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案7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提前写好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课堂,提高教学的秩序和效率,一份完善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66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理想的风筝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理想的风筝教案7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

(2)尊敬刘老师什么?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3、看课件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3

一、词串复习,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教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件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

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教师深情朗读,学生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快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学生交流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味重点语句

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肯放弃。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

师:你从“决不肯”感受到什么?

师:请你带着快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朗读。)

句子2: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1)师:你们注意到没有,刘老师快乐地仰望着白云,久久地注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但他一定在想着什么。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理想与愿望寄托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

师:我们平时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

师:作者为什么用 “漾”字,你体悟到什么?

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无忧无虑、人老心不老、心中充满阳光、快乐的刘老师、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句子3: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一蹦一跳地飞跑。、

1)师:刚才我听你们读这句话时很投入,这句话震撼着大家,能说说为什么吗?

师:读这句话你们最想强调哪两个词?

师:你能把你的感动读出来吗?

2)指导个别读、齐读

句子4:他笑着,叫着,……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1)、动画课件展示刘老师追风筝情景。

师:从他追逐中的笑容,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从刘老师的叫声中听出了什么?

师:是啊,他像孩子一样天真,一个老顽童形象,笑出了他的乐观,叫出了他心中的快乐,天真,叫出了挑战困难的决心。

2)请喊出他的心声来。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喊出他的忘我与自信来。(指名读)能喊得更自信点吗?

指导男女生读 、齐读,赞赏评价。

3)(品味刘老师的动作,指导读书)师:这句话中哪个词最使你们震憾?

生: “蹦跳着” ,我从这个词看到了刘老师超乎寻常的毅力。

生:刘老师蹦跳着,他却全然不顾自己,他完全沉浸在放风筝的快乐中了。

师(指导再读):读出你的震撼,读出刘老师的执着来! (指名读,齐读)

4)(品评追逐结果)师:这样蹦跳着的结果怎样?

引读“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师:他脸上流淌的是得意和满足,得意是因为什么?

生:刘老师觉得我终于战胜了困难,证明了自己的力量。

生:那是追风筝胜利后的喜悦!

4、小结:刘老师坦然地面对人们的目光,执着地追逐着,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享受着生活的快乐,他用强大的生命的力量,证明他的自信自强

三、品读第4、5节,感受幽默、敬业

1、过渡:生活中自信坚强的刘老师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难忘,作者难以忘怀的还有哪两件事?

生:谈腿疾 、写板书

师:我们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点。

3、指名学生读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汇报读到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4、引导品味朗读第4自然段句子:

1)从谈腿残疾感受幽默坚强:

师:刘老师是怎样谈他的腿疾问题的?

师:你们觉得故事怎么样?

师:其实,刘老师丢腿肯定不是故事中所说的那样的,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师:痛苦是他一个人扛着,却把悲伤化作趣事, 而且你们发现没有,刘老师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注意他的神态。

2)指导读书:你从这个“笑”看到刘老师的什么?

生:乐观幽默

师:老师的笑,刘老师的幽默也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有什么反应?

句子5: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刘老师的尊敬。

师:笑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什么?又为什么泛起酸涩?为什么更增加尊敬?

课件出示填空补充题,学生填空。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______;泛起酸涩,是因为______;更增加对刘老师尊敬,是因为______。

学生练习,练后讲评师:刘老师以他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个学生,30年过去了,刘老师的这个故事仍在作者耳畔回响,作者会永远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5、品悟刘老师写板书的艰辛。

1)过渡: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2)指名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句子6: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再转向讲台。

师:看到这段文字,如果我要转身写板书,那是件容易的事,可刘老师呢?容易吗?找到关键词,你感受到什么?

(生找出关键词,课件红色字体显示)

生:刘老师板书艰难、板书很累,刘老师很坚强、刘老师的敬业

师:谁能用动作演示一下?

(同学读文,指名学生动作演示理解,教师采访刘老师扮演者。)

师:刘老师板书是这样不容易,甚至很吃力,但他却竭尽全力,因为什么?

师: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仅仅是靠那根圆木拐杖吗?还靠什么?

6、师小结:30年过去了,刘老师上课时的笑容以及写板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作者眼前,他用圆木棍撑地、跳跃旋转,成了同学们心中最美的舞蹈。

四、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过渡: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请快速浏览第10、11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生带问题自读后谈感受,指导体会作者对刘老师的赞美与思念。

3、品味“风筝”:

师:读到这里,这“理想的风筝”究竟指什么呢?在作者的眼里,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生:刘老师希望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生:他还放飞了放飞自己的理想。

生:他放飞了自己的快乐与信念。

……

师:是啊,一只只风筝寄托了自己对事业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不懈追求。风筝就是他乐观坚强、自信自强的标志。

4、拓展延伸,深化风筝:

1)师: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坚强与乐观,在作者的心中从小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时时影响着他。

2)教师介绍苏叔阳如何坚强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资料

3)课件出示苏叔阳作家感慨,学生齐读

作家感慨: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师:这正是刘老师一生的写照、正是刘老师借理想的风筝告诉我们的。

5、指导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顾开头,升华情感。

1、师:30年的不见,30年的思念绵延,正因为这份浓浓的思念,所以每逢春天,每逢人们放风筝时作者就会怎样?(引读)

生(齐读)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2、师:学到这里,说说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疾病、灾难来临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另外一种境界。

3、伴乐课件出示小诗(小诗是由课文中刘老师的几件事改编而成),学生诵读。

4、师:我希望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入你们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信心和理想,努力拼搏,飞向你们更广阔的蓝天,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和志向。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4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5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6

这篇课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的情景,体现出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用结构严谨,典采用倒叙的方法,来逐步展开作者对老师的回忆。通过对工作态度与生活态度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态度。这篇这篇文章也是写人文章典型的范文。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主学习。

二、学法: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1、体会刘老师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4、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作者回忆刘老师上历史课和放风筝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及其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8月8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奥运会开幕)那你们知道20xx年9月6日是什么重要的日子吗?

(可能有许多同学不知道)

20xx年9月6日,是北京残疾人奥运会开幕日。这其实也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而这当中又许多人身残志坚,在与自己的命运搏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张海迪5岁时高位截瘫,可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在病床上自学完成了大学学业;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可他身残志不残,凭着顽强的精神与命运挑战,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个人是一位老师,他没有张海迪、霍金那样闻名,可他同样用他顽强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他的学生。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理想的风筝》。

2、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这个老师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二、学生带着质疑的问题自由读文。

三、读后交流。

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老师的品质

四、再次读文,深入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围绕“阅读提示”内容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为我们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

(2)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4、围绕“阅读提示”内容,进行合作探究。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提出自己的问题。

①、从作者回忆的两件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怎样理解课题?

③、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2)、按照提出的问题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①、从中我们体会到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体会到他那顽强执着的精神。

②、从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体会到:放风筝除了代表刘老师对生活的向往执着追求,还寄托着老师对学生寄托的希望。

③、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五、品读课文

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读读,谈谈你为什么感动?

1、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2、逢到要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教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每次旋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3、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

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充满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4、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六、总结

1、感情读文。

2、谈读后感。

七、作业

搜集有关“身残志不残”的有关故事,下节课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附:板书设计

上历史课 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顽强执着、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刘老师的深情回忆,深刻反映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顽强执着的追求。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而又感人,读后无不让读者为之感动。

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及小组的合作探究来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人物品质。内外通过朗读、品读来更深层次的感悟文中的人情美。

理想的风筝教案篇7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一串话,反复诵读,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案7篇相关文章:

放风放风筝的作文参考6篇

春天的风筝作文400字5篇

风筝节的心得体会5篇

放风放风筝的作文模板5篇

风筝玩的作文通用8篇

姐放风筝的作文8篇

姐放风筝的作文优质5篇

高中关于理想的作文7篇

理想的感悟心得7篇

我的理想作医生作文7篇

理想的风筝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