和孝。孔子甚至认为忠孝为人之本。学而第一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政第二篇中,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其二,主张个人的修养,也就是后世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在这里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行礼尽义,提高自身素质。例学而第一篇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为政第二篇中,子曰:“君子不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孔子对于“信”是非常重视的。学而第一篇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为政第二篇中,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其三,孔子主张君主要仁义爱人,同时主张恢复周力。一方面孔子从正面强调作为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民信服。为政第二篇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民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另一方面孔子又从反面说君主不应倒行逆施,违背周礼。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禘自既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应该要学习论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所以我会继续学习《论语今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论语子贡读后感篇4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就是:孔子说:“颜回的品德真好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很简陋的巷子里面,一般的人忍受这种困苦忧愁,而颜回却不改他的`快乐之心。颜回的品德多么好呀!”

孔子说的对,我的境遇比颜回好一千倍,但是我还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经常发脾气,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比如上次踢足球,对方的人拉我,然后用手把足球扔进球门去,我的怒气好像熊熊烈火一样在我的拳头上发泄了出去,把刘光耀的腰给打伤了,后来我后悔万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但我只知道我打伤了刘光耀。

不过,看完这篇论语后,我以后再不会了,我会笑看人生的!

论语子贡读后感篇5

浅读过两遍《丧家狗》,对论语更是不得其门而入,远未升堂,更别提入室,以下只是个人愚见,仅博君一笑。

我们往往习惯对人和事定性,去贴上潜意识里的标签。提及孔子我们往往加诸圣人,弟子三千,仁义或者更深入一层知其不可而为之。李零在丧家狗中想告诉我们的是孔子不仅仅是这些,更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在论语里会哭会笑,会嗔怒会贫嘴会骂人,会因为别人批评黯然,会因为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众人"。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正是这样,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所欠缺的就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读论语。当论语编撰的.时候,那不是什么四书,不是什么圣人经典,只是个记录当初那群人的小册子,述说着些或琐屑或崇高的小故事。儒学也并非宗教,去伪存真之后,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的论语,那些能够理解能够共鸣也许就是故事本身想传承的力量,那些觉得不可思议,不能苟同的也实属正常。姑且不说隔着两千多年岁月长河,物逝人非,就算今日微博热点,知乎题目尚能众说纷纭,甜咸亦能各执一词,何不在求同存异的时候,去看看热门评论,有时候就会发现有个叫何晏的大牛评的拍板叫好,有个叫朱熹的网友评的哪里哪里不对。

李零的这本书就是告诉了我们他所理解的论语,"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当然,他的批注有时候也只是个参考,仅是一个启和发的过程。正如他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想法,目前的我是接受不了。"孔子认为,老百姓是‘中人以下’的糊涂蛋,只能听喝,而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17.4)。孟子也说‘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尽心下》)。这话很难听,但很坦白,而且在古代世界是公认的常识。大家读法家的书,也能读到类似的话。如《商君书?更法》的名言‘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就是体现这类看法;《孙子·九地》有‘愚兵投险’之术,把带领士兵到敌国作战比作赶羊,‘如登高而去梯,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是出于同样的看法。讲愚民的政策,何止秦始皇,还包括很多我们称为知识分子的聪明人。"

而当初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还是因为出于对一个老人的同情,不要想他是谁,他只是一个绝望于自己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是一个晚年年年伤心,只能在韦编三绝的同时面对着如斯逝者带给他哀痛:丧子,哀麟,回死,由亡,一个哭干眼泪的男人。

"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这并不是颓然,并不是悲观,相反只有明白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明晓是有多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和他们前行。二三子,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孔子欣然笑曰:"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论语子贡读后感篇6

虽然每条引语用词很少,但却多次使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并频繁使用几个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达富有表现力和表现力,甚至把说话人的表达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什么文章这么精炼,表达这么生动形象?不知道?我告诉你,就是《论语》里的十条。

孔子说:时不时学学不是很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道也不觉得温暖,不是君子吗?

对于知识来说,学习只是一个过程,而学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如果你想掌握更多的知识,你必须把学习和学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装饰你的大脑,你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远道而来。我们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增进友谊。那不是很开心吗?我们要豁达,豁达。我们不应该在没有被理解的情况下担心事情。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对待事情。

我知道如何学习,我知道如何做人,《论语》中的十篇文章教会了我很多。

论语子贡读后感篇7

?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子贡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论语课心得体会优质7篇

论语的感悟及心得7篇

论语的心得体会1000字7篇

论语课心得体会参考7篇

l论语心得体会精选7篇

论语感悟及心得8篇

论语译注心得6篇

《论语》心得优质8篇

论语阅读心得模板8篇

读论语的心得优秀6篇

论语子贡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6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