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写心得体会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要想让自己得到更多成长,我们需要让自己养成写心得的习惯,以下是66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习人物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学习人物心得体会篇1
近期一个响亮的名字再次响彻在我们内心,他朴素,辛勤刻苦,衣着简便,一生多余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是无私的爱国者;他固执,执着科研,心无旁骛,一心只在实验室;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一生的平凡铸中国科研的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谈起老一辈科学家,他说“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是的,他义无反顾了,他就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就是黄大年同志。
很多人评价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
“不专则不能”“科研需要疯子,需要拼命” “唯痴迷者成大业”——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用58年的人生证明了这些成功经验。这两天媒体的追忆中,他的一句话尤为令人动容:“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坚守岗位,追求梦想、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唯恐落后,这是黄大年给人的印象。“把科研当作‘情人’”“每年出差130多天”“经常吃了速效救心丸搞工作”……这就是黄大年的真实生活写照,黄大年成就了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7年间,黄大年和众多科学家一起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如今世界多极化发展,发展迅速,科技竞争乃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核心能力的竞争,一旦落后,可就是国家能力、军队实力的落后。这就要求科技人才必须有一股“拼命劲”,勇于争第一。正所谓,“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则文必正,艺痴则技必良”。
中国要建设科技强国,不是一句口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离不开一大批像黄大年那样的“科研疯子”,离不开他们身上的“拼命劲”。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海外英才集体回国,他们认为,“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凭着这样的家国情怀,很多人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为中国创造了“两弹一星”。今天,我们正走向民族复兴,而民族复兴的支撑在于科技振兴,在于众多科技人才凝心聚力科技兴国。在黄大年心中,“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只有中国强大了,他们的内心才更为强大。正是拥有一颗“祖国高于一切”的初心,让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隐忍克己、朴实包容,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不求名利。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进则退。在科技兴国的战场上必须有“一招鲜”。这个“一招鲜”就是颠覆性技术,有它我们才有发言权。然而,“在科学的竞跑中,任何取得的成绩都将马上成为过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了”。就是这种“不安全感”、这种“本领恐慌”,让黄大年这样的科学家,兀兀穷年、玩命工作,为国家和军队发明了核心技术,创造了科技战场上的“一招鲜”,成为中国有利的武器。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这是美好的人生。很多科学家之所以成果丰厚,就在于以出世的态度做学问、搞研究,超然物外;以入世的态度爱国家、爱科学,殚精竭虑。黄大年就是这样的人,“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半页纸都写不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一朵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个黄大年一样的人燃烧自己、照亮未来,铸就起了民族脊梁,中国的脊梁,每名科技工作者都应以“黄大年们”为榜样,大力弘扬“冷板凳”精神,始终保持一股不回头,拼命劲,在科技兴国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华美篇章,树立高大形象。
学习人物心得体会篇2
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当代愚公”敢于担当,勇于探索。童谣里都唱出因无水而发展艰难的无奈,草王坝村成为了贫穷落后的典型。当大家都沿袭着贫穷的命运却无力反抗,黄大发立志拔穷根,提出修渠引水。这样艰巨的工程不被大家看好,甚至亲舅舅说如果他能干成,手心里面煮饭给他吃。在大家的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黄大发愣是敢说敢做,并不断地想办法努力团结村民们争取支持,努力跑外援,解难题,带领乡亲们在悬崖上打通了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
“当代愚公”善于学习,不断精进。只有小学文化的黄大发被公社选取担任水利辅导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基本的修水库、测量沟渠知识,并监督各公社的水利工程进度。黄大发在水利站学习时很勤勉。他买了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过去,硬是克服了自己文化程度的局限,系统地参加了如工程如何测量、用料如何夯实等水利知识培训,对分流渠、导洪沟的常识也有了系统了解。
“当代愚公”心怀大家,计利千古。儿子黄彬全说“我初中毕业就回来在村里当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90块,太少了,我就跑到外面做工,一天至少也有50块钱。但是我爸没过几天就把我从外面叫回来了,说村里缺老师,不让我去打工了。”,但他懂得“爸爸是为了村里孩子们的教育考虑”。遇到渠上要用的炸药不够,申请拨款还要耽误几天时间的情况,黄大发就自己跑到信用社,以个人名义贷款8000元,把买炸药的钱补上。
“当代愚公”坚韧不拔,勇敢无畏。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斗在修渠一线上,从不怕苦畏难。修渠的悬崖险峻高耸,一旦落下性命难保。而他为了引水,为了不辜负乡亲们的信任,甘愿拿命换。他说:“刘胡兰啊、黄继光啊、董存瑞啊这些先烈在战场上,去堵枪眼的事都要做,就别说下悬崖要怎么做了吧。”
黄大发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愚公精神打造一条引领脱贫致富的“大发渠”。可能有智叟这样的人会认为他傻,然而正如阿甘正传里所言:“做傻事的才是傻瓜”。黄大发拥有的是一种大智慧。他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我们,广大群众对黄大发赞誉有加。愚公精神永不过时,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他们战胜贫困,消灭贫困,在悬崖峭壁间用信仰的力量创造了奇迹,打赢了一场艰苦的脱贫攻坚站,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相信在他的事迹鼓舞下,会涌现出更多黄大发这样的“当代愚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学习人物心得体会篇3
黄大年同志是一名赤胆忠心的海归科学家,是一位至诚无私的爱国者,他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在祖国需要时回国,毅然决然、义无反顾。
他为推动祖国尖端领域的发展全心全意、殚精竭虑;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不计个人得失、倾注全部精力。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因病逝世。
黄大年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教育者,他教学的目标既不是“授人以鱼”,也不是“授人以渔”,而是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科学家,黄大年却常说,自己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
在黄大年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在为学生设计研究方向时,他都要以学生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为重,而不仅仅仅从他个人的项目思考。黄大年激励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抱负,不要只以做国内的佼佼者为目标,真正的对手在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他告诫学生多读国际专业文章,安排学生参加国际会议,鼓励学生出国开阔视野,做“出得去,回得来”的科学家。“如今,中国正努力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而这段并不平坦的进程需要几代人去完成。
如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让文化与智慧长久地传承下去,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句话不仅仅反映出黄大年诲人不倦的“师道精神”,更体现了他致力于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的紧迫感和职责感。他用身体力行的引领、春风化雨的关爱、心系祖国的情怀,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
黄大年教授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我们要充分汲取黄大年教授的精神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黄大年教授的崇高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建设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学习人物心得体会篇4
学习了“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对标先进,学习先进,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楷模。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首先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体现在思想上。历史和现实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科学理论,它们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了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头脑,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种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和干扰,少走弯路并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做艰苦奋斗的楷模,要将艰苦奋斗的要求落实在工作上。共产党员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立足本职、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乐于奉献。要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情,融会贯通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之中。要通过身边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要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处处表露先进性,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冲得出、危机时刻豁得出”,各项工作跑在前、干在先,自觉为群众作好表率。
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新世纪伟大实践的需要。今天艰苦奋斗,明天的事业就会更美好;世世代代艰苦奋斗不断前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且坚持不懈的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激励、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振奋精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学习人物心得体会篇5
时代需要英雄。方城县广阳镇青年王锋,用他的侠肝义胆和至善壮举再次诠释了大美南阳好人多的美誉。
7月的南阳,骄阳似火。然而,被英雄王锋所感动的媒体人的热情,比盛夏的温度更为炙热。王锋与雷锋,名字仅仅相差一个字,二人的精神境界也是不分一二。雷锋精神倡导的是为人民服务,雷锋也用毕生践行着这5个字。而王锋在救火时,用自己的大爱和鲜血同样为人们活灵活现地彰显出这5个字的伟大。他用真实的自己告诉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热情、乐观、忘我的王锋让人潸然泪下。事发当日,王锋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轻而易举地逃生,但他都放弃了,直到自己被送往救护车的途中,他嘴里念叨的仍是两个字squo;救人!squo;他用鲜血诠释着见义勇为、奉献他人的人间大爱和大义!
虽然距离事发已有两月有余,可王锋那些救人后踏出的血脚印,却依然依稀可见。面对采访,附近居民难以抑制心中的感动与伤悲:多好的一个人啊!在他们的动情描述中,那些震撼人心、涤荡心灵的大爱义举生动重现。当日凌晨1时20分左右,王锋租住的居民楼发生了火灾险情,浓烟迅速蔓延到整栋楼房的各个角落。从睡梦中惊醒的王锋接连三次闯入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使妻子儿女,两名小学生,一名老师,10多名居民全部脱险。自己却特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达到98%。直到把人都救出后,已经全身烧成黑色,像炭人一样的王锋还在居民区不停地奔跑着,边跑边喊squo;着火了!快救人啊!squo;说起这些,邻居们眼中泪光闪烁,人们们亦无不为之动容。
王锋一入火海,体现的是家庭的责任;二入火海,体现的是心中的大爱;三入火海,则体现出人性的光芒。在王锋位于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的家中,王锋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子女一语未出泪先流,许久后,才哽咽道:我们为他感到自豪,为了救别人,他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了。虽然我们心疼得很,但是我们觉得他应该这么做。
英雄!这个词,是新闻媒体、医护人员、社会各界所有人对王锋不约而同的称呼。大家把心中的感动与敬佩深深融入这短短的两个字中。可至今躺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icu病房中的王锋,开口对医生说的第一句话却是:我不是英雄,不管是谁,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么做的。听到这些,医护人员心中,对英雄的敬意更为深刻。
王锋对生命的执着感动着每一个人,解放军总医院不会让英雄流血再流泪,将全力以赴、不惜代价救治王锋。王锋是河南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王锋的这种精神特别可贵,特别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看了他救人时跑的路线,听了邻居和被救人员的介绍,我觉得他尽到了一个教师的职责,不光用自己的知识来教育学生,而且用行动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教师的榜样,也是一个普通公民的榜样,我觉得他这种精神在当前特别值得弘扬。
学习人物心得体会篇6
主持人白岩松在一次采访中说:“《感动中国》悄悄地为奔腾的时代河流铸起一个堤坝,别让整个水泛滥,别让人们欲望驱使下人性中很糟糕的东西泛滥。做每个人(故事)的时候可能感触没那么深,但是当你做多了,做了10年的时间会有一种信心,这种信心是‘别担心’,不管时代怎么走,依然有这样的人,能跟这些的人生活在一起并不太差。”
曾几何时,“感动”这个词在我们心中变得廉价,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被感动了,不再相信真善美的存在,用阴谋论和暗黑原理预测所有事情。坦白说,人心的变化并不能归咎于人性本恶,他们有他们的原因。
惟其如此,真正的感动又变得弥足珍贵。实际上我们的心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硬。
看到衡阳消防武警一张张青春的面孔消逝于大火,看到行进在苗乡田间的赤脚医生李春燕,看到守望麻风村孩子的台湾女子张平宜,看到把生命和希望传递给失学儿童的丛飞……任何心灵不是顽石的人都会从中感受到震撼。
不是说那些影响了历史进程、震聋发愦的名字不应该得有应有的表彰,事实上,《感动中国》从没错过这些名字。
但是《感动中国》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提醒了我们,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平时做着最普通的工作,过着最平凡的日子,和我们一样为了社会不公平骂娘,或许排队时还会加塞的老百姓,他可能守护着自己瘫痪的妻子数十年,每天三次为她擦洗身体,怕她长褥疮;他可能长年照顾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比亲生儿女还要尽心;他也可能只是一瞬间的闪念,在危险的刹那来临时,推开别人或者伸出手接住楼上掉下来的那个孩子。
这些人,因为坚持,因为猝然的英勇,使他们的名字从平凡变得闪亮,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平凡,无论他是恒久的付出,还是一刻的善念善行,都不会晚。
?感动中国》走过了十年,渐渐成为了一个品牌,我们经常听到“某某中国”的活动都脱胎于它,充分这个词汇在人们心中烙下的记忆。这十年它所做的,就是把这些美好一一留存下来,让我们在黑暗的大海上行驶时能看到前方那座希望的灯塔,让我们去除那些顾虑,在老人摔倒的时候可以无所所畏惧地上前搀扶,在孩子倒在车轮下的时候第一时间冲上去救助,在他人向你求助时不会先想到这是不是一个骗局。这些感动并不仅仅止于感动,它的背后是信任,是理解,是让我们知道最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虚幻与遥不可及。
白岩松把《感动中国》比喻为平凡人的巨大支撑,无论是他这样播报新闻的主持人,还是我们这些看新闻的百姓,没有奢望每天都有《感动中国》里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发生,但每年的这么一次聚会,起码可以安慰到那些被负面新闻伤过的心。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学习人物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