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不仅包括知识的积累,还包括情感和道德层面的成长,心得是记录我们内心想法的重要文件,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俩心得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俩心得篇1
在这烈日炎炎的酷暑,2024年的冬奥会选举在国外拉开帷幕。经过一系列讲话,选举,举办冬奥会的城市会花落谁家?我们真是拭目以待。
“咚——咚——咚——”,宣布申办城市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越来越紧张,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额头上布满了冷汗,整个心悬了起来,“砰!砰!砰!”。加油!加油啊!北京,加油!北京!加油!
“当!当!当!”倒计时敲响。北京!北京!北京!一定是北京!加油!在远隔千里的漯河,家里热闹非凡,不时地传出口号:“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电视传出一串听不懂的英语,最后宣读:“beijing!”什么?!北京?!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电视里那些中国人激动站起来欢呼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不是做美梦,而是真的。我欣喜若狂的`抓起紫盈盈的葡萄,恨不得一口把它吞下去。全国人民都在为北京欢呼,在为中国骄傲!自豪!我为有这样一个国家而感到荣幸。
北京吧!北京!花落谁家?花开北京!2024!最棒!中国!最强!我们欢乐着,骄傲着,幸福着…仿佛浸在了蜜罐里。我真想在一个空旷,宽大的大草原,放开嗓子大声唱着欢乐的歌,又想坐在安详,宁静的公园里,低吟一首优美,恬静,奇丽的小诗,听一曲优美,悠久,清晰的古筝曲,还想在茫茫的大海做一艘快艇,爽快一番。
我们为2024加油!我们为北京的冬天喝彩!北京!北京!
我们俩心得篇2
读杨绛《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我被作者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他们三人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中国知识分子“不忮不求”与世无争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很浓厚。
钱钟书是我最钟爱最尊敬的大知识分子。我把他所有的作品都买下来了,有空的时候就读一读。虽然有些读起来比较费事,但我还是很乐意去翻一翻的。记得当时的《管锥篇》是我30岁生日时,我让妻子给我买的礼物,至今还在书架上整齐的码放着。我很惊诧于他读书的广博与驳杂,中外知识与思想在他那里互通有无,信手拈来,全无丝毫的别扭与不适。以后,凡是有关钱钟书的传记 逸事我都爱看,并且做了很多笔记。我想走近他,看看他是怎样读书 治学的。我的书架上还有《钱钟书与西学》 《钱钟书传》等。因为喜欢钱老,自然“爱屋及乌”:喜欢他的夫人杨绛的作品。
杨绛老先生怀着深深的眷恋,回味着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在《我们仨》里,作者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还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相聚。”其诚挚真切的情感及其单纯朴素与世无争的书香生活令人感动和艳羡。
钱钟书之所以成为大家,与他刻苦攻读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仨》里,作者有这样的描写:钱钟书“不爱活动”,“我在清华借读半年间,游遍了北京名胜。他在清华待了四年,连玉泉山 八大处都没去过。清华校庆日,全校游颐和园。钟书也游过颐和园,他也游过一次香山,别处都没去过。”“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大学图书馆的经典以十八世纪为界,馆内所藏经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纪和十八世纪以前。十九 二十世纪的经典和通俗书籍,只可到市图书馆借阅。那里藏书丰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我们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我们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典以及诗 词 诗话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反正不愁无书。”钱老早在清华大学读书之时,就曾立下“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志向而遍览不已。看看钱老,人家的读书精神,我们之所以这样平庸,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因为整天在书的世界里遨游,因此钱钟书的生活能力也就不像他的学问那样高超了。在《我们仨》里:
钟书这段时期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
“墨水呀!”
“墨水也能洗。”
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在这里,钱钟书先生似乎象一个憨态可掬的娃娃,其形象让人觉得可爱又爱怜。我们非但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事实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钟”于书的人,自然是没有时间去对付生活中的琐屑之事的。生活中的“低能”现象就不足为怪了。人的能力是这边强了,那面就弱了,此事“古难全”。可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他们学问也不怎么样,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是很差。这就很可悲了。这才是真正的书呆子。可钱钟书不一样,他是我国学术界的“稀有金属”,含金量特别高。
当然,钱钟书先生并不是一个十足的生活“低能”,他会做饭,会做早点:
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 果酱 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
钱老先生还“经常亲自为爹爹炖鸡”等,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钱钟书先生并非“拙手笨脚”,杨绛女士在这个词上加引号是有原因的。
作者写的这本散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语极其简练,一些可有可无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进阿园卧房一看究竟”这句话,让我们写非得在“阿园”和“卧房”之间加一个“的”字不可。类似这样的用法,随处可见。二是用语平白如话,全是生活用语,丝毫没有大教授书院式的味道。极其平淡,这可能就是所说的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另外,这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杨绛文集》,其装帧 印刷 纸张 字体大小及字间距都非常的精良与合适。一册在手,会忍不住摸索玩味。表里是一样的认真与严谨,这反映了作者本人一贯的谨严作风。钱钟书的文集也是这样的特点。
我们俩心得篇3
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有句老话,“先走的,总是有福气的”。将思念的苦留给生者——“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常相思,却惘然。终是要在缅怀的浪潮中激烈的挣扎翻滚,才会接受,才会释然,才会将遗憾,深深压于心底。
书的后部,平淡生活趣味无限,温馨相伴荣辱等闲。
一家人,严肃做学问,诙谐过生活。淡淡的幸福,淡淡的温暖隐在字里行间。有那么一句话:“幸福婚姻,大概就是一双三十六码的脚,遇见一双三十六码的鞋,不在大小宽紧质地优劣,只在‘你是我的那双鞋’”——合脚的幸福才能走长路。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现实太过尘嚣,太多的人狂热于汲名逐利,而忽视了生最根本的追求——你的家,你最爱的和最爱你的人,你最在乎的那些人健康快乐安然的活着。
但愿,一本《我们仨》能繁衍出更多的“我们仨”。
指尖轻击键盘,文字,永远是最好的解闷儿方式,学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
窗外,雨已停。团团芍药,在雨丝浸润下愈发娇艳欲滴。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为明天,过好今天;为在乎的人,对得起自己!
岁月,晴好……
我们俩心得篇4
幼小衔接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自然明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在教育工作上的承接和连续。幼儿期和学龄期是两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相比,儿童在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活场所、与老师的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它们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陡坡”,合理调节衔接的“陡坡”、减少儿童适应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儿童顺利过渡到新的教育阶段、就是幼小衔接要做的工作。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孩子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做好各项能力提升、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准备。真正的幼小衔接不仅仅是为小学一年级衔接,更是为孩子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本学期是小朋友们告别幼儿时代迈向小学的最后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适应期,作为大班的教师,我听到最多的话题就是:我的孩子能不能适应小学生活?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和幼儿园究竟该怎么做?带着家长们的困惑,我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将“幼小衔接”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了解小学,幼儿园每学期都会组织孩子去参观小学生活,第一个活动是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孩子们学着小学生的样子,整齐地排好队伍,体验了国旗下的庄严和神圣。之后,孩子们走进了小学明亮的教室里,体验了当一名小学生的感觉。
通过参观,孩子们对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激发了孩子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四月份我园也组织全体大班幼儿开展了幼小衔接系列活动,从整理书包、穿脱衣服、系鞋带等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做好身心的准备,实现科学衔接。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时刻提醒孩子去掌握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从小没有好好培养,到了步入小学再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在绘画活动中,也要按照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去要求幼儿,还可以根据大班幼儿喜欢竞赛这一特点,结合竞争机制组织一些“坐姿、握笔姿势”的比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教师也应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同时,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升至小学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1、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不遵守游戏规则等)。
2、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3、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4、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生活学习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
5、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老师就更应该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例如告诉孩子,不随便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困难如何求助等等。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6、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是幼儿教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另外,我们要尤其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
总之,幼小衔接不能急于求成。每一位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终将破土而出,蓬勃生长,带着无尽的期待和快乐,向小学奔跑而去!
我们俩心得篇5
寒假读完了《做最好的老师》,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我觉得贯穿本书的灵魂所在就是爱的教育。在《做最好的老师》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在阅读中,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所谓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一个教师是否最好,第一应该看学生的评价。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当然也是因我的.学生而存在。
培养学生开放的思想一种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视野,一种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一种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在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的日常教学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一个教师应该做到: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1、系统思考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师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須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片森林,其中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是婆娑的杨柳。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现在我们学校正提倡幸福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处处都能感觉到幸福。幸福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是比较难的,我们正在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幸福的幸福老师!
我们俩心得篇6
顾名思义,“冬奥会”就是冬天举办的奥运会,那自然都是能看到一些冰雪运动的,比如说冰球、冰壶、滑雪、滑冰······种类繁多,我就说一下我看了冰壶比赛后的感想。和所得到的启发。
我想,冰壶中较难的因该就是投壶了,要是力度没控制好,角度没掌握好,那么将会输掉整场比赛,真是十分困难。不过我十分敬佩投壶的选手们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选手们,还得努力投好壶,尽量投出决定性的球,投出两分的成绩,才能让自己的队占上上风。
投壶固然重要,但没有擦冰的人,球也不会很理想的到达指定区域。在刷子刷了之后,球为什么可以滑得更远呢?因为场地上撒了一些小颗粒,在刷子的摩擦之后,就会变成水,光滑的壶面在有水的冰面上就能滑得更快啦!所以说,擦冰人是个球的导航仪,呵呵!
队长负责战略,俗话说“动手动脑”嘛!打球也是这样的,要有战略,所以队长是个文武之人,既会投壶,又有战略。厉害呀!
投壶还要有始有终,要是前七个球都打好了,对方最后一个球却让我方前功尽弃,所以说,不到最后,谁都不要放弃,就是这样。
最后,我说下自己的感想,人生就像冰球赛场,要是差了分毫的距离,就会失去许多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从小打好基础,长大才会大有作为。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嘛。
我们俩心得篇7
有幸读到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很短,不敢说感触深刻,可其中的脉脉温情,却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们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读,再次翻开书页细细品读,仍是欢喜不已。《我们仨》一书,是在先生92岁时,先后失去女儿和丈夫后所著。书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从柴米油盐一餐一饭,到字里行间书信往来,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哀而不伤、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让人十分触动。
先生在书里详细描绘了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个片段便是钱钟书从远方回到上海,已经两岁的小钱瑗不识得自己的爸爸,想赶走爸爸。钱钟书调侃女儿道:“是我先认识妈,还是你先认识?”没想到小钱瑗一本正经得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记得当时看到这个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连脾性都大有相似之处。
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从外地打工返家,和妈妈一起去接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几年不见,父亲还是老样子,我却一天天长大,记忆力却没有关于父亲的任何记忆。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头发现父亲和母亲正手拉着手浓情蜜意,不知怎地,频频回身去分开他俩的手,死活不让他俩牵着手,至今仍觉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笔朴实却又华丽,带着老人特有的不紧不慢的语调,记记录她这漫长却有趣的一生,就连在外人看来有些许古板的钱钟书,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顽皮的少年。写剪活虾的那一段,活虾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张张地跑进客厅找钱钟书,钟书不紧不慢地说:“不要紧,以后这种事情我来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样感受到温暖了吧。
儿时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厨房做饭时,累得扶着腰喘气。外公以前从事木头行业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里,一天不吃不喝,对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脚的椅子送给外婆。看着外婆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谓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杨绛是幸运的,因为有了钱钟书的陪伴,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先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我们俩心得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