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质教案模板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和材料,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只有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所写的教案才是有可行性的,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优质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优质教案模板7篇

小学优质教案篇1

教学内容:平移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教学反思:

小学优质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词语12个,会写“幽、衰、华侨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学习重点:会写“幽、衰、华侨等”16个词语;结合重点词句体会老人思念祖国的情感。

学习难点:领会梅花魂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喜欢花吗?来,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花?(出示雪压梅花图片)(板书:梅花)──怎么知道是梅花?(冬天,不怕冷,开的仍然很美丽)观察真仔细。不怕寒冷,艳丽,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冷艳(点击图片),一朵?(生齐读)两朵?(冷艳)千多万多她都(冷艳),我们便称他(朵朵冷艳)。如果你就站在梅花旁边,猜猜还会闻到什么味儿?是像桂花一样很浓郁的,能香飘十里的香气吗?北风吹来,这朵朵冷艳的梅花便会散发出叫缕缕幽芳(课件)这是多么清新淡雅的香气呀!(学习“幽”:查字典记偏旁,笔顺)梅花美吗?怎么美?(朵朵冷艳)梅花香吗?怎么香?(缕缕幽芳)来,让我们一起读出她的美,她的香。

二、通过检查预习,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出示导学提纲)

1、我会搜集:自古以来,人们就用各种形式表达对梅花的喜爱,比如画梅花,写梅花,唱梅花。上课前,各小组同学也交流了你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词、或者名言。老师选取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首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梅花》,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谁愿意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2、真有诗词的韵味儿。词语掌握的又怎么样呢?来,拿出导学提纲,同桌两人交换对照大屏幕看看第二题“我会拼写”写的是否正确,如果又对又漂亮,奖同桌一颗星星,不正确的就改过来并在一旁订正三遍。谁会读?一人朗读两个词语。重点讲解“衰(与哀比较学习,了解偏旁)、华侨(什么是华侨?这篇文章中主要讲述的华侨是谁?)

3、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一个老华侨与梅花之间的动人故事,拿出笔,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补充板书:魂)

4、课文围绕梅花魂,写了那几个小故事?谁来试着说一说?能把这样一篇长长的文章用五句话表达出来,真是不可思议,没有掌声就更不可思议了。齐读五件事,了解“概括”的含义。

5、读完课文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老华侨也打动了你的心吗?

三、品读赏析,感悟老华侨眷恋祖国的心

1、哪件事打动了你?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交流之前,再看温馨提示。(温馨提示: 1、小组合作学习一个小故事,先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再谈感动的理由,或者你的体会。 2、有不同想法的同学,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

2、生交流体会:

a对墨梅的喜爱: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外祖父的哪些表现让你感受到了他“分外爱惜”这幅墨梅图?

a神态:你是通过外祖父的神态体会出来的。哪个词语最能表现出来呢?(顿时)这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语?(时间短暂)还有哪些词语也表示时间短暂?(瞬间、霎时、刹那、马上、立刻)这是一个短到来不及思考的时间,心里不愿意,脸上立刻变现出来。那位同学能读出外祖父的心情?

b语言:

“第一次”

什么叫第一次?因为“我”打破了一个古玩,外祖父训斥过妈妈吗?因为莺儿背不下唐诗宋词,训斥过妈妈吗?因为莺儿在墨梅图上留下个脏手印,外祖父却?(训斥了我妈),这个“第一次”的确能看出外祖父十分珍爱墨梅图。外祖父是怎么训斥的?(生读出训斥的语气)的确够气愤。

到底能不能玷污?那我们就可以说(点击课件)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两句?其他同学听完后,说说哪句效果更好?为什么?(反问句表达语气更强烈)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强烈的语气读一读外祖父训斥我妈的话。

c动作:

“轻轻刮去、慢慢抹净”为什么要轻轻地,慢慢地呢?谁能读出外祖父的小心谨慎?

这段话中还有一个反问句你发现了吗?试试不改变句子意思,将它换一种说法。

理解“稀罕”: 稀有、少见、罕见的意思,外祖父稀罕的是什么?梅花代表着中华民族。你是从哪段话中体会出来的?你愿意读一读吗?

b出示外祖父的话:这梅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⑴ 花的内容:

读出内容:“大抵”可换成什么词?(大多)你还能像这样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将四个“愈”可换成别的字吗?(越)读一读这句话,意思变了吗?老师真是对你刮目相看。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面对寒冷,面对风欺雪压,如果梅花能说话,她会说什么?

是啊!梅花不仅仅只是“颜色好,姿态美”的花,所以,老人才说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⑵ 人的.内容:

“他们就想着梅花一样”刚才我们说,梅花是“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们不管……不管……都……”他们和梅花的确是一样的。那“他们”指的是谁? 根据你了解到的“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都有哪些?为什么?这就是他们历经的磨难,受到的欺凌。

老师这儿也搜集到了一些有气节的人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搜一搜他们的小故事看一看。他们受到的欺凌之多,历经的磨难之多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可是他们有没有就此屈服?而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什么精神?(板书:百折不挠)

这些人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他们都是外祖父心中的梅花啊。(抗震救灾的英雄们,千手观音的姑娘们,残奥会上的运动员们他们不也是这一朵朵梅花吗?)外祖父爱梅花,其实更爱着这些中国人,爱着我们的中华民族呢!梅花的魂已经不仅仅是梅花的精神,梅花的魂代表的更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儿女百折不挠的精神。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怎样?让我们满怀崇敬之情,齐读这段话。

四、拓展

现在回想上一个小故事,慈祥的外祖父为什么因为莺儿不小心在墨梅图上留了个脏手印,就大发脾气呢?(点击课件)

在外祖父心中,梅花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不容轻视的。所以,外公才说梅花是清白的,是不能玷污的。

此时此刻,我们都在为老人这颗眷恋祖国的心感动着,让我们一起伴着激昂的旋律,在《我的中国心》的歌声中,再来诵读这段话。(珍爱墨梅图)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梅花见识到了一位海外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下节课,让我们通过其他小故事,再次认识这位老人。

六、做检测题

板书: 梅花魂

民族魂

百折不挠

小学优质教案篇3

学习内容:

小篮球游戏

学习目标:

1、体验球感,熟悉球性,了解到小篮球有弹性,滚动性的特点。

2、通过参加一些利用球性的练习,掌握一些简单的篮球基本动作。

3、培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准备部分

一、热身运动,激发兴趣

1、导入课题。

2、传球游戏(分发器材)。

3、韵律活动(球操)。

基本部分

二、自由玩球,熟悉球性

1、学生散点站立,自由玩球

2、教师集中提问,小篮球有什么特点?

3、学生回答

4、针对各种特性,教师进行引导

三、看图自学游戏方法

图1:运球练习

图2:滚动传球游戏

图3:反弹传球

图4:投篮

学生:分组循环游戏

教师:启发与引导

四、分组自由练习

按技能水平或兴趣爱好自由分组,进行巩固与提高练习

结束部分

五、总结

1、放松练习。

2、小结。

3、回收器材。

4、布置课后作业。

5、师生再见。

小学优质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借助直观,通过间隔和数的对应,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的规律,建立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思考。

(1)学生在参与观察、动手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化归、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解决。

(1)能运用所得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和他人合作交流。

4.情感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植树问题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运用一一对应,建立植树问题模型,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笔 直尺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交流、操作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引出课题

师:想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聪明的同学请以最佳的状态坐好,都有这个美好的愿望,光说不练可不行。这节课就让我们走上思维的道路,一起去迎接新的挑战吧。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课前思维训练题: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锯成9段,需要锯几次?

2.四年级在三楼,每上一层要走20个台阶,一共要走多少个台阶才能到三楼?(每层台阶数相同)

师:锯木头和上楼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植树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规律、建立模型

(一)创设情境,出示问题。

园林工人打算在一条长20米的笔直小路一边植树,请同学们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帮忙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预设: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预设: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

(二)动手操作,设计方案

同桌二人合作,摆一摆或画一画

(三)交流汇报,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同学已经完成了,谁来汇报(汇报后展示)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5棵树。在一条长20米的路上,开始先栽一棵,然后隔5米栽第二棵,再隔5米栽第三棵……再隔5米栽第五棵。)

师:不错,老师期待你更精彩的表现,他们设计了5棵,还有不同方案吗?

(预设:我们小组设计栽了4棵树,开头的地方没栽,先隔5米栽第一棵……隔5米栽第4棵。)

师:为什么开头的地方不栽?

(预设:因为有的时候在一条路的一头可能会有障碍物,所以不能栽。)

师:你想得真周到,真是个既细心又爱动脑的孩子。是呀,如果在路的一端有建筑物就只能在另一端栽了!同学们的设计真精彩啊!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预设:如果路的两端都有建筑物,可以栽3棵。)

师:你回答的太棒了,老师感到震撼!对,有的时候在路的两端都会有障碍物,这个时候路的两端就不能栽树。

(四)比较方案,探究规律。

1.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1)出示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观察相同点。

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短时间内根据要求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方案,你们都有资格成为一名设计师了。现在请用你们雪亮的眼睛看一看,这三种方案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 20 5 4)

(3)间隔数与总长、间距的关系。

师: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20÷5=4(个))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你们能说说怎样求间隔数吗?(总长÷间距=间隔数)

问:要想知道有几个间隔,必须要知道哪两条信息?(总长、间距)

师:接下来,咱们来比一比,谁的反应快?(如果一条小路长1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如果每隔20米栽一棵树,一共有多少个间隔呢?)

2.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1)学生观察不同点,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同桌交流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

问:刚才咱们找到了这三种方案的相同点,请同学们再用你们睿利的目光观察,不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 (预设:植树的棵数不同、植树的方法不同)

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三种方法的名称。

师:看来虽然间隔数相同,但是不同的植树方法,植树棵数是不同的。我们就来研究在不同的植树方法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赶紧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吧,可以把你的发现和同桌分享。

(2)汇报交流。(板书)

(3)演示,明白原因。(演示:树与间隔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小结:解决植树问题方法

师:会求植树的棵树吗?这三种关系可是个宝贝,你们想得到它吗?那请闭上眼睛,打开你的大脑主机,我要把这个宝贝输入你的大脑了,千万别开小差啊,出现死机现象那可麻烦啦,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传宝贝了……好,收到了宝贝的同学请用最美的姿势坐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既然宝贝已经保存在你的大脑里了,那可不能让它天天睡懒觉,得常常拿出来发挥一下它的神奇作用。下面这几道题就需要它大显身手。请看:

1.有一条500米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需要准备几棵树?

2.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一侧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4.在一条全长18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6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植树的问题”,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帮我解释一下:植树问题就仅仅是指植树这一种现象吗?

生举生活中的其他例子,锯木头、上楼梯、安装路灯……

回到大脑思维体操的题目,进一步理解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第一题锯木头属于哪种情况,第二题又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师:今天这节课,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植树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美化着我们的生活,美化着我们的校园。其实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个封闭图形,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有兴趣继续探索吗?请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回家和家长探讨。

板书设计:

(一条线段上的)植树问题

方法 间隔数 棵数 关系

总长 ÷ 间距

两端都栽 4 5 棵数=间隔数+1

只栽一端 4 4 棵数=间隔数

两端不栽 4 3 棵数=间隔数-1

小学优质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近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近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平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小学优质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尤其读准:悖、恪。理解词语:修缮、恪守、验收等。

2、能用动宾词组概括莱伊恩遇到的阻力。能根据阅读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3、能在教师引导下对中心句和标点进行质疑,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品质。

3、初步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的道理。

课前作业:

1、读课文,关注生字“悖” “旨”“恪”的读音。

2、查字典理解词语“悖”“恪守”“验收”。

3、这座建筑的“秘密”是什么?请用连贯的语言说一说。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对文章的中心句展开质疑。

1、媒体滚动播放各地的设计建筑。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媒体出示: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

克里斯托。莱伊恩 (板书:莱伊恩)

3、出示第4节,对中心句展开质疑。

(1)引读,正音、理解词语:恪守(严格遵守)

l 恪守(严格遵守)(板书:恪守原则)

l 始终(点红):不只是严格遵守,而且还是——至始至终在恪守。

(2)泛红句子,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l 他遇到了哪些阻力?

l 他想了什么办法抵达胜利的?

l 而胜利又是什么呢?

(3)小结: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内容。

二、了解设计的巧妙,对“弄虚作假”“固执”两个词语上的引号进行质疑。

1、概括莱伊恩取得的胜利

带着问题,来读课文,轻声读课文1——3节,先来思考莱伊恩的胜利是什么?(板书:保留设计)

2、对“弄虚作假”和“固执”两个词语上的引号进行质疑。

(1)为了抵达胜利,莱伊恩用了什么办法?(板书:四根柱子未接触天花板。)

(2)对引号质疑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代替,那就是——弄虚作假(板书),课文中这个词语的上面有——,课文中还有一个词语也加了引号——固执(正音),你有什么疑问?

三、用动宾词组概括莱伊恩遇到的阻力,并理解“弄虚作假”与“固执”的含义。

1、理解“验收”,概括莱伊恩遇到的阻力。

(1) 指名读课文1、2节,莱伊恩的设计遇到了哪些阻力?找到相关的句子

(2)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于哪些人?板书:人士(市政官员)

(3)用动宾词语概括遇到的阻力。

l 了解当时的设计风格。

l 用词组概括第一重阻力

你能不能用上一个词组,来概括他遇到的阻力。(板书:修改设计)

l 接下来的阻力是什么,请你读句子也用上类似的词语来概括?(板书:送上法庭)

2、对话演绎,理解“固执”“弄虚作假”的真正含义。

(1)是什么原因使人士扬言要让莱伊恩吃官司呢?

(2) 莱伊恩凭什么自信,他坚持用一根柱子的设计有道理吗?

ø 读上文,找到相关句子。(媒体出示句子)

ø 自信的原因有几点?

媒体出示:

运用工程力学知识

依据多年实践

(3) 对话演绎,理解“固执”上引号的涵义。

l 圈红:惹恼,注意这个“恼”是恼怒,所以它是竖心旁

l 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ø (听录音)对于人士的责问,克里斯托·莱伊恩依然自信地坚持他的设计,用上什么样的句式可以表现出他强烈的语气?根据刚才你们找到的内容,想一想莱伊恩会怎么说。

ø 同桌之间角色互换练习说

ø 指名说。

莱伊恩的坚持,在人士眼中就是——固执,但是到了今天在作者眼中,在我们眼中,莱伊恩的这种固执实际上就是——恪守原则,是值得称道,值得敬佩,难怪作者要在固执上——,这个引号充分说明作者对莱伊恩当时的这种固执是肯定和赞扬的。

(4)体会“弄虚作假”上引号的作用

l 体会莱伊恩内心的矛盾

ø “悖”的意思就是——违背,他不愿违背的是什么原则?

ø 读读这句话,注意这个标点,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莱伊恩的苦恼写清楚?

ø 指名读出左右为难,内心挣扎的感情来。

ø 小结:要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往往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写。

l 为了抵达胜利,莱伊恩只能——弄虚作假。我们都知道弄虚作假是不对的,那莱伊恩这样做是对不对呢?

ø 你们认为莱伊恩做的是对的,作者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作者要在弄虚作假这个词上——加引号这是作者对莱伊恩这种做法的——肯定,褒扬。

ø (媒体出示现代大厅设计)你发现了什么?为了把先进、科学的设计保留下来,莱伊恩不得已只能——。

ø 小结:“固执”表现出了他坚定的态度,“弄虚作假”是他想出来的巧妙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从双引号中我们还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四、升华主题,感悟明理

1、引读、理解“云集”。

2、学习结尾,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

28 秘密

莱伊恩 人士

“固执” 一根柱子 修改设计

支撑天花板

恪守原则 保留设计

四根柱子

“弄虚作假” 未接触天花板 送上法庭

小学优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有效方法 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有效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一边、间隔一定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关系。

总结规律:栽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马路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这节课我们学习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棵数与间隔数间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小学优质教案模板7篇相关文章:

小学生安全教育教案模板5篇

小学一年级教案模板6篇

小学英语全英语教案模板8篇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5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模板5篇

音乐说课教案模板优质5篇

小学国庆主题班会教案7篇

小学垃圾分类班会教案7篇

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教案7篇

小学语文海滨小城教案7篇

小学优质教案模板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