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学设计之前,一定要反思以往教学中的不足,找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中文字规范,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8和9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8和9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本次我授课的题目是五年级下册的设计应用课《提袋的设计》,这堂课的每个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主线分明,细节精致,衔接自然,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轻松自在地学到知识。
我将“圆筒变袋子”这个小节目作为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就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这个环节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我示范,很快掌握了折袋子最简单的方法。
接着开始让孩子们学习书中较为复杂的折袋子的方法,并试着按书中的设计图折一折,找一找袋子五个面的规律,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对比出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自己。
学会折长方形袋子之后,开始激起同学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在袋口处,做新造型,锻炼他们创新能力的同时,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学会了普通的折袋子方法,接着增加难度,开始学习异形纸袋的制作方法,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拆一拆,让学生们自己研究方法,自己解决问题,效果非常好,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找出了方法,了解了异形提袋的制作方法。
由最简单的长方形袋子,到袋口处有变化的创意袋子,再到复杂的异形袋子,制作方法都是通过让孩子们自己实践,自己探究,自己学习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让整堂课有层次性,而且做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负责引导这样一种教学状态。
在结尾处点出设计以人为本,提袋不仅要具备美观的特点,最重要的实用性不可忽略。
虽然本课评委点评的优点很多,但是缺点同样有,例如,折叠袋子的细节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等没有向学生强调,在最后作业评价的地方,应该让学生注意到要从美术方面的“造型、色彩、图案”以及“创意”方面去点评,做到有始有终才是一节好课。
通过这次比赛,我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例如教学设计要主线清晰,细节丰富,灵活有趣,要以学生为主,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延展性,评价要做到和要求一致,有根据地去评价,美术学中最基本的造型、色彩、材质等因素一定要深入到课中,要灌输美术的语言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8和9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绿叶的梦》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情感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绿叶的梦》这篇优美的散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快乐的童年生活画卷,揭示了人类置身于大自然的愉悦和欢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乐于像作家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感情朗读,反复朗读,使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相通,从而读懂“绿叶的梦”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悟出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二、教材分析:
本文是冀教版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第四单元以“生命离不开绿色”为,学习本单元,一是在于激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关爱绿色生命、爱护绿色家园、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这一切,要让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在自读自悟中,自己去领略、去感受、去回味。《绿叶的梦》这篇散文,作者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读着它,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淡淡的回忆与美好的向往之中。
三、学生分析:
?绿叶的梦》作者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这篇课文会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沉浸在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中。从学情调研的结果来看,怎样引导学生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是学习的重难点。首先介绍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走进作者,从作者的角度去想,去体会。再让学生去身边的环境中搜集树叶并制作树叶作品,绿叶随处可见,但现在的孩子却往往不去关注。通过让学生搜集树叶并制作树叶作品,使学生体验到置身大自然的快乐,缩小学生生活与作家生活时代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共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生会学的开心,学的主动。大自然是孩子的乐园,想象力是孩子的翅膀,让孩子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大自然的乐园里,尽情地玩耍,在玩中学、学中玩,会使学生乐于像作家一样关爱生活,关爱大自然。
四、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清热明目、祛痰止渴”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顿号的用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第五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 4.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课文的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则具体描写了孩子们快乐的“绿叶之梦”。这三段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教学中,要赋予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可结合课后的习题“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来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策略:
学生课前收集落叶体验投身大自然的快乐,课堂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课前要求学生搜集落叶,体验投身大自然的自由、快乐。
2、搜集关于植物的资料,了解相关落叶的知识。
二、导入部分: 实物展示,激趣读文。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生词的意思。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检查学习情况。
三、理解课文,感悟语言。
1、默读课文示思考: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预设:第三自然段:回归大自然的孩子们开心快乐、无拘无束的场面。“跑遍”、“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乐谱”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孩子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跃然而出。
(1)在大自然之中,孩子们有哪些快乐?把你感受到的作者采集绿叶觉得快乐的地方认真地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大自然给予你的快乐有哪些? (3)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这一段。
(要引导学生在讨论时要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
④小组内练习有感情朗读。
第五自然段:“背着、扛着、奔跑、欢呼、搂、积、躺、翻、坐”一系列的动词描写,使孩子们的形象跃然纸上,也使得孩子们野外活动那种愉悦的心情、畅快淋漓的感受画面般展现在我们面前。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孩子们采集树叶时的一系列动词。
(2)课件出示带顿号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知道顿号的用法。“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
(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顿号的用法。) (3)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4)试背诵本段。
(通过读、议、想、背等环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中紧紧抓住描写“绿叶着迷”的重点词句,将重点串在一条线上,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阅读、静思默想,用心感受,身临其境;之后,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品析朗读课文,理解体会课文充满童心童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积累了语言。)
3.课件出示练习 绿叶的梦是快乐的梦,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叶的梦是_____的梦,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对课文语言的内化,既读懂了课文,又联系了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将文本与现实的情感有机融合。)
?绿叶的梦》课堂实录部分
入课伊始,老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默读课文并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对课文的学习不仅只是为了知道写了什么,更要深入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并能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画面,用感情朗读表现出自己的体会。
同学们在小组内认真朗读课文后交流你找到的重点句子? 学生分组学习活动。师巡视参与讨论。 学生分组交流。 生:我们小组找到的是“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荒凉的墓地、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子。”读了这句话我很羡慕他们的无拘无束,能去这样多的地方玩耍。
师:他们为采集绿叶,足迹几乎遍布了大自然的每个角落,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读一读它们。
生:密密的树林、荒凉的墓地、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子。我们小组发现顿号在这里出现的次数最多。
师:顿号常用在并列的词语或词组和短语之间,再读这句话,读了这些词组你能想象到些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好像看到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奔跑着穿过广阔的田野来到茂密的树林中采集绿叶,还有的在小河边采野花呢,他们都是那样的开心。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还有哪个词更能体会到他们的自由自在? 生:跑遍
师:是的,“跑遍”这个词语更能体现出他们的足迹已遍布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表达出这种欢乐的心情呢?板书:自由
师:要注意这些并列的词语在朗读时读出节奏,谁再来读一读?
生: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荒凉的墓地、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子。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师:还有哪组交流找的其他句子吗?
生:我们小组找的是这句“爬大树、钻丛林,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儿。”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儿,读到这句我觉得他们玩得真是太开心了,我好像能听到他们的笑声呢。
师:是啊,本来应该是温文尔雅的小姑娘,可是去像男孩子一样爬大树、钻丛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是多么无拘无束啊。
师:小组成员还有补充吗?
生:我找的是这句“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穿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这句写出了他们的收获。
师:除了收获你还会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还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能用这些树叶做戒指、项链很好玩的。 师:可能这里有些植物我们还没见过吧,哪一组来展示你们找到一些图片? 【分别展示这些植物的图片,学生观赏并讨论】 师:你们觉得这些植物怎么样?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些孩子们要用这些绿叶来装扮自己,说明他们很爱美呀。 师:老师觉得你也是爱美的小姑娘,你把这句话来读一读。
生: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穿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
师:这些心灵手巧的孩子们不仅爱大自然,还能从大自然中寻找美的事物来装扮自己,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你是不是也觉得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的了?
生齐答:是
师:现在老师请爱美的小伙子来读读这句。
生: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嬉笑,打闹,把元宝树叶穿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
师:有没有注意这句末的省略号?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绿叶的梦》教学反思
?绿叶的梦》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爱之心、美之眼、情之笔抒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用诗意的题目、诗意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都散发出大自然的浓郁、清新的气息,都散发着童年生活的真实、美好。教学重点就是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美美的阅读,细细的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家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乐于像作家一样关爱生活,关爱大自然。
我采用以“读”为主,“读”“议”“想”结合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并围绕“在童年的记忆中,绿叶为什么最使我着迷?”“绿叶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开展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和感受。
学文时,我着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通过读课文,觉得作者的生活生动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较,孩子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了羡慕之情。当学生谈到: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壮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绒毛的……我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看,我所采用教学策略并没有大的问题,学生在体会大自然给作者带来快乐的段落时,我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作者的生活,还介绍一下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孩子们走进作者,从作者的角度去想,去体会。让孩子们成为文中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跑遍可以去的每一个角落,体会作者的快乐。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学生能力把握不足,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所以有些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感受表达不具体。所以,今后备课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学习情况、学习习惯……方方面面都要纳入到备课的范围,这样才会有的放矢,课堂内容才是为学生所真正接受的。
8和9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元日》教学反思
?1】《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习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2】今天带孩子们学习了本学期最后一课t;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元日》,学习的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的内容。3)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教学。
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入手:同学们一定喜欢过年,那你们在过年时最喜欢做什么?学生有说放鞭炮的,有说穿新衣的,有说吃好东西的,有说走亲戚的……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想。这样很快转入正题。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就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元日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联想的什么?
2)古人过年有哪些风俗?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结合作者简介想一想结尾一句有没有更深的含义。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思想感情。
由此我想学习之所以需要,是因为有不懂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必要学习。这堂课我的几个教学问题都设计得很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总觉得是在牵着学生走,没有让学生真正读懂学会。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会学生质疑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教学问题应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处于主动地位。我们不能满足于给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敢问,还要教学生会问,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周二,以学案教学的新要求上了《元日》一课。这是一首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学生比较熟悉,但有很多过年的习俗因为时代的久远,有些也不是很了解,在设计时,我将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做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就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我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非常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习,通过朗读,默读,学生便很好的把握了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再学习古诗时很多字意的理解便顺理成章了。由此可见,很好的整合语文天地中的练习也不失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8和9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辨声音引入风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画。(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听听画上的声音,都是什么声音呢?
⑴指名回答
师:对了,是风先生来到我们的教室了。(板书:风)
师:风不仅能听,还可以写,古代就有诗人写下了许多有关风的诗句,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生背,师评价。)
2、揭题
师:其实风还可以画出来。风看不见,摸不着,他藏在哪儿呢?怎么画出来呢?就有三个心灵手巧的小朋友,不但能找到风,还能把风画出来!想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画风》(板书:画)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下自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再把文中这7个认读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能做到吗?
2、学习七个认读的生字
师:文中的小朋友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他们来了!(出示课件3)
⑴与文中的小朋友打招呼,问声好。
⑵师:谁能借助拼音读出哪个小朋友的名字?(指名回答并齐读)谁还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注意:“赵、陈”是翘舌音,“宋”是平舌音)
⑶出示课件4
师:没有了拼音,还会读吗?(全班齐读)
⑷出示课件5
师:找一找在生活中“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哪里见过?还有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吗?
“陈”:耳东陈(是识字的好方法)
“涛”:海涛、波涛(哦!“涛”跟水有关系)
师评:原来这些字你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呀!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个呢?(拿出“显”的卡片,让学生接读)
⑸识字巩固环节
师: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含有“显”字的句子读一读,谁来?(指名读)
老师这儿有许多精美的卡片,还想要吗?(想)想,就看你们的本领了!
“赵、宋”:要求学生能说出识字的方法
“艺、丹”:要求学生能组词
3、写字教学
⑴分析字的结构,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师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
⑵出示范字。
⑶范写“艺”。
⑷师巡视辅导,相机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三、初读课文
师:生字会认了,课文一定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宋涛、陈丹、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还找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读完评价)
(一)理解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过渡:请一位同学说说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
1、指名回答(出示课件),再指名读
2、理解赵小艺为什么这样画风?(生反馈)
师: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这时候,她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全班再交流)
师评价:赵小艺真是个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孩子。所以,她第一个说“我能!”
师:其实,赵小艺很聪明,他看出风藏在旗子里。
3、课件出示: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4、先让学生自由填空,而后老师指正,并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二)理解陈丹和宋涛画风的句子
1、出示课件动画
师:风先生来了,三个小朋友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指导朗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①出示课件: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
师:噢!老师听出来了,小树弯弯的!
②再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宋涛画风的句子
①师:宋涛也把风画出来了,快和同桌一起读一读吧!(出示课件)
②读好“斜斜的雨丝”
③小组分角色朗读、全班分角色朗读(出示课件)
(三)师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看到风了。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七个认读的生字,还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要想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风,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作业(出示课件)
五、板书
旗子飘
15画风小树弯敢想敢做
雨丝斜善于动脑
风车转
反思:
首先,我利用自然界的风可以通过耳朵听到,可以通过文字写出,以此来引导学生领会,风还可以通过笔画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俗话说:“空穴来风”。风来无影,去无踪,没有形状。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就抓住了风力使物体发生变化这一特征,利用找到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学习课文。
不足之处:
1、语文教学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而我在识字教学中就犯了这一错误。
2、朗读的目标含糊,应该每次要有明确的指定。
3、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过于紧张,漏下的板书应在适当时机补上。
8和9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幼儿园一直在开展“经典诵读,诗书气华”活动,古诗教学也一直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本次期中开课我们古诗组组织古诗教学开课,开课过程是一个延续的活动,其中的收获和反思是能触及思考的。
首先关于选材,《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整首诗的意思:除夕的夜晚,爆竹声四处响起,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来到了,春风送暖,家家团聚一堂畅饮美酒。太阳初升,光芒照亮了千家万户,家家户户换上新的桃符,除旧迎新。这首诗描写春节时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结合本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以及已有经验我选择了贴近幼儿生活的古诗《元日》,预设的活动目标为:1.熟悉、理解古诗,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感受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
在准备阶段,根据幼儿的认知习惯以及古诗内容特点,给幼儿准备了各种新年物品图片,形象生动的动画解说视频。为了古诗活动更好地开展,让幼儿提前了解“屠苏”、“桃符”以及“除夕”,减少古诗理解中的难点多的问题。
在实际开课活动中,活动相对完整,因为准备比较充分,幼儿对古诗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结合自己过新年的经验,让幼儿对古诗的感受比较容易。对于目标中的熟悉、理解古诗,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还是基本达成,在幼儿高涨的热情中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感受了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但是也发现开课中我还是没有放开让幼儿自由讲述过年的经验以及对诗句的理解,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调整改进的问题。另外,听课老师给我的建议是要加强幼儿对古诗吟诵的环节,让幼儿在朗诵中更深层次理解古诗,渲染古诗中新年热闹的气氛。
8和9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